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本书基于荣格心理学分析理论,将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行为生物学、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精神病学结合起来,认为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患,实际上都可以从自身的潜意识中找寻答案。为有关心理分析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同时也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途径与选择。 ---www.tspsy.com
原名:The Two Million-Year-Old Self
作者:(美)安东尼·史蒂文斯
译者:杨韶刚
图书分类:人文社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书号:9787500436195
发行时间:2003年01月
一、图书简介
本书基于荣格心理学分析理论,将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行为生物学、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精神病学结合起来,认为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患,实际上都可以从自身的潜意识中找寻答案。为有关心理分析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同时也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途径与选择。
二、主要内容
本书基于荣格心理学分析理论,将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行为生物学、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精神病学结合起来,认为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患,实际上都可以从自身的潜意识中找寻答案。为有关心理分析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同时也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途径与选择。[1]
三、作者简介
安东尼·史蒂文斯(Anthony Stevens)在过去20年里一直是一位荣格学派的分析家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病专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过两个心理学学位。他以前的著作包括《原型:自我本性史》、《战争的根源》、《论荣格》、《人类梦史》等。
四、精彩书摘
1、图书序言
安东尼.史蒂文斯是一位建造桥梁的人.在他的生花妙笔所写就的这部典范之作中,他把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行为生物学,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精神病学和可以选择的多种治疗方式联系起来.史蒂文斯曾写信给我,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喜爱建造桥梁.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和分析学家,而且受过实验心理学的训练,我自然而然地对在这三种学科之间的鸿沟上搭建桥梁感兴趣.尤其是我感到受其吸引,想要考察一下它们之间根本不相同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可能相互平行,相互补充,以及最终相互丰富的方式。”
和他面前的荣格一样,史蒂文斯意味深长地把分析心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关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使原型的假设经得起实证研究的检验。这一过程是从1982年他的《原型:自我的自然历史》一书的出版开始的。在这本书里,史蒂文斯论证说,比较研究(主要是在性格形成学和分析心理学之间进行的)能够清楚明白地阐明古代的东西在如下基本领域中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方式,例如,起连结作用的结合物的发展;神话、仪式和宗教对人格发展的贡献,以及群体团结的保持。在这本书里,他也开始尝试把荣格的基本概念与人类大脑的结构成分联系起来。
在他的第二本书,1986年发表的《韧草地:治疗艺术的荣格式团体》中,史蒂文斯考察了人们对团体的根本需要,以及一个群体为了治愈精神病而扩大了的家族的原型群集起来的能力。在他的第三本书、1989年出版的《战争的根源:一种荣格的观点》中,史蒂文斯注意到原始的男性的很容易引起我们发生武装冲突和杀戮的因素。这本他写得最好的书之一也向我们提供了让和平出现的方式.在他的第四本书.1990年问世的《论荣格》中,他在一篇富有独持创造性的、传记体的、开拓性的论文中,把分析心理学运用于荣格本人。在这部作品中,他着重讲述了200万岁的自性是怎样帮助荣格治愈他自己的伤痛的。
因此,《二百万岁的自性》便是史蒂文斯在从事精神考古学研究中经过多年发掘的产物。他揭示了自性原型是怎样在我们的梦、神话和疾病中表现出来的,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基本智慧是怎样手持钥匙、打开通往治疗探索和治愈我们伤痛的大门的。
在第一章里,史蒂文斯集中探讨了“认识不可知的事物”,这类似于威廉·詹姆斯探索“看不见的现实”。史蒂文斯考察了荣格使未知成为可知以及把不可知的新领域向后推演的毕生目标。作为一个绘制精神图表的人,史蒂文斯带领我们在集体无意识的神秘事物中游历,在那里我们遇见了它们本身就是不可知的原型——换句话说,这些原型是不可直接认识的。和原子一样,它们的存在只能从其表现形式推论出来。史蒂文斯假设,这个200万岁的自性居住在精神的黑暗的地下迷宫里。他揭示了梦是怎样使黑暗的远古地下世界大放异彩的,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史前的原型世界中发现永恒的自性。
我们的自我(ego)常常只想认识可知的东西,而忽略了不可知的东西。但是,正如荣格所体验到的——而且已经建构在所有荣格分析学家的训练中——我们也能认识不可知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意识的自我必须向一个更高级的力量臣服,这个更高级的力量就是自性(神圣意象或精神的中心和整体);然后通过体验到象征的自我死亡,我们就能认识超自然的神秘事物。保罗·蒂利希通过在面对虚无时拥有存在的勇气而达到了这种精神肯定的要旨。如果我仍有耐心的话,神圣的光芒就会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或精神的表面看来十分混乱的集体无意识的茫茫黑暗中闪耀,集体无意识是我们外部世界或宇宙的一面镜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神秘的直觉意义上)我们只是永不停止的神圣的进化过程中的一粒有创造性的和生气勃勃的火花。我们是怎样瞥见这一点的呢?
