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爱你,想你,恨你》:混乱与空虚

发布时间:2013-12-31 17:37 类别:心理影籍

  
  心理导读:我与男人仅有的几次交往过程中,都遭到性虐待。有些男人曾经想跟我结婚,但我有很大的心理障碍,没办法忍受肉体的接触和日渐亲密的关系,那会让我想要逃跑。我订过几次婚,但最后都解除婚约。我不能想像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妻子,那对我来说不切实际。    ---www.tspsy.com
  
《爱你,想你,恨你》:混乱与空虚
 
  作者: 杰洛.柯雷斯曼(Jerold J. Kreisman, M. D.)、郝尔
  
  作  者:杰洛·柯雷斯曼
  
  出  版:心灵工坊 2005-10
  
  ISBN:9789867574534
  
  原  价:¥101.70元
  
  出版日期:2005 年 10 月 14 日
  
  特别推荐:张珏、许文耀
  
  一、混乱与空虚
  
  「我有时在想,自己是不是被恶魔附身了,」原本在大医院精神科担任社工人员的凯莉说:「我搞不懂自己,只知道边缘人格逼得我把所有人都排斥在外,因此非常非常的寂寞。」
  
  凯莉于1983年诊断出患有边缘性人格疾患,在此之前,她曾接受各式各样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治疗,服药、住院,前后共达二十二年。她的病历就像是一本磨损的护照,上面所盖的章,记录了所有她曾「游走过的」精神医学领域。
  
  凯莉的父母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离异了,她九岁以前一直都是由酗酒的母亲抚养,之后进入寄宿学校住了四年。
  
  二十一岁时,她因为心情沮丧得无法承受而不得不求医,被诊断为忧郁症而加以治疗。几年之后,她的情绪开始暴起暴落,被诊断为双相情绪障碍症(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郁症〔manic-depression〕)并进行治疗。这段期间,她一再服药过量,好几次还割了自己的手腕。
  
  到了二十五岁左右,她开始有了幻听,并且有严重的被害妄想。这时她第一次住进医院,所得到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之后,凯莉因为胸口剧烈疼痛,在心脏专科住院住了好多次,诊断结果还是与焦虑有关。她曾有过几次暴食和厌食的时期,每次均为时几周,当时她的体重变化可高达三十公斤。
  
  三十二岁时,她被任职同一家医院的一名医师,以残暴的方式强暴了。不久之后,她回到学校念书,并与一位女教授发生性关系。四十二岁之前,她病历中满满的诊断,几乎包括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虑病症、焦虑症、厌食症、性功能障碍,以及创伤后压力疾患(在经历了强暴事件后)。
  
  尽管有这些心理与生理的问题,凯莉在工作上仍表现得相当优异。虽然她时常换工作,但也完成了社工系的博士学位,还在一所小型的女子学院教过一阵子的书。
  
  不过,她在人际关系上却有着严重的问题。「我与男人仅有的几次交往过程中,都遭到性虐待。有些男人曾经想跟我结婚,但我有很大的心理障碍,没办法忍受肉体的接触和日渐亲密的关系,那会让我想要逃跑。我订过几次婚,但最后都解除婚约。我不能想像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妻子,那对我来说不切实际。」
  
  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疗后,凯莉的症状终于在1983年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疾患。她的行为功能上的障碍,起因于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是属于人格或「特质」的疾患,而与先前诊断是为某种临床疾患(state disorder)较无关连。
  
  「身为边缘人格者,最难忍受的就是空虚、寂寞,以及强烈的情绪,」她指出:「行为极端到让自己都很困惑,有时候我不晓得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麽、自己到底是谁。」
  
  四十六岁的凯莉必须认清,以往那一整套行为模式不足为取。「我不能再选择割腕、吞药或住院来逃避问题;我发誓要活在现实中面对问题。但我得说,现实世界是个恐怖的地方,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做到,或者说,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这麽做。」
  
  二、边缘人格是人格疾患的一种
  
  边缘人格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所列的十一项人格疾患之一。而人格疾患的症状就是一种人格特质,通常比较持久,要改变也比较缓慢。一般来说,药物对这类疾病的疗效较小,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但其他的疗法(包括药物)也可能减轻某些急性症状,像是严重的情绪不安或忧郁等等(参见第七章)。边缘人格或其他人格疾患通常是属于第二阶段的诊断;初步诊断出明显具有某种精神状态之疾患之患者,在针对其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后,可能得出人格疾患的次级诊断。
  
  三、边缘性人格疾患的临床定义
  
  下列的诊断标准经采用后证实,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例中,有效区别出边缘性人格疾患与其他病症的不同。求诊者的症状若符合以下八项标准中的五项或五项以上时,即可诊断为具有边缘性人格疾患:
  
  标准一:人际关系紧张且不稳定,对人的态度极端而又反覆无常(如对某人的观感从过份理想化转变成鄙视,或是从过度依赖,转而规避或自我孤立),并明显表现出操控他人的企图。
  
