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情绪管理指南

发布时间:2013-08-05 10:58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情绪管理指南

案例分析:情绪管理指南
 
  一、情绪的研究理论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1、关系特点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另一位学者杨(Young,1973)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但它更强调情绪的 “干扰”性质。这一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同杨的理论相反,罗伯特·利珀则坚持主张:“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Leeper,1973)。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
  
  2、情绪动机
  
  关于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应源于情绪的动机性。在汤姆金斯(Tomkins,1970)强调情绪是有机体的基本动机之后,伊扎德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径直强调情绪的适应性。他指出情绪是动机,并和知觉、认知、运动反应相继联系而模式化。伊扎德从功能性的观点出发,强调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这一重要变量;通过表情把情绪的先天性和社会习得性,适应性和通讯交流功能联系起来,建立了包容广阔的情绪理论(Izard,1977,1991)。按此概述,情绪有如下特性:1、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2、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3、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3、认知方向
  
  当作了如上的分析之后,现在回到情绪心理学的定义上来。实际上,任何定义都不一定十分完善。定义的作用应当是方便与研究,为研究者提供认知的方向,但也会随着新发现而改变。我们曾经试图把情绪心理学描述为:“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孟昭兰,1989,1994)这样的描述既展现了情绪的功能,又囊括了情绪的结构。这样的描述确实是为了依据它来进行研究。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可以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至少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上,人们能为情绪之谜打开一个窥测它的奥秘之门,为进一步探索铺筑一条可行的路。
  
  4、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情境选择情境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行为,它往往反映了个体对适当环境的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即使对情绪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对情绪进行调节。

    (2)情境修正情境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吵架的邻居,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离开,忍受和制止。假如采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减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情境的选择和情境的修正需要个体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然而,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调节情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每种情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注意和认识来改变情绪的产生过程。

    (3)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例如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是对注意的调配。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心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候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状态,如情绪专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体验和这些情绪的结果上。

   (4)认知改变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对知觉到的情境赋予意义,并评估自己应付和管理该情境的能力。每一种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多种认识,对不同意义的确定和选择,可以改变情绪产生的过程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境的选择到认知改变,反映情绪调节所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不断深入。

    (5)反应调整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果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降低性的反应调整。如果你的情绪被一个热烈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场合所激起,增强了你的热情,这就是增强性的反应调整。
  
  二、案例分析:
  
  (一)儿童任性的动机
  
  幼儿任性怎么办?孩子胆小任性怎么办?儿童任性怎么办?家长经常提这些问题,但是我想反问一句:家长,你知道孩子任性的动机吗?很多家长都是回答:就是任性,什么都想要,特不听话...这些都不是孩子任性的真正动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儿童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现实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评判员身份对待儿童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希望父母暂且放下牢骚和埋怨,一起来努力读懂孩子的任性,解开他们任性背后的心理之谜。
  
  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家长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I:你说东,他偏往西
  
  那么,幼儿,儿童,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心语:我刚刚过了2岁生日,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就要有长大的样子,我可要自己说了算。中午吃饭时,妈妈又唠叨着让我乖乖坐好,不要边吃边玩。才不干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我睡午觉。不,我还想看画册,我又不困,干吗要去睡觉!结果,妈妈生气了,说我太不听话。嘿!我为什么要乖乖地听话,只有小孩子才那样做呢!我可是大孩子了耶!
  
  妈妈道白:这孩子以前挺乖的,可现在怎么这么拧?偏要和我对着干!这对他有什么好处?真恨不得抽他两巴掌。
  
  心理解析: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II: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
  
  孩子心语:那天,妈妈带着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麦当劳。我一兴奋,就把雪糕蕃茄酱弄了个满鼻子满眼。妈妈看见了,又开始罗嗦:看你芳芳表姐,吃东西的时候多斯文,说话都慢声细气的;再看你,哪像个女孩子!……为什么芳芳什么都比我好!那你干脆要芳芳表姐好了。我越想越生气,索性把汉堡包、薯条弄得满地都是,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
  
  妈妈道白:我这孩子真不知哪根筋有问题,任性胡闹起来简直像个野小子,还一点说不得。长大后怎么得了!
  