在他的题为“梦见神话”的第二章里,史蒂文斯帮助我们打开了在我们做梦时通往我们的精神以及通往我们对这一内部世界的体验的窗。史蒂文斯论证说,梦尝试在精神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架设桥梁。他认为,为这一艰巨任务负责的这个内部桥梁的建设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原始的天才,200万岁的自性。史蒂文斯用实例论证了这种假设与神经科学的证据是一致的,即梦的活动是在种系发生上非常古老的大脑部位开始的。按照史蒂文斯的观点, “遇见这个有200万年历史的内部世界就是去体验我们人类的种系发展史,这是一种个人的新发现”。他问道:“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惊异的冒险呢?”但是史蒂文斯痛惜地指出,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这个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经常伴随着我们每一个醒觉和睡眠时刻的人物完全是未知的。
犹太教法典说,“一个末得到解释的梦就像是一封未读过的信”,而史蒂文斯则解释了一个当代最有趣的梦,这个梦是加里做的,他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也是史蒂文斯的病人之一。他解释了这个梦的原型成分,指出一个古老的神话是怎样在梦中出现的.以及它是怎样和加里的境况及问题联系起来的。这位病人梦见了一个神话,使他能够超越其神经症的冲突并继续进行他自己的个体化过程。
那些询问“我的个人神话是什么与我怎样实践它”的人已开始从他们自己的个体化过程来寻找答案。这些答案把治愈痛苦作为深度治疗的一部分而包含在内,正如弗兰西斯·培根的格言所说,“若没有探索,创伤和痛苦就不可能治愈。”史蒂文斯在他的第三章“治愈伤痛”中发现,这种探索包括对200万岁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它正在进行抗争,要适应当前的世界。史蒂文斯认为,这种抗争向我们提供了心理病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坚持主张,“在当代的境况允许200万年的原型需要得以实现的地方,其结果就是我们称为健康的那种形式的心理适应,但在当代的境况使200万年的原型需要受到挫折的地方,其结果则是适应不良和疾病。”
为了阐明他的论点,史蒂文斯描述了詹妮弗的复杂的精神病案例。她表现出多种精神病症状:焦虑、恐怖症、抑郁症、强迫性思想和强迫性动作、精神分裂症样的退缩。史蒂文斯表明了怎样才能理解所有这些症状,对于那个200万岁的幸存者来说,所有这些症状是完全正常的反应模式的病理上的夸张。他指出怎样通过揭露、以朋友的态度对待和认识这个古老的内部存在的黑暗秘密,詹妮弗就能克服她的几乎全部障碍。他得出结论认为,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对这个居住在我们精神中的土生土长的自性予以接受、进行感情移入、联系和交往是适应和健康的关键。所谓有障碍的人能够以这种方式成为个体化的人,并过上一种充分信任他人的和更加完满的生活。
伊莱沙·巴特利特曾写道:“治疗学并不是建立在病理学基础上的。前者不能从后者推断出来。它是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它绝对地而且完全是一种经验的艺术。”在史蒂文斯的第四章“治疗的探索”中,他考虑了治疗的经验艺术。他根据200万年来对于疾病意味着什么、对于治愈的要求是什么所做的理解,深入调查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脊柱疗法、芳香治疗和顺势疗法所取得的成功。他论证说,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连同它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强调,都使200万年的情感迷失了方向,得不到支持并受到误解。史蒂文斯使用比较人类学和分析心理学的材料来阐明医治者的原型,并确定有史以来我们人类就已知晓的那些基本原则和治疗实践。史蒂文斯重复了荣格的观点,认为精神代表着一种自然的治愈力量。史蒂文斯讲述这种观点,旨在帮助我们内部的200万岁的自性感到生活在我们外部的当代世界里更加安适。他假设说,为了使我们人类的自然生活重新和我们地球上的自然生活和谐一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环境。