  边缘性人格疾患患者之所以有着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与本身无法承受别离而又害怕亲密息息相关。典型的患者是依赖的、黏人的、理想化的,直到爱人、伴侣或朋友开始拒绝或阻挠他们的需求,患者的反弹又成了另一种极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关系,并一味逃避。患者一方面期望与他人紧密结合、被人照顾,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亲密的关系,而这两种心态间冲突不断。对边缘性人格疾患患者而言,处在亲密的关系,意味着得抹煞独立的人格,丧失自主性,就好像自己会消失不见了。他们渴望与人亲密,以消弭空虚无聊的情绪,但又恐惧亲密,认为会剥夺自信与独立,于是在渴望和恐惧之间来回摆荡。
  
  边缘性人格疾患的患者缺乏「客体恒常」(object constancy)的概念,也就是说,患者无法理解每个人虽然都是复杂的个体,依然可以以一贯的态度来对待。边缘性人格疾患患者与他人相处时,根据的是最近一次接触的经验来决定应对的态度,而不像一般人之间的交往,是随时间累积的过程,交情是奠基在更广的基础上,且每次都以一贯的态度应对。由于边缘人格者每一回对待同一个人时,总是把对方当成刚刚结识的人,因此对对方的观感常常改变。
  
  标准二:冲动下作出可能有害自己的行为;例如药物滥用、性滥交、赌博、偷窃、过度花费、过量饮食、厌食症或暴食症等。
  
  边缘人格者的行为可能出其不意并且互相矛盾,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通常导因于短暂而强烈的感受──反映的是独立而互不连结的瞬间经验。当下这一刻是独立存在的,与过去的经验无关,也与未来的展望无关。对患者来说,没有所谓的历史模式、一贯性或可预测性这类的概念,因此他们会一再地重蹈覆辙。
  
  标准三:情绪不稳定:心情起伏显着,突然变为沮丧、易怒、焦虑;持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几个小时,很少有超过几天的情形。
  
  边缘人格者的情绪经常莫名其妙地转变,过程为时甚短,常常只有几个小时。他们的情绪基础通常并不是平静的、自制的,比较常见的状况要不是过于亢奋、无法自制,要不就是处在悲观的、讥讽的、抑郁的情境中。
  
  标准四:不当的震怒,无法控制怒气,例如经常脾气暴躁、持续愤怒、不时与人起肢体冲突。
  
  边缘人格者突发的愤怒不仅出人意料,也令人恐惧。一点点不顺心都能让患者怒气冲天。家庭争执可能严重到拿着菜刀互相追逐,气得乱砸盘子也是典型的发泄方式。患者可能因一件特定(且常是无足轻重)的事而被冒犯,但熊熊怒火所燃烧的,其实是他们在害怕失望、害怕遭人遗弃的心态下,蓄积已久的恐惧。
  
  标准五:重覆有自杀的举动或以自杀要胁,或者一再发生自伤的行为。
  
  以自杀威胁或采取自杀的行动是边缘人格的特徵──这反映了边缘人格者极度忧郁、无助的倾向,以及具有控制他人的慾望。
  
  而在所有心理疾患中,自伤与边缘人格最为相关,患者可能在自己的生殖器、四肢、躯干上造成伤痕。有自伤倾向的边缘人格者,他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张地图,身上的伤疤就是自己在地图上标示的记号。常见的工具包括剃刀、剪刀、指甲和点燃的菸头;患者也可能以嗑药、酗酒或暴食作为伤害自己的方法。
  
  标准六:在自我认同上持续有着明显的困扰,以下项目中至少有两项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形象、性别取向、长期目标或职业选择、喜好交往的朋友类型、价值偏好。
  
  边缘人格者缺乏一贯的自我认同感,就像他们对他人也没有一致的观感一样。边缘人格者不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程度的聪明、魅力、敏感等特质,反而觉得这些特质是相对的,是必须不断与他人比较之下赢得的。比方说,患者可能只有在参加了正式的智商测验后,才会根据成绩认定自己是聪明的,但到了第二天,当他犯了一件「傻瓜才会犯的错」,他便会改变看法,认为自己很「愚蠢」。又比方说,女性边缘人格者可能认为自己很有吸引力,直到患者看到了一位她认为比自己更漂亮的女性,那时她又会觉得自己很丑。
  
  标准七:长期感觉空虚与无聊。
  
  边缘人格者由于缺乏核心的自我认同感,特别难以忍受孤独,因此想方设法填满内心的「空洞」。根据许多边缘人格者的描述,他们的感受就好像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 1904~1991)在《A Sort of Life》中所描述的一种肉体上的感受:「脑袋里无聊的感受,像是汽球一样愈胀愈大,在头颅中形成一股压力;有时候我很害怕,一旦汽球爆裂,我也将失去理智。」
  
