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秘窗》:当伤害指向自我

发布时间:2012-08-20 07:34 类别:心理影籍

  心理导读:导演从一开始就将作家心中虚构的故事现实化,让读者一开始就为作家的命运担心,在心中期待一个弱势作家反抗强势杀手的故事,而最终突然的转折和令人惊讶的结果再次让人折服,作家完成了他的杀人计划,他的“完美结局”得以实现。当然,看一部心理悬疑片,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心灵花园

《秘窗》:当伤害指向自我
  
  片名:秘密窗/秘窗
  
  导演:大卫.凯普
  
  主演:约翰尼.德普 蒂莫西.哈顿 约翰.特托罗
  
  内容简介:
  
  畅销小说作家莫特发现共枕多年的妻子红杏出墙,为了治疗感情创伤,独自来到湖边别墅居住。有一晚,一个陌生人登门拜访,口口声声指控他剽窃小说灵感,要求补偿。问心无愧的莫特决定用原创手稿证明自己的清白,并试图揭穿怪人的真面目。但连串怪事发生,迫使莫特无法在限定时间内找到手稿。眼看着自己陷进了可怕的离婚案中,雷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 离开这座伤心的城市,来到自己的湖畔木屋,雷尼想忘记世俗烦人的一切......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经典台词:
  
  1、 我知道我可以做到。
  
  2、 托德·道尼尔……一边吃玉米一边说……“我及时地确保……”。
  
  3、 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4、 她的死是一个谜。
  
  影评推荐:
  
  1、审美疲劳的人格分裂

  
  一开场男主角坐在车内神情严肃,耳边传来指挥他开车的的说话声,我以为是一部如《电话亭》般的犯罪惊悚片。但随着情节逐渐展开,我依稀猜到了真相,毕竟人格分裂已不是很新鲜的话题。或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又或许是本片偏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谜底揭开时我并未得到预期的那种触动和震撼。不同于《搏击会》揭示的是工业时代的普遍心理困境、《机械师》着重描述内疚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美丽心灵》关注的是天才个体的性格缺陷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本片把眼光落在作家这一特定职业上,由于现实人生和虚构情节的混淆而导致的人格分裂。
  
  在看完这种片子分析杀人心理的时候总会觉得不寒而栗,人的精神世界竟会如此复杂微妙,以至于我们发现无论杀手如何变态都不嫌过分。其实表面上男主角自己给出的杀人理由是意图给自己的故事一个完美结局,但或许潜意识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报复妻子的移情别恋,但法律意识和道德感情都遏制着他为所欲为的想法,而且他平日为人素来都是温和怯懦,只能幻想出另一个凶狠残忍的自己以宣泄仇恨。从这方面讲,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本质上有着类似的主题,即患者是通过幻想达成自己在现实中的未竟之志,这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分析梦境所得出的结论。这样看来,精神分裂者也相当于严重的梦游症患者,《穆赫兰道》、《香草的天空》等电影的创意也可以归于类似的出发点。或许“秘窗”这一片名也包含着这样的寓意,即每个人心中潜藏的阴暗面,当理性无法控制的时候,就往往会因自我迷失而分化成背道而驰的两个灵魂。
  
  德普还是很适合这样的角色,蓬乱的头发、瘦削的脸庞、白多黑少的眼睛,处处透露出颓废迷乱的个性特质。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作家形象,到最后经过一番自我拷问和挣扎之后,突然变身成冷酷强悍的杀手,这样的性格转折也很考验演技。其实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作家的精神世界更加感性、更易冲动,古往今来颓靡者、堕落者、甚至自杀者不乏其人。本片主人公的精神分裂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仔细推想也合情合理,因为小说创作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为自己造梦的过程,一旦造梦过于投入,分不清戏内戏外的时候,就会造成这样匪夷所思的结果。本片的剧情相对于《搏击会》等片来说还是偏弱,线索绕得不够远,谜底也揭晓得有点嫌早,最后警长探访的那段显得可有可无,虽然过程还算紧凑刺激,但终究还是觉得隔靴搔痒不能过瘾。
  