本书把安东尼·史蒂文斯的一个个人神话同治疗——治疗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的一个原型神话联系起来。它是一种深刻的说明,在广度上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深度上鼓舞人心。对于我们必须怎样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这个200万岁的内心世界,以及怎样促使这种古老的集体智慧发挥作用来拯救我们自己、我们全部的人类大家庭以及我们的地球,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重要而又及时的反思。我们必须认识到,只要我们还活着,这个200万岁的自性就将继续存活下去。
我相信,在安东尼·史蒂文斯的深刻洞见中存在着使200万岁的自性的适应完善的种子。我们对于人类而且还有其他生命的集体经验的体现有更多的意识将会使我们和我们的世界转人一种更健康的状态和地位。那时我们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的人类大家庭——与我们自己、相互之间以及与我们的地球和谐一致、和平共处。(文/戴维.罗森)
2、本书结语
现在我并不想否认暗示的重要性.但是,我之所以相信它是重要的,只是因为它对那些更基本的力量的影响.我指的是在病人心中存在的那些内源性的治愈力量.心理治疗,自生训练,催眠术,沉思,心灵治疗,松弛技术,安慰剂反应,以及全部“可替代的”技术之所以起作用——当它们确实起作用时——是因为它们成功地激活了这些内源性的力量。
荣格学派的理论认为自己比这种观点更深入了一步。确实如此,可以把它理解为动员超越功能、运用梦和积极想像以保证自我通往人心中的原型世界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两种经验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许多非洲西部民族的信念为代表,他们相信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前就与一个天国的幽灵签订了合同。根据这种西非人的观点,在你进入这个世界之前,你就已经在关于你的一生中你将做什么的问题上与你的幽灵签订了一份合同——你将活多久、你一生的工作将是什么、你怎样为你的社区服务、你将和谁结婚、你将有几个孩子等等。然后,就在你即将出生之前,你被领到遗忘树前,你环抱住遗忘树,从那一刻起你便失去了对你的合同的全部有意识的记忆。但是,你一定要兑现你在合同中做出的全部承诺。如果你不兑现这些承诺,你就会生病,你就需要一个心灵治疗者的帮助,他将运用其全部技能与你的天国幽灵取得联系,发现你违反了或者未能履行哪些合同条文。我们西方社会中,这个心灵治疗者的角色是由荣格学派的分析学家来承担的。
通过注意倾听旧石器时代的内部世界的声音,我们不仅能够推动我们个人的个体化更深入一步,而且能使我们自己对纠正我们文化中的严重不平衡做出贡献。我们能够在政治的、社会的或生态学的领域中做得比这些更多吗?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难以在此做出问答。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我们一直在使用的术语来为它制定一个框架。如果我们的许多心灵疾病是由于我们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所导致的原型意图受挫所致,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能使我们心中的那个200万岁的男人或女人觉得在当今世界更像是在家里一样舒适呢?
