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排治疗:你真正懂得孩子吗?
发布时间:2013-07-01 19:40 类别:亲子教育咨询
心理导读:林林似乎对母亲的苦苦央求无动于衷,而且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残酷”?作为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我的心在隐隐作痛。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心痛,而是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痛。 ---www.tspsy.com
家排治疗:你真正懂得孩子吗?
我也是孩子的家长,想必做家长的都经验过,孩子把父母惹得火冒三丈的情景。
有这样一个案例:小男孩林林,在客厅里用匙子泼茶水玩,并不时去拽母亲的长发。母亲喊道:“林林,如果你再不住手,瞧我怎么收拾你!”孩子老实了半分钟,然后他微微一笑,又开始泼他的茶水。母亲再次制止:“林林,住手,我在说你呢!”孩子停了停,以便半分钟之后故伎重演。母亲的声音变得又高又尖,表情变得像个孩子,就差没有哭了。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真受不了你!你再不住手会让我发疯的。求求你了!小祖宗。”
林林似乎对母亲的苦苦央求无动于衷,而且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残酷”?作为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我的心在隐隐作痛。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心痛,而是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痛。
过了一刻钟的功夫,母亲终于——尽管晚了一些——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她严厉地说:“这是最后一次警告!我再说一遍,回你自己的房间去!” 孩子根本不当回事,继续玩他的“心理游戏”。这时母亲不由分说一把抓住拼命想挣脱的儿子,把他送进自己的房间。大人之间终于可以继续谈话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再去儿子的房间。林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紧紧地抱住自己的母亲。
此后孩子的表现极其可爱,这一幕人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从林林的心灵深处真正喊出的是他的需要,他真正需要的是母亲的坚强有力,他想看到一个有能力进行制止的母亲。孩子只有体验到父母的“伟大”和坚强,他们才会有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于孩子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值得。
如今的很多父母愿意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变得越来越了不起(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先有夫妻之间的两性关系,才有的亲子关系,这是爱的阶层,不可颠倒)。因此对于孩子折磨父母,惹父母生气这种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种恶作剧其实只是一种求助的呼喊:“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懂我真正想要什么呢?”父母应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到底谁说了算。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母亲对林林太放纵了。让孩子及时知道规矩还是必要的,这样他们好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再举一例:一位离婚母亲让她16 岁的儿子扮演了代理丈夫的角色。于是这个男孩便有了相当大的权力,母亲有时甚至都怕他。家里所有重要的决定都得由他来作。例如买车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尽管小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但还是由儿子决定买什么车,他想买一辆相当昂贵的车,母亲服从了儿子的决定。然而经济上的拮据又使母亲感到后悔,她后悔让儿子来作这个决定。她制定了一个计划让儿子去参加集体旅游,目的是想把那辆车卖掉,然后再买一辆便宜一点的。但她非常害怕:“不知我儿子会怎么对我呢?他一定会气得发疯的。我该怎么跟他解释呢?”
一般的情况下我是不给个案建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这位母亲:“根本无须解释!做你认为对的事,最后再把结果告诉儿子。如果他要你作出解释,你就用平静而善意的口吻回答他:我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然后你就可以说别的什么事了。”
她立刻大声地说道:“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突然之间我把决定权握在了自己手里,这他会怎么想。多年来一直是他说了算,而不是我。我无法想象这样做能成!”
我坚持说:“别多想,就按我说的去做!等你做完后我们再来谈这件事。”
她真的这么做了,而且对儿子的反应感到意外。儿子尽管不太同意,但马上就笑了,他并没有固执己见。至于大发脾气更是没有的事儿。母亲从他的表情中甚至看出儿子对她的突然改变所表现出的那份轻松!
这次经历帮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儿子虽然仍旧体贴人微,但以母亲而非孩子的角色出现。这同样也大大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当然偶尔触犯戒律并因此感到内疚,也是孩子正常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譬如说,如果孩子离开家并找了一个或一份父母反对的朋友或工作,孩子只有违背父母定下的规定,才能真正完成婚嫁或学好这份工作。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孩子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父母的,同时他们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东西。
即使孩子触犯父母的戒律,一种健康的自我个性仍然能够得到发展。父母常常暗暗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做出越轨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从不做越轨之事,这对父母和孩子都不是什么好事。而如果什么都允许,如反权威教育,那么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当然十分自私,但这仅仅是表层现象,我们不可以把这种行为与自我个性相混淆。孩子们说的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回事,而孩子们心里真正想要的,这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捣乱,我们可以肯定,孩子还有他们的另一面,用爱去做的一面。
伯特·海灵格曾经在一个教养院为问题女孩和她们的父母办过一个讲座。在所有的家庭排列中都出现了同样的愿望:“亲爱的妈妈/亲爱的爸爸,宁愿离去的是我而不是你。”无论是教养员还是父母,原来谁也没有发现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如此之深。当这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教养员、心理医生和孩子的父母们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女孩会有问题。其中有个女孩吸毒成瘾并企图跳楼自杀。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发现,原来她的父亲想寻短见。父亲想追随自己死去的父亲而去。孩子在内心深处对父亲说:“宁愿死的是我而不是你。”
解决办法:应该告诉女儿,她的痛苦解除不了父亲的痛苦,只能使情况变得更糟。女儿可以说:“亲爱的爸爸,请留下吧,如果我也留下,请为我祝福。”
一些其他的基本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很重要。在每个家庭中丈夫或妻子都带有一些来自父母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自然是有差异的。孩子会遵循和认可那些父亲或者母亲的价值观,或者是他们自己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
例如,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倡导的是她的价值观,孩子尽管表面上服从母亲,但背地里遵循的却是父亲的价值观。孩子表面上做着母亲要求去做的事情,但背地里却做着母亲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出于爱心想让父母双方都满意。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把这视为他们与处于劣势的父母一方站在一边。
比如说,如果一个离婚母亲对她的女儿说:“别像你父亲一样!他是个废物,一个最不道德的人!”孩子便与父亲站在了同一边。她会变得越来越像她的父亲。而如果母亲说:“你可以学我,也可以学你父亲。”那么孩子就可以不去学父亲的缺陷。如果父母能密切注意他们的孩子,他们就能发现,孩子究竟爱他们什么,程度如何。
把那些父母在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爱的时候获得成功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同样会有效果。把那些父母用在对方身上并不成功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同样也不会灵验。那些伤害夫妻双方的东西也会伤害到孩子。
由此得出解决办法:父母通过相互尊重达到对孩子的尊重。另外,父母双方可以统一到一个新的、代表双方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上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如果父母统一了思想,孩子也就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并愿意遵循父母的意愿。如果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总是与父亲的不同,孩子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还有一个建议是有关父母行为的。如果父母有了过失该怎么办?为了继续维护父母的威信,父母不应请求孩子原谅。如果父母确实做错了什么,他们可以对孩子说一声:“抱歉!”
(文/赵阿贞 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