  2、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秘窗
  
  《秘密窗》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而原来的那个自己还全然不觉的故事。
  
  根据电影的描述,雷尼原本和前妻过着幸福的生活,有车有房,因为亲眼看到妻子有外遇,两人离婚。可能是因为这个刺激太强烈,雷尼患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症,分裂症,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重人格。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
  
  此类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极为罕见,因而成了戏剧和小说中乐意采用的题材。电影当然不像这篇文章开门见山,而是用了悬念手法,雷尼老是看到一个戴着帽子,面目凶狠的叫做肖特的人来找他。
  
  这个叫肖特的人不断向雷尼发出威胁,指控他抄袭自己的小说中的章节,要求他为此付出代价。雷尼深感委屈,奇怪的是,可以作为证据的原创手稿,却偏偏在关键时刻不翼而飞!雷尼认为是肖特从中作梗,却无于无法证明,再后来感到受到威胁的雷尼决定向警察报案,而受托帮助他的警察却离奇地被谋杀。看起来,那个叫肖特的人是个处心积虑,又神通广大的家伙,一切似乎都是他一手炮制的有预谋的谋杀。而我们可怜的作家雷尼就像一只无辜的待宰羔羊(来源:心理氧吧 www.tspsy.com)。
  
  事情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影片的后一部分,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照我的分析,雷尼可能由于受妻子变心的影响太大,他的文思日渐枯竭,再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写作创意。他本人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在各种不好的因素集中刺激下,硬生生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分裂出一个叫肖特的人来。肖特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射击”,作为作家本体的雷尼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可是郁积的负面情绪不能不发作,心中生产强烈的复杂的恨意,使他塑造了肖特这么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他做的那些坏事,其实都是自己一手策划,但本体人格却全然不知,还主动向警方报告,似乎自己才是受害者,警方虽有所怀疑,却苦于找不到证据。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不为人知的“神秘窗”,在正常状态下,人可以维持心理的均衡状态,一旦陷入痛苦的泥沼难以自拔,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会分裂出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格。
  
  莫特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动力与信心,曾经激昂的创作热情也离他远去,哪怕再简单的句子都极尽斟酌,难以下笔,不复当年动笔即是华丽的辞藻,奇思妙想的构思。这一切让他难以接受,他表面上不说,其实心底未必不觉得造成此种情况源于妻子的变心。于是从他内心的那扇“神秘窗”被打开,分离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肖特来,帮助他做自己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例如对前妻和前妻的现任丈夫的疯狂报复。
  
  个人认为,影片在气氛的营造上还是相当出色的,没有太多的血腥气,因为不曾读过小说原着,不知道史蒂芬?金大师如何奇诡瑰丽的笔触描绘这个故事,还是觉得用影像的方式能拍成这样已属不错。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神神叨叨的莫特,可谓非常合适。谜底在莫特与不同的人格对话中一点点浮现,观众也大致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剧中的莫特前妻却一无所知,接到莫特的电话赶往莫特家,等到莫特前妻和其丈夫一一遇害,故事戛然而止,整个电影达到高潮部分。
  
  在看完这种片子分析杀人心理的时候总会觉得不寒而栗,人的精神世界竟会如此复杂微妙,以至于我们发现无论杀手如何变态都不嫌过分。其实表面上男主角自己给出的杀人理由是意图给自己的故事一个完美结局,但或许潜意识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报复妻子的移情别恋,但法律意识和道德感情都遏制着他为所欲为的想法,而且他平日为人素来都是温和怯懦,只能幻想出另一个凶狠残忍的自己以宣泄仇恨。
  
  从这方面讲,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本质上有着类似的主题,即患者是通过幻想达成自己在现实中的未竟之志,这有点类似于弗洛伊德分析梦境所得出的结论。这样看来,精神分裂者也相当于严重的梦游症患者,《穆赫兰道》、《香草的天空》等电影的创意也可以归于类似的出发点。
  
  或许“秘窗”这一片名也包含着这样的寓意,即每个人心中潜藏的阴暗面,当理性无法控制的时候,就往往会因自我迷失而分化成背道而驰的两个灵魂。
  
  人心复杂而深邃,在可知的表象下,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一面,看过《秘窗》之后,不能不做更多的思考。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