我们可以在今后两个世纪里大幅度减少世界人口;使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不再遭受粗暴的破坏;在小型的、相互支持的社区中重建人类生活的中心;增强人们对所有生物的恭敬态度;使一种新的神话倾向或宗教倾向出现,这种倾向能够使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大自然(或自性)的仆人而不是它的主人。这种列举是没有休止的。
人们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实施这些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如果自性决心要做到的话,它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接近这个原型的世界,开始认识未知的事物,至少是一种开端。现在我们地球的自然世界就其全部未来的生存而言依赖于通过其心灵内部的代表——即我们心中的原始幸存者——所能达到的目标。
3、本书附言
经过几年的努力,《点金石译丛》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译丛缘起于1998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译丛所选作品的部分原作者,以及大部分译者,当时会聚在一起,研讨与感受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酝酿了翻译出版这套译丛的最初思路。
对于这套译丛的名称,我们想与读者做这样一些交流。“点金石”往往使人们联想起“炼金术”或“哲人石”,事实上,这也正是荣格心理分析的核心问题所在。在象征的意义上去发挥那种“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也正是心理分析的关键。其中所寓意的是那种精神或心理的转化与超越性力量。但是,当我们用“点金石”作为本译丛名称的时候,井非要去强化传统的“点金石”说法中的神话意涵,而是想赋予其某种朴素的意义。在我们所选择的“点金石”名称的背后,还有一些关于普通“石头”的故事。
荣格有着深深的“石头情结”,他的心理分析也与“石头”有着不解的渊源。在其自传《回忆、梦与思考》中,曾有这样一种对自己童年经验的描述:坐在石头上,幻想着与石头的互换。这极为类似庄周梦蝶的“物化”体验。荣格深信,这石头与他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甚至把石头作为他“第二人格”的象征。这“石头情结”伴随着他的一生。荣格留在波林根的石刻,就像波林根一样著名,尤其是那“三面刻石”,几乎就是荣格心理分析的象征。
因此,在荣格的眼中,“点金石’不仅仅是神奇的石头,也是普通的石头,其个蕴示着生活的意义。荣格的秘书贾非(Aniela Jdffe)在所撰写的《意义的神话》一书中,试图向世人解释荣格以及荣格心理学对于生活意义的意义。我很清晰地记得其“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贾非说荣格“惟有当他作为‘试金石’(touch-stone)来接触心灵真理的时候,他的生活才充满意义”。我们也想把这种意义上的“试金石”,融入我们的《点金石译丛》名称之中。
这是一套以翻译荣格分析心理学专著为主的系列译从。 《诗经》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正是我们付诸《点金石译丛》翻译出版工作的心愿;《诗经》中曾描述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境,这也是我们想付诸《点金石译丛》翻译与出版的气氛;《老子》曾留给我们“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的教诲,这也是我们想付诸《点金石译丛》翻译出版工作的内容。
“点金石”译丛的原作者,均是饮誉国际分析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由于组织本译丛翻译工作的缘故,我曾与他们多有个人接触。他们曾一致让我代为表达对其著作能够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敬意与感谢。这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敬仰,也是对于中文版读者的谢意。
参加本译丛翻译的诸位学者,都有着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在他们的翻译工作中,也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大家的共识与努力,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几任主席:托马斯·科施(Thomas Kirsch)、维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和鲁格·肇嘉(Lugi Zoja),都对本译丛的计划与组织提供了热情的帮助。美国得州A&M大学首席荣格教授戴维·罗森(David Rosen),美国旧金山荣格研究院院长约翰·比贝(John Beebe),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现任主席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更是对这套译丛的组织翻译与版权等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支持。谨以译丛的出版,向他们表达敬意与感激。
申荷永
2002年3月
于瑞土苏黎世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
4、解题
点金石(PhiIosoPher’Stone),亦称哲人石,魔法石,据说是能将劣质金属变为金银的一种假想中的物质。配制这种物质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致力实观的目标。人们认为把点金石(有时被形容为易熔解的红色粉末) 加进适量的劣金属中,可使之完全转变为金或银——这一神奇过程具有行学的、医药的及宗教的含义。
点金石的现念最早由埃及炼金术士左西穆斯〔Zosimos)在约公元300年提出,他称之为药石(xerion)。中世纪早期的阿拉伯炼金术士称其为炼金药(aliksir),是疗治病人及“患病金属”(如铅)的万灵药。此“药剂”可将劣质金属转变为黄金。中世纪晚期,地中海地区的炼金术士首次将对点金石的研究目标放在如何延续人类必死的肉体上。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到18世纪,对点金石的研究几乎已被完全放弃。但应该看到,正是对这种神奇的“魔法石”的追求,促进了近代化学的诞生。
五、图书目录
目录
致谢
绪论
第1章 认识不可知的事物
第2章 梦见神话
第3章 治愈伤痛
第4章 治疗的探索
跋
参考书目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