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为什么唐山人有更高的合作行为?

发布时间:2012-07-06 21:39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亲社会行为,也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俗语说“患难见真情”,当人们成为弱势群体的时候,更愿意彼此表现出互相帮助、合作的行为。近日,这个结论被实验证明了它的科学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所领导的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追踪调查发现,当人在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如疾病、地震、洪水、野兽等)时,会表现出更愿意互相帮助、合作的亲社会行为。目前,这一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着名期刊《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
  
  唐山心网记者:人类的合作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李纾:“合作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研究者。《科学》杂志在其125周年特刊中亦把该问题列入当今人类125个重要科学问题的前25个。此前,对人们“为什么要合作?”,研究者提出了亲缘理论、强互惠等理论,亲缘理论指的就是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的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强互惠理论则认为人类行为可以超越“自利”动机,为了公平正义而不惜付出代价。但这些理论对于解释人类在紧急情况下,舍身救助陌生人等现象还是缺乏说服力的。此次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人们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唐山心网记者:什么叫亲社会行为?
  
  李纾:亲社会行为,也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唐山心网记者: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表现?
  
  李纾:这是因为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威胁时(如疾病、地震、洪水、野兽等),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弱小、无助的,而个体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则会大大增加个体生存的概率。
  
  唐山心网记者: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李纾:我们运用了学术上经典常用的“独裁者游戏”。这个游戏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即假设给被试100元,让他去分配,他会分给陌生人多少钱,以此来测试他的亲社会行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1个月(6月至7月)、4个月(9月至10月)和11个月(2009年4月至5月)后,我们分三次到灾区(四川、甘肃)和非灾区(河北、北京、福建)进行了调查,受试者近8500名居民。其中,北京地区我们通过与一些居委会协调,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社区的各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三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居住地灾情严重程度的增加(从非受灾、轻度受灾、中度受灾到重度受灾),居民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均随之增加。这表明,弱势程度越高,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同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地震所造成的弱势逐渐减缓,居民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会随之降低。
  
  此外,我们将唐山地区居民的数据与其他非灾区居民的数据作对比发现,20年前发生大地震的唐山地区居民比其他非灾区(如福建、北京)的居民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这亦暗示大的灾难可能会对亲社会行为留下长久的效应。
  
  虽然,这一结论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得来的,但是我们发现它与现实生活中的报道完全符合。据报道,汶川地震最大的一笔私人捐款来自于唐山地震的一个孤儿。而唐山,也是全中国为汶川地震捐款最多的城市。这就进一步说明,弱势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
  
  唐山心网记者:这一结果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李纾:这些发现均支持了弱势会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假说,为解释合作、助人、分享等利他动机或非利他动机的亲社会行为提出了新的视角。该研究将弱势视为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始因,我们希望以此能增进对亲社会行为起源的理解。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