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当创伤事件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的情绪行为反应来应对这一事件,这是应激。正常的应激反应会在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后自己消失,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因为这一应激范围过大,未能返回到原来的正常范围,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www.tspsy.com
PTSD:带着伤痕飞翔
一、新闻事件
正值汶川地震8周年,逝者已远去,生者,生活依然在继续。对于一般人来讲,我们只有到这一天才会想起八年前的灾难来。可是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他们要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使生活回归正常。有些人还可能会经历着灾害事件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他们可能会不受控制地重复体验曾经的情绪,创伤事件在脑海中的闪回,以及对于再次发生灾害的担扰或者回避与麻木。那么,是否经历着PTSD就意味着与痛苦为伴,无法实现成长了呢?是否就不能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了呢?如果能,那么又要怎样做才能找到这种生活呢?
二、心理解读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当创伤事件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的情绪行为反应来应对这一事件,这是应激。正常的应激反应会在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后自己消失,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因为这一应激范围过大,未能返回到原来的正常范围,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那么经历过创伤是否就意味着无法成长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对于汶川地震中2000多名幸存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PTSD的症状发生率有40.1%,适度的创伤后成长有51.1%,并且发现有19.6%的PTSD与创伤后成长共存(吴志彬, 徐玖平 等, 2016)。这就意味着,虽然经历着PTSD,但是依然可以实现创伤后的成长,就像曾经课本里那只受伤的小鹰,虽然带着累累伤痕,却也能展翅飞翔。怎么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
1、控制与回避是无效的
我们从小就开始尝试着去控制身边的事件,控制着身边的生活。当意外事件(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就会产生深深地无力感。当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又想着办法去控制这件事带给我们的负性体验,以及回忆。然而事实是,外部的突发事件是我们无法去控制的,而内部的内心世界,当我们越控制着自己不去想它的时候,它越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就像你要求自己努力地不去想一只白色的北极熊时,你脑海中就会有一只北极熊出现。或许我们也会采取回避的策略,可是总有些场景,有些声音,有些气味等等信息,无孔不入地出现在你身边,提醒着你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并且,回避策略也需要你在生活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使你与那些使你想起曾经痛苦事件的信息隔离开来。
2、尝试着去接纳
接纳并不意味着宽恕或赞同所发生的事件,也不意味着事情本该发生,不意味着不得不原谅,而是意味着不与自己过去相联系的记忆,情绪、想法、躯体反应的纠缠和斗争(Victoria, at, al. 2009)。我们不是去否认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不是要去原谅它带给我们的伤害,但是要尝试着去接纳它的确是已经发生的,且不可改变的事实。只有接纳了,我们才能放下。也只有放下了,才能不再与它纠缠,继续行走自己的路。
3、活在当下
对于动物来说,记忆可以有保护自身的作用,以提醒自己不要再次经受曾经受过的伤害。但是它们只有在相同或类似的场景中才有此作用。然而人类在语言的作用下,我们只要用内部语言一想到指代伤害事件的词语,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就加大了人类痛苦的来源。而我们之所以总是摆脱不了痛苦的感受,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总是存在于过去,或者指向于将来,而不是此时此刻。此刻的下一秒则变为彼刻,只关注于此时此刻,每一秒都是新的,在下一秒到来时,它就变成了过去。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昨日之事不可留,明日之事不必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必否认,不必回避,也无需纠缠,就让它静静地存于我们心底的某一位置,带着它去感受现在每一刻发生的事情。
4、价值引导
生活就像在驾驶一辆汽车,车上有很多乘客,他们是他人或你自己贴在你身上的标签,是曾经的好与不好的经验……他们对你指手画脚,告诉你应该怎么去驾驶你的汽车。痛苦的乘客总叫你小心翼翼别再经受痛苦,幸福乘客总叫你朝着它的方向开去……可是,在你听着他们指挥的时候,却失去了你自己的目标——你想要往哪儿走?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你要记住的是,你驾驶的是自己的人生,你追求的价值才是你前行的方向。并且,你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前行,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参考资料:
1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N0001/118232.html#p=BMS04U6C00AN0001汶川地震8周年 遇难者家属祭奠亲人。
2 Victoria M. Folleffe & Jacqueline Pistorello. 任娜, 张桂萍, 古树青. 译(2009). 找到创伤之外的生活[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
3 Wu, Z., Xu, J., & Sui, Y. (2016).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coexistence and the risk factor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survivors. Psychiatry Res, 237, 49-54. doi: 10.1016/j.psychres.2016.01.041
(文/龙红,祝卓宏 |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