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亲子教育咨询 >

亲子关系:摇篮左右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3-07-17 12:23 类别:亲子教育咨询

  
  心理导读:单身的时候,独处是常餐,而有了家,家里有了摇篮,摇篮里有孩子,独处却变得多么稀奇而又奢侈。但一个人总是要去整理自己的思绪或思想,尤其是对一个理想与现实张力极大的人,对独处的渴望便尤其强烈。    ---www.tspsy.com
  
亲子关系:摇篮左右的生活

亲子关系:摇篮左右的生活

  人类渴求幸福和自由,但倘若让一个人始终处于幸福或快乐的状态中,他一定也渴求痛苦去拉开心灵空间。即使幼小的孩子每天都能带来欢乐,即使你多么爱他,也会畅想一段平静的生活,没有谁去打扰,哪怕轻轻的一个问候。即使爱情多么甜蜜,也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有空间才是两个人。每当我说抱着儿子出去散步时,爱人总迫不及待地说快去吧,这不是讨厌目前的状态,而是一个人心灵需要整合的必然要求,就像一个人每天都需要睡觉以修整神经元。
  
  夜晚的时候,我偶尔一个人出来,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即使不写文字,也可以静静地发呆。儿子每晚七点半准时入睡,睡的很安静很沉入,爱人便利用这一段时间写写日记,验算一些我不知所云的专业数学。即使有摇篮的存在,夫妻的情感空间是相通的,但仍需要独立的精神世界,只属于自己。一个人从来都不可能太现实地过一生,总需要点时间编制浪漫和美梦,即使从来都不真实,但也有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有些知识水平的人,以知识为生命基甸的人。
  
  我了解了自己所需,也便了解了爱人。
  
  有时候,我们会坐在一起看一部电影,然后讨论其中的情节,再映射现实的生活。周末的时候会看看《中国梦想秀》,探讨生命个体和社会背景的意义。我记得有一期,一对老夫妻坚守已逝儿子的梦想,在西部沙漠植树造林,完成了从当初为儿子而做到最后为后世万千子孙造福的精神升华。爱人说看他们的人生多有意义,不是为狭隘的生存而活着。其实,我们都渴求被需要,尤其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以彰显生命存在的价值。
  
  有时候,我们只是各看各的书,互不打扰,尤其是入睡前的一小时几乎都交给了书籍。即使有孩子左右着时间和生活,但一个月也能够看得两三本,写个四五篇文章。最近我刚看过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和《中国文脉》,爱人便接着看,前些天她刚看过余华的《兄弟》和《第七天》,我便再接着看。儿子耳濡目染,尤其对书和文字感兴趣,趴在床上总是去抓书、翻书,爱人好奇他看着满是文字的纸张,竟能笑得那么开心。有时候我和儿子一起躺着,我边看边读,他吱吱呀呀地能和我一起看很久。
  
  有一次,我给儿子照了一张照片,并传到了空间,恰好他的旁边有一本《爱因斯坦传》,有好多人问我是不是进行早教,让他成为小爱因斯坦。这自然是一种误解,我也没有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看出他有被早教的经历可借鉴,爱因斯坦天性爱沉思质疑,从小就对人类知识和自然界充满了好奇。爱因斯坦的母亲可以阻挡外人对儿子“呆滞”的嘲讽,却始终坚持儿子能够成就非凡,这却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案例。我想起了电影《阿甘正传》中的母亲,当所有人认为阿甘是个傻瓜时,母亲却从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和鼓励。《中国梦想秀》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自闭症患者、聋哑人、口吃患者、身残者,为什么比正常人更能成就自己?
  
  罢了,夜已深,我该从角落起身回家,能够整理一段思绪,即使不是自己最想说的,也觉得舒坦,比旁人给你多少钱更能让人觉得生活有乐趣。
  
  一个男人一旦做了父亲,就永远都是父亲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想到还有一个生命的延续,这是时间的不可逆。孩子是上帝的作品,倘若说完美,也只有在婴儿身上,尚未遭到人手的涂抹和岁月的剥蚀。
  
  摇篮左右了生活,油盐酱醋依旧继续,但有浪漫和梦想相随,也少不了精神生活和情趣陶冶。生活要有张力,就需要彼此相对的空间,给爱人,给孩子。
  
  (文/竹白博客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