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亲子教育咨询 >

家排治疗:高中生心理问题解读

发布时间:2013-07-18 13:53 类别:亲子教育咨询

  
  心理导读:被抱养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逃课、上网、喝酒、吸毒、恐慌、以一命换一命等问题?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在潜意识里就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被送人后会对父母有很深的愤怒--你为何不要我?长到了30岁发现这些姑姑、舅舅与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到处是欺骗和谎言。由于真实情况不被告知,就把这种愤怒转向养父母。     ---www.tspsy.com
  
家排治疗:高中学生心理解读

家排治疗:高中学生心理解读

  从归属需求的良知角度分析:高中生为什么会有烦恼?孩子从娘肚子里出来会一直皱着眉吗?他的生命在任何家庭中都是无忧无虑的。到了七岁开始有了自我,意味着有了明天,这是失去快乐的标准。小孩本来是快乐的,随时理直气壮地向父母提要求,他认为那是可以偿还的,但长着长着,发现还不了,就会担心被群人排除,担心、恐惧慢慢滋生,于是在潜意识里要求发生很多意外来弥补。再长大一点会发现自己命运遭遇、苦难状况和上代人有相同,这样来证明自己有了不断寻找的归属感------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有一个孩子到医院检查,七项指标中有六项符合自闭症,妈妈带他到处看病,但这其实不是病,因为孩子的母亲在他0--3岁时习惯坐在电视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孩子有着他内在的记忆,也会做同样的事情,这是归属感的认同。
  
  从施与受平衡的角度分析:高中生如何与同学交往?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中施而不受,或者受而不施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两个人的关系取得平衡后,要么结束,要么通过新的施与受的平衡继续发展。例如,甲乙两个学生互有好感,甲方请乙方吃饭,饭后两个人聊得很开心,但乙方觉得失衡要求送甲方一个钱包。之后甲方觉得失衡又送乙方一件衣服。两个人的关系在不断叠加中加深。但是有一天甲发现乙学习能力太强,甚至超过了自己,而且性格强硬,有点不喜欢,开始冷淡乙。乙发现甲嫉妒心太强、小心眼,也开始对甲不尊重。在这种递减中,两个人的关系慢慢结束,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继续的条件是施与受的平衡。
  
  从序位的角度分析:被抱养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逃课、上网、喝酒、吸毒、恐慌、以一命换一命等问题?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在潜意识里就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被送人后会对父母有很深的愤怒-------你为何不要我?长到了30岁发现这些姑姑、舅舅与自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到处是欺骗和谎言。由于真实情况不被告知,就把这种愤怒转向养父母。所以说领养的孩子对正常的夫妻关系具有破坏性。同时养父母也会由于没有经过十月怀胎就得到了孩子而内疚,又因为不知将来这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恐惧,内在的内疚和恐惧表现为外在的愤怒。孩子与养父母之间彼此愤怒,会造成父母和孩子都处在痛苦中。所谓以一命换一命,就是因为领养的孩子是家里的客人,生命不可以用金钱来计算,否则太傲慢了。孩子被抱养到另一个新的家庭,没有自己的位置,养父母中最疼爱他的人会腾出位子让给他。当然至于亲生父母为什么要送孩子给别人我们也不难理解,大家看过电影《1942》,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只能送人。
  
  用家庭系统排列中传统文化观点分析:当代教育状况下学生为何会早恋?我认为孩子早恋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早恋对学习的影响。到了青春期,男女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吸引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合理、正确的引导,会使他们的人生会变得多彩并有意义。然而早恋会导致很多的不良反应值得人们警惕。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优秀的女学生A暗恋男生B,女生A内心不能容忍男生B和其他女生有来往,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内心痛苦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成绩,这属于认知问题。还有另一种情况,早恋中的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对方身上,这种境界会让他忘掉周围的一切,包括父母,朋友,学习等,而去尽情体会爱情的幸福感。可惜好景不长,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被对方的一点点行为激惹,而后造成最后反目成仇。其实,早恋只是最终婚姻的练习,看淡了,学生们自然就知道了如何处理。我的导师孙立军认为,在过去的传统文化中男人无论贵贱贫富,出生后到25岁前这段时间要寒窗苦读,接受戒尺鞭打,吃难以下咽的饭菜,睡硬板床,等他进入社会后,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美好。如果没有办法让孩子体会到苦,他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甜,而现代人教育违背了这一规律,把小孩在温室里养,长大后放在烈日下晒。养在温室里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责任感与方向感,谈恋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家长和老师,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他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也愿意运用系统排列的思想为周围的人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系统排列的法则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并运用它将惠及每一个单位,家庭与个人。系统排列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心理疗愈方法,家族系统的动力直接呈现在个案眼前,不增不减,直接而通透。
  
  (文/郭晓菲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