  标准八:不论是真的会被人抛弃还是纯属想像,想尽办法要避免被人抛弃。
  
  就像婴孩无法分辨母亲是暂时离开了还是永远消失了,短暂的独处在边缘人格者感觉上,就像自己永远被孤立一般。因此,当患者遭重要的人离弃,或预期将被人抛弃时,会产生严重的忧郁,之后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愤怒(或者对身旁任何人生气),认为是别人剥夺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除了这八项定义边缘性人格疾患的标准以外,甘德逊也提出了第九项标准──短暂的精神病发作(brief psychotic experiences。编注:此书于1989年出版,当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尚未出版,所以作者参照的是第三版,也就还没有将第九项标准纳入诊断)。当边缘人格者面对极大的压力,或是处于非常混乱的情况时,可能有短暂性的精神异常(psychotic)。例如,精神科医师有时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疗程中,观察到患者精神病发的症状。边缘人格者的精神病发通常为时很短,与平时的状况极为不同,此外,精神病发对边缘人格病患而言,是较为激烈恐怖的经验。边缘人格者最常见的精神异常是虚幻的感受和妄想的错乱。
  
  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确实认为,边缘性人格疾患已是现今常见的精神性疾患之一。专业医疗人员必须要能辨别边缘人格的特徵,以期有效医治人数众多的病患。非专业人员也必须能辨识这些特徵,才能对那些与自己共享生活的亲友有更多的了解。
  
  四、书籍目录:
  
  引言
  
  * 「我们正处在边缘人格的时代」--活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似乎可以推论每个个体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边缘人格特性」………如何「确认自己」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因为不能确认自己,却要依恃外在的回馈来确立自我的行为模式,当然会造成自我的不恒常。
  
  * 边缘人格疾患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的特色是情感拿捏和冲动控制的全面性困难,以及在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持续不稳。
  
  第一章 边缘人格者的世界
  
  * 边缘人格的「共病现象」
  
  * 边缘人格表现的特性
  
  * 边缘人格之好发族群---与性别、年龄及社经地位之关系
  
  第二章 混乱与空虚
  
  ⊙他们是如此善变,原本爱一个人,毫无保留;瞬间翻脸怨恨,也毫无来由。
  
  * 边缘人格是人格疾患的一种/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五个轴向-临床疾患、人格疾患与智能不足、一般性医学状况、心理社会及环境的问题、功能的整体评估
  
  * 边缘人格vs其他精神疾患
  
  --与其它疾患病存的方式
  
  --相较于精神分裂症
  
  --相较于情绪疾患
  
  --相较于虑病症
  
  --与多重人格疾患的关系
  
  --与创伤后压力疾患的关系
  
  --与物质滥用之关联
  
  --与强迫性的行为模式
  
  --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崇拜团体的吸引
  
  *边缘性人格的临床定义
  
  1.执着于追寻完美的伴侣
  
  2.冲动型人格特质
  
  3.一百八十度的情绪转变
  
  4.无法克制的愤怒
  
  5.乞求他人的拯救
  
  6.我到底是谁
  
  7.永远盛不满的半瓶水
  
  8.他人对我采取行动,所以我存在。
  
  第三章 边缘人格症候群的根源
  
  * 强调发展(心理)取向
  
  ---幼年发展时期
  
  ---童年、青少年时的冲突
  
  ---创伤经验
  
  * 强调体质(生物学与基因)取向
  
  ---生物化学的失衡
  
  ---神经学的因素
  
  ---遗传基因的关联
  
  第四章 边缘人格的社会
  
  * 文化崩解
  
  * 社会压力
  
  * 社会结构改变
  
  * 对未来的恐惧
  
  * 人际关系的改变
  
  * 家庭与儿童教养模式
  
  第五章 了解与疗癒
  
  * 成长的改变
  
  * 自我评量与练习改变
  
  * 与「他人」建立关系
  
  第六章 如何与边缘人格者沟通
  
  *SET
  
  S(support):支持
  
  E(empathy):同理
  
  T(truth):事实
  
  * SET应用于边缘人格患者经历下列情境中能有效因应:
  
  1. 你这麽做很可恶,不这麽做也很可恶
  
  2. 因为感到难过而更加难过
  
  3. 永远的被害人
  
  4. 用更大的议题合理化心中的不安
  
  5. 马不停蹄地追寻意义
  
  6. 执着于不变的恒常
  
  7. 天真烂漫的愤怒
  
  8. 致命的吸引力
  
  第七章 接受治疗
  
  * 治疗的目标
  
  * 治疗的时间长短
  
  * 如何选择治疗师及治疗师的角色
  
  * 治疗方式
  
  A. 一对一治疗
  
  1. 探索性心理治疗
  
  2. 支持性探索治疗
  
  B. 团体治疗
  
  C. 家族治疗
  
  D. 表达性心理治疗
  
  E. 药物治疗
  
  F. 住院治疗(短期、长期及部分时间住院治疗)
  
  * 边缘人格可能治癒吗?
  
  第八章 面对边缘人格者
  
  *辨认亲友中的边缘人格者
  
  *应对与协助
  
  *面对边缘人格者的愤怒与其起伏不定的情绪
  
  *处理边缘人格者的冲动行为
  
  *辨认青少年边缘人格者
  
  *与边缘人格者共事
  
  (本文摘自《爱你,想你,恨你》一书)
  
  《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