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家乡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亲情、爱情、出卖与秘密的故事。陈冲饰演的女主角Rose曾经是名扬上海滩、魅力迷人的头牌歌手。Rose后来移民,在70年代的澳大利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努力的生活。她爱上了一个年龄小于她很多的同样来自中国的男人,他是一个非法移民,可男人却爱上了她十六岁的女儿…… ---www.psy0898.com
片名:家乡的故事/意
英文名:The Home Song Stories
导演/编剧:托尼·艾尔斯 Tony Ayres
主演:陈冲、戚玉武、Steven Vidler
类型:剧情/爱情
国家/地区:新加坡/澳洲
语言:中、英文
上映日期:2007年9月6日(新加坡)
一、剧情介绍
1964年, 在上海夜总会当歌星的玫瑰遇到了澳洲水手比尔,他们决定结婚。于是玫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澳洲。但是, 他们的婚姻并不长久。离婚后,玫瑰开始在华人餐馆工作, 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在华人餐馆, 玫瑰认识了华裔厨子--祖,他们成了爱人。祖是非法移民,比她小很多。不久, 祖开始感觉到了这段关系的压力, 玫瑰与祖的关系开始恶化。当玫瑰16岁的女儿爱上了祖,玫瑰和女儿的关系面临着考验。
二、创作背景
由华裔导演Tony Ayres执导的半自传式电影《意》,讲述在上海酒廊任歌手的母亲,带儿女移民澳洲的故事。
演员陈冲以《意》勇夺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陈冲表示,人到中年因有家庭牵绊和年龄限制,好的角色愈来愈少,但也因为人生体会不同,能得到《意》中的角色,让她更感动。
据“中央社”报道,陈冲早在1994年就以“白玫瑰和红玫瑰”获得首座金马影后,她演而优则导,第一部导演作品“天浴”也曾勇夺1998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据陈冲说,《意》是一部既残酷又美丽的电影,人物描写全面,情感丰富,她很开心能得到这个“七情六欲”丰富的角色。
另据报道,由于和吴君如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中的脱稿演出,李安展现了难得搞笑的一面,李安笑说,如果找到够好笑的剧本,他有可能尝试改拍搞笑片。
三、精彩剧评
《意》是一部很难让人说清楚的影片,因为这部影片里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女人——玫瑰。在影片开始时,悠扬的音乐响起,成年的汤姆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写道:“如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塑造他们的成长,这就是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童年岁月,有我的姐姐和我,故事的女主角是我的母亲——一名夜总会歌星。我写了一遍又一遍,想理解她和她做的每一件事……”显然,汤姆虽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但他还是很难理解他的母亲玫瑰。
电影场景回到1964年的香港,歌手玫瑰在歌厅里深情地唱着《不了情》,一名澳洲水手在下面深情地听着。不久,玫瑰就带着儿女跟随这名水手来到了墨尔本,并与他结了婚;他叫比尔,是一个好人。但是,一个星期后,玫瑰离开了比尔,来到了悉尼。因为玫瑰很难与人维持一份长久的关系。在这之后的七年,玫瑰带着两个孩子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从一个叔叔那里到另一个叔叔那里。到了1971年,他们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回到了墨尔本,回到比尔那里。不出所料,好人比尔热情地接纳了他们。
比尔出海,玫瑰很快便和一个叫阿佐的年轻人约会,似乎她很爱阿佐。阿佐告诉她,他是非法移民,若被抓住就要送回香港。玫瑰竟然把他带回了比尔的家,说是她阿姨家的儿子,来此小住几日,住在后面的小屋里。她还说已经写信给丈夫,他已同意。老太婆面无表情,只说:“这不是我的家。”玫瑰他们和阿佐在一起度过了几天快乐的日子。老太婆终于有一天被气出了门。自然,晚上阿佐走进了玫瑰的房间……
他们被比尔的母亲赶出门之后,找到了一个地方住下来。在这个新家,他们照例一开始非常欢快。但是,阿佐一个人承担一家四口的生活,他很快便感到负担沉重。他变得不愿跟玫瑰多接触,晚上借口出去打麻将。后来,阿佐打麻将输了钱,要去打一份工才能还钱。玫瑰不让他走。可阿佐还是走了。晚上,弟弟起床发现妈妈服药自杀,赶紧叫来了医院的救护车。可是弟弟却拒绝陪姐姐送妈妈去医院。他选择了留在家里,可能他不想去面对这些。
玫瑰出院后,阿佐也回到了家中,并做了一桌好菜。他还并安排玫瑰在白天到酒店上班。阿佐这次却对玫瑰的女儿产生了好感。他教阿梅弹吉他。玫瑰见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对女儿也产生了敌意。糟糕的是,阿佐与女儿的感情好像还升级了。结果,玫瑰对女儿大发脾气,导致女儿吞服了安眠药,幸好阿佐将她及时送去医院。
玫瑰在家中心头百种滋味翻滚,她又一次吞服了安眠药,这次是弟弟将她送到了医院。母女俩在医院才真正交起了心。玫瑰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学会珍惜生命,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这时,玫瑰说起了自己不幸的身世……
医院打过电话给海军,通知比尔回来照看她们母女。比尔告诉玫瑰,他的母亲搬走了,并让玫瑰回到他家,如果她愿意的话。于是,他们一家又一次来到了比尔的家中。几日之后,比尔又去出海,玫瑰貌似又病发了。她说每次比尔把他们带回来就丢下不管了。还说屋子里满是老太婆的味道。说他们根本就不该来澳洲,说香港的老板打电话说想她,人们都在问玫瑰在哪里……
这次弟弟发火了,他说:“我不想回到香港,你回香港去,我恨你!走开!”玫瑰对弟弟说:“别担心,妈妈会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的。”那晚,弟弟起床,看见小屋里亮着灯,过去一看,发现妈妈吊死在屋里。姐弟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妈妈放下来,送到医院,最终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比尔提前退役,回来照顾他们,不幸的是,3年后,1977年8月16,比尔心脏病发作,也离开了他们。
后来,姐姐阿梅留在墨尔本,取得心理学学位,当上了学校心理辅导员。弟弟17岁去了堪培拉,攻读文学和哲学,成为了一名作家……
初看电影《意》,观众可能会对陈冲饰演的洪玫瑰心生厌恶,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理喻,生在福中不知福,还到处“沾花惹草”,从一个男人换到另一个男人那里。玫瑰的子女也一直在尝试理解他们的母亲,成为作家的汤姆说,“我写了一遍又一遍,想理解她和她做的每一件事”。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理解玫瑰这个角色呢?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玫瑰这个角色进行临床诊断,她很可能是一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一)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在各种文化中均存在,其发病率约为2%~3%。其特征是患者的情绪与人际关系极不稳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害怕被人抛弃;他们通常过着一种混乱的生活,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还会经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并且有很大的自杀危险性,如割伤、烧伤自己、服用药物或采取其他办法自杀。这些病人中大概有6%的人会自杀成功。
心理学家莫瑞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涉及了四个核心的要素:
1.难以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极不稳定的自我感,非常依赖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感。因此,当他们独自一人时就会很难过,当一份亲密的关系破裂时他们感到难以承受。
2.不信任感。边缘型人格在依赖于他人的同时,也对他人进行猜疑,而且预期自己会被他们抛弃或受到他们伤害。依赖性和不信任的结合,使得边缘型人格对他人的感情极其矛盾。现在非常崇拜某个人,下一刻可能会转而攻击他。
3.冲动的、自我毁灭性的行为。边缘型人格的行为通常都是冲动的、不可预测的。当他们想要控制某种东西时,他们会采取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如吸毒、飞车、打架和滥交。他们还经常会以自杀威胁他人。
4.难以控制的愤怒以及其他情绪。这是边缘型人格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他们持续地存在于情绪危机中,主要是愤怒和悲伤这两种情绪。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边缘型人格障碍似乎在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家族中更容易出现,其与心境障碍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尽管患者可能遗传了某些心理特性(比如冲动性),但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边缘型人格可能与早期的心理创伤有关,特别是虐待和性虐待。许多研究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比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报告遭到虐待。那些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且存在准自杀行为的女性中,76%曾报告童年时期遭受过性虐待,并且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另一项研究指出,91%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报告遭受虐待,92%的患者认为自己在18岁以前被忽视。尽管我们无法肯定这些虐待和忽视一点导致了日后的边缘型人格,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倒可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边缘人格障碍,因为女孩受到虐待的几率比男孩要高2~3倍。
也有心理学家提出,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这两者都有情绪、冲动控制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甚至有人提出,心理咨询室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实际上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更加关注女性受到的伤害而不是她们的精神病态。似乎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由早期的心理创伤所引起的。但是,也要记住,并非所有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例都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
实际上,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包括虐待与性虐待,可以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如躯体形式心理障碍、惊恐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等等。而且,重要的是,一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并没有报告这种受虐待的历史。也就是说,虽然儿童期的虐待史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既不是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更为整合的观点是,儿童期的心理创伤与个体遗传的气质或个性、心理应激事件的触发,共同造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那些在童年遭受虐待但没有造成边缘型人格的个体,可能缺乏生物的易感性,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那么不稳定或者是冲动的个性特点。
(二)从创伤走向正常
如果我们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视角,来看待影片《意》中的玫瑰这个角色,也许对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继而我们也会更加接纳这个角色。玫瑰,作为一个饱受创伤、经历丧失的女性,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世上已经不易。同时,作为一名边缘型人格的个体,应付自己的情绪失调和人际关系亦是一件难事。这部影片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他人要尽可能地理解,无论其行为多么奇怪,背后一定有他或她个人的原因。
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可能就如汤姆写道的,“也许我们童年最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发生了那些事,阿梅和我长大后都是正常人。”这说明了经历一些不正常的事情,不一定就会成为一个不正常的人。童年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并没有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个体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健康与个人的选择关系密切。影片中阿梅选择了攻读心理学,成为了一名心理辅导员,汤姆则选择了攻读文学和哲学,成为了一名作家。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选择可能暗含了他们想要解决自身问题的愿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强迫性重复的行为,反复体验着消极经历,想要消除或者征服过去的不幸——把不幸转变为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从中恢复过来,适应它,学会与之共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写道,为了征服磨砺和苦难,人们必须“上升到把它们作为命运的某种伙伴,并且,既然苦难在我们的心中,那么就与它相遇,根据自己的目标处理它,而不是在你的生命中整日避开它”。一旦个体通过主动征服他们被动承受的痛苦,把消极转化为积极,弱势转化为强势,症状转化为特长,困扰转化为职业,一个人不但从创伤走向了正常,而且还从正常走向了卓越!
正如影片中的“弟弟”——汤姆,他在影片的最后说道,“我不断地写她,一次次让她跃然纸上,试图理解他,惩罚她,仅仅是记住,去感觉、接受、原谅和爱”。他反复体验着这一段经历,最终想把它转化为某种积极的东西。当然,汤姆成功了。实际上,这个汤姆的原型也就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托尼?艾尔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荧幕上打出了一行小字,“献给我的母亲——郭淑华”。(文/世彦)
(文/佚名 来源:海口心理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