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本文讲述了一个抑郁男孩的心理治疗案例。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抑郁症的治疗方案
一、案例介绍
1、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14岁,汉族,初一在读学生,有一读高中的姐姐,父亲做生意长期不在家,母亲无工作,很少管教孩子。
2、个人成长史
从出生至今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身体疾病。李某家境较好,父亲经商长年在外,由母亲抚养照顾姐弟俩个,但对于两个孩子疏于管教,经常打牌。父母关系一般,经常吵架,自己与姐姐通常很少交流。自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很差,胆小,没有小伙伴,性格内向,很少讲话。
3、精神状态
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4、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身材中等,瘦弱。
5、社会功能
在学校从不与人交往,话语很少,没有朋友。在家中亲子关系不良,没有温暖体验。
6、测验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CL-90:人际关系、抑郁分值分别是3.0分和4.0分均呈中等程度的偏离正常,焦虑分值2.5分呈轻度偏离正常。
(2)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DS标准分65分。
(3)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标准分51分。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病人主述:
换了新学校,没有朋友,活着没有意义,想自杀。
2、个人陈述: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重视过自己的生命,并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想要跳楼的想法。在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是孤零零的,从来没有感受到任何的温暖。但后来小学转学后,认识了一个女生,唯一的朋友,脑中经常出现的自杀的念头消失了,生活有了色彩。由于升初中后,不在同一个班级,这个唯一可以听自己说话的朋友不能经常在一起了,生活又陷入了原来的境地中,自杀的念头又重新萌发。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下前来寻求帮助。
3、相关事件:
发现这件事的是他的科学老师,他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孩子要买化学药品,是老师的要求,因此向老师求证,科学老师马上否认。当得知他要购买的是三瓶硝酸钾时,更引起老师注意,因为硝酸钾是炸药的主要成分,危险性极高,而且这个学生多次有“自杀”言论,所以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高度注意。
该生在作文这样写道:“因为你的存在,五年前报纸上没有出现小学生自杀报道。因为你,两个月前报纸上没有出现恐怖分子引爆其学校的字眼。因为你,我现在才会拼命学习,为了就是和你考上同一所高中,同一所大学......”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该生身材瘦弱,行为举止比较拘谨,不太敢与人对视,语速比较慢,交谈过程中经常低头不语,脸上呈现茫然的表情。
母亲反映:儿子在家中很乖,比较怕父亲,经常是一声不吭,性格比较内向,小学的时候有自杀倾向,后有好转。
班主任反映:在班上少言寡语,行为表现比较良好,但不太与同学来往,也听说过的他的自杀言论。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与诊断依据
根据对于来访者的心理评估,包括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主述、心理测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此案例属于正常心理活动变化,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自知力完整,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2)该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是机能性的,与人格特点、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持续时间长达多年,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可评7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
(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悲观失望、意向下降、自我评价低、有自杀倾向,且以上症状持续多年。与抑郁神经症的特点(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以上症状至少持续两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比较吻合。
(4)各测验结果显示符合症状特征。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意向下降、焦虑、自责、自我评价低、有自杀倾向等,但与抑郁症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绝望感、自罪、睡眠障碍、自杀行为等典型症状相比,存在明显差别,且病程持续两年以上,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五、实施方案
采用的是积极心理治疗法,此疗法提倡心理治疗应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人。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心理问题,或者是抑制心理问题产生的目的。
主导治疗:为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包括五个阶段。
1. 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观察的特定意义是指患者观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同自己的伙伴或同伴发生冲突和争吵,这些冲突和争吵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此阶段治疗师应提醒患者对自己的观察做好记录。
来访者李某的冲突对象主要是其父母,当父母和家人忽略自己的时候,李某就会采取一些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后来就演化为极端的行为。我要求李某记录过去发生的每一次轻生念头或行为的前因后果,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做好观察记录。
2. 调查阶段:在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首次谈话中就已经形成一个分析调查表,主要被用来对患者进行诊断。具体做法是治疗师在两次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按照治疗师早先制作的分析调查表格式,分别对自己和与自己发生冲突的伙伴进行一个鉴别分析调查。
3 .场合鼓励阶段:患者在一定的场合要对自己的冲突伙伴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即患者直接充当自己周围环境尤其是自己冲突伙伴的治疗师。因此,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与自己的冲突对象建立起新型的、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为此,要让患者主动承认和肯定冲突伙伴的积极品质,通过肯定伙伴的积极品质来改变患者与对象的交往方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以及改变患者的态度。
为改变李某与冲突对象父母的不良态度,我又使用合理情绪疗发进行治疗。一些不良情绪的根源在于他的认知偏差,比如:由于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较少,就认为自己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并举了一个恰当的例子说明ABC理论。当求助者稍有领悟的时候,让求助者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对李某情绪困扰和行为不当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缺少父母亲的关心(A)与自己的轻生的行为(C),让这两种行为连接起来的就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父母亲不爱自己,没有人喜欢自己,活着没有任何价值”。使其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每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可能因为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原因疏于对于孩子的关爱,但并不会是不爱孩子,让李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信念,是片面的。
4. 语言表达阶段:多数情况下,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是因为人际沟通出了问题,语言之所以会产生误解,主要因为语言经常存在形式上的歪曲和内容上的歪曲。佩塞施基安认为在该阶段要着力帮助患者学会消除语言曲解的能力,最终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语言沟通习惯。
李某与其父母共同进行的心理咨询。第一项任务是父母共同回忆李某成长的点点滴滴:父亲说,因为第一个孩子是女儿,所以当李某降生的时候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快乐,相比较而言,其实自己更疼儿子一些。后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自己外出做生意,确实对李某关心较少,但其实都是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他。现在儿子轻生念头和举动让自己很愧疚很后怕。母亲也承认自己缺少和孩子的交流,也不应该单单是衣食起居的照顾,自己以后会改进的,当说到自己特别害怕失去儿子的时候,激动的热泪盈眶。李某也表现的很激动,因为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目中的地位。以本次亲子交流作为契机,培养亲子间的良好的沟通习惯。
5.扩大目标阶段:扩大目标就是消除患者的视野狭隘性,让患者不要把冲突转移到其他领域。对于当事人来说,一味地限制自己的目标本身就是心理障碍患者的特征,因此克服患者对自己目标的限制就成了扩大目标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治疗内容。该阶段应有意把患者的冲突伙伴吸纳到治疗过程中来,同时要强调患者的自助。
在配合上一次与其父母的谈话内容,让李某分析,自己的错误的认知是什么,树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李某树立的合理信念:(1)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但父母还是爱我的。(2)交到朋友是靠双方的努力的,自己也要主动的敞开心扉。(3)虽然现在和原来的朋友接触少了,但我们仍然是朋友。(4)幸福和快乐是靠自己努力争取和营造的。(5)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建立起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将继续指导求助者使用自我管理程序。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两周后,李某主动找到我,向我反映,最近都不会有轻生的念头了,发现周围有很多的人关心自己,父母、姐姐、同学和老师。最近喜欢上了手工制作,和班上一个有同样爱好的同学现在成了朋友。在结束咨询的一个月后,李某母亲打来电话说:“儿子这一个月表现的非常好,主动和家里人交流,还帮她做家务,儿子的笑容也多。”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各因子分均小于2,各因子分均在正常范围
SDS:42(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缓解。
SAS:35(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缓解。
(文/佚名 来源:海口心理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