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失去亲人之痛?
发布时间:2013-07-08 12:50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亲人离世是让人难过的,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同的人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化解痛苦。孙立军说,面对亲人的死亡,我们需要一个期限来处理哀伤,这个期限最长是三年。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如何面对失去亲人之痛?
现实以无比真实甚至残酷的方式在提醒我们:哀伤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而学习如何处理哀伤是人生很重要也很基本的一课。
1、尊重逝者
亲人离世是让人难过的,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同的人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化解痛苦。郑州合一健康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导师孙立军说,面对亲人的死亡,我们需要一个期限来处理哀伤,这个期限最长是三年。
儒家说“丧三年,常悲咽”,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使父母至亲去世不过十天半个月,就开始出入娱乐场所,与人嬉笑、玩乐、打情骂俏,这些行为不能说明他没有哀伤,他只是把哀伤屏蔽了,是拒绝哀伤的一种形式。有一些人会在潜意识中觉得“不哀悼就等于他没死”,但事实就是事实。我们需要拿出一段时间去哀悼死者,这不是逝者的需要,是我们作为生者的需要。
另有一些人会完全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陷入到无节制的哀伤中,亲人离开已经几十年了,他还痛不欲生,可以说这是个人自私的表现。虽然大家一下子还不能接受这种“自私”说,但他的行为会将亲人的离世演变成整个家庭里一件特别恶劣的事件,并借此推掉了对其他亲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最终让别人可能因此痛恨那位离世的亲人,因为“都是这个人的死使整个家都乱了”,尤其是那些因亲人离世要自杀的人会造成整个家庭系统的混乱。这种沉溺痛苦的行为把逝者置于怎样的角色?
2、面对现实
“事实上,对于没有发生家庭重大事件的我们来说,首先要先去了解一个真相,那就是生命是无常的。”孙立军说,虽然很多人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但内心却不肯接受这个真相。他们心里的想法是“坏事只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很多未知的、不可控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身边,很多灾难、意外事故可以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中,也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上。
在我们面对伤痛者时,要以一份同理心去面对他人的苦痛,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对待他人如对待自己,直面生命的无常。这样做会让我们在遭遇一些家庭重大事件时能平静地应对,因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你已经有了经验,对于事实的发生就不会产生抗拒与不接受,也会有效地做到对逝者完整的哀悼。
3、平衡心态
人们习惯性会问:“这问题怎么解决?”事实上,伤痛不是用来解决的,哀伤无法解决,它只能被平衡。亲人离世时,人们会习惯性地去找理由,“如果我当时在现场,他可能就不会出事”,“如果他不去那个地方,可能就不会出事”,这些理由是出于自责,而一旦自责得到无效的平衡,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推动我们不断地为此埋单,陷入赎罪的心理怪圈中。
一位72岁的老先生就是始终不能从无意识的赎罪中走出来,才制造出很多连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的事,让生活一塌糊涂。比如,他一直在金钱上很卡壳,好不容易退休后得到了一大笔经济补偿款,竟然很快就被骗子全部骗走,而他被骗的过程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骗术实在太低级了,而平素总指点别人的他竟然上当了。在处理他的个案时,一提到母亲,老先生就嚎啕大哭,完全让人无法相信他母亲已经去世50年了。在他的潜意识里,对幸福有一种不配得到不敢争取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母亲的忠诚,这正是哀伤未得到有效处理的后果。
平衡的办法是把亲人放在心里,让亲人很有尊严地真正活在我们心里,带着我们继续生活。那么生者所有的快乐与成就,逝者都可以分享。生者透过创造人生的成就来荣耀逝去的亲人。另一方面,为平衡愧疚的感觉要主动去做一些事,如果是因为没有照顾好家人而造成遗憾,就去老人院、孤儿院完成未完成的事,如同亲人活着一样去做,真正去做事,去补偿,这是主动的平衡,也正是“侍死者如侍生”的意义,通过行动让内在的良知与愧疚感慢慢平衡回来。
语言是有能量的,语言的表达在平衡哀伤方面非常有效。经过数万人的共同体验,总结出一些有疗愈的话语,说出来能有效地帮助我们面对死亡,化解伤痛。比如“我出于对你的尊重,接受你的死亡。我带着你的爱开始我的新生命,我也带着我的爱送你走”。这些有着很强仪式感的话,在说出来的一瞬间,疗愈的作用就已经发生。
(文/孙立军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