  心理解析: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的心理分析
  
  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如有的家长说,“我们孩子有一次闹脾气,偏要我和丈夫都陪在他身边,不让我们离开一步。到做饭的时候,也不让我们做饭,总之是不让我们做任何事。直到他情绪好了,才允许我们干家务。”这个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2、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3、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二)儿童撒谎的心理治疗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
  
  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孩子操纵母亲,是孩子智商的一种锻炼。他们的操纵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母亲的弱点而进行的,且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做母亲的只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孩子就会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下面就介绍几种孩子操纵母亲的常见策略:
  
  1、眼泪策略
  
  这类孩子原来就爱哭,后来发现哭对母亲很起作用,所以他干脆以此作为一种手段,叫母亲为其做事。母亲越是爱他,他这一套越灵验。他很聪明,在他想让母亲帮忙的时候,常制造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使母亲觉得亏待了他,因此。心甘情愿地帮忙。这类孩子即使在学校,也是一个小谋略家。
  
  2、软弱策略
  
  这类孩子通常情况下会把自己扮成一个“小弱者”,如他拖着小脚不走路,非要母亲背他。他的无助样的扮演是成功的,母亲总以为他很软弱,很可怜,所以心甘情愿为他做事。
  
  3、恐吓策略
  
  常用这种计策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中的小暴君、小独裁者。他们用生气耍赖操纵母亲。当他不如意时,他会顿着小脚让母亲帮忙。他总和母亲说:“我不念书了。”以这些他并不会真正去做的危险事情吓唬母亲,让母亲无条件地为他做事。这类小暴君通常都很忙碌,他不断地给母亲出发“命令”,让母亲“疲于奔命”。而他的发怒大法,在母亲那里屡屡得逞。
  
  4、勒索策略
  
  这类孩子喜欢欺负别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懂“政治”手段。他对母亲说:“如果你不帮我,我就生病。”“我想我会告诉爸爸,因为你把钱藏起来。”“趁你不在的时候,我就打我妹妹。”这个“小恶棍”对自己的力量深具信心,因为母亲知道他做得出来。但他的暴力还不是他的强项,他更精通察言观色,只要母亲真的发怒了,他的勒索就会立刻收敛起来。
  
  5、说谎策略
  
  这类孩子把说谎当成一种工具,当他知道索要的东西母亲不会给他时,他就会编一个能使母亲同意的理由。如他想买一个小玩具,而母亲又不可能给他买,于是他就说:“老师要收2元本子钱。”母亲把钱给了他,他立刻买了变形金刚。当母亲问他:“买的本子在哪儿?”他会继续骗下去:“老师还没发下来。”这类孩子的谎言,通常会越练越周密,知识较少、头脑简单的母亲无法识破他。
  
  6、忧郁策略
  
  这类孩子比较工于心计,当母亲不答应他的要求时,他就会几天愁眉不展,甚至食不下咽,像得了一场病一样。低着头闷不作声,既不怒也不哭,只是没精打采的样子,直到母亲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才豁然“晴天”,展颜微笑,愁云尽消。
  
  7、比较策略
  
  这类孩子的攀比心理很强,他经常能看到别的孩子的好处。他经常对母亲说“你根本不爱我,不然你就会给我买那个玩具了”、“邻居家的小毛毛有部好的山地车,我却没有”。以此来操纵母亲。
  
  8、赞美策略
  
  这类孩子很早就懂得奉承别人,当他在家里有所需求时,就去奉承母亲。他对母亲说:“爸爸对我有成见,所以不给我买车子,但他最听你的话了,你替我向他提出这个要求好吗?”
  
  (三)虚荣心再度膨胀
  
  小雅  女  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小雅走进咨询室,眉宇间隐藏着一股忧郁,脸色偏暗,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但比较外向、健谈,说话时能看出平时有些豪爽。
  
  小雅说自己非常喜欢本班男生昕,并主动追求他。昕在同学中人缘好,脾气性格也可以,虽然不是重要班干部但威望还比较高,属于社会能力比较强的,这是我追求他的最重要原因。但昕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是农村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但他却总是穿名牌。我与昕恋爱时间不长,从五一到现在也就两个月,但大概正式确立恋爱关系只有半个月的样子,昕就开始挑剔我的身材、长相,说我个子倒是有这么高,我有一米六六,但长得胖了点,不够苗条,而且身材比例也不是很好,说我的腿要是能长一点会好看一些。
  
  昕还说我的脸相也不是很好看,因为我的颧骨比较高,下颌的骨头也比较宽,显得轮廓比较分明,线条不是很柔和,不是很女人味的那种脸。昕还说我的眼睛也不漂亮,说我的眼睛不是双眼皮,也不大,也不是水灵灵的那种。除了这些,他还挑剔我皮肤不好,我的肤色一直比较黑,虽然不是很白但我很健康啊!昕说我的皮肤不是白白嫩嫩的那种,而且手臂上还有一些小时候弄的伤疤,这让他看着不舒服。
  
  等过了几天,昕又开始说我的发型不时尚,说我扎个马尾太简单、太学生气,一点都不如谁谁女朋友的发型时尚,这似乎让他很没面子。每次昕对我挑剔这挑剔那都让我很不爽,以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比较阳光、比较自信的女孩,但不知怎么搞的,一到他眼里我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弄得我很窝火、很受打击。
  
  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他总爱与其他女生表现得关系很密切,有时甚至有点暧昧,也不太顾及我的感受,这让我内心很不平衡,心里不舒服,可能有点吃醋吧,所以老是生气上火,还好就是他脾气性格还可以,不太跟我吵。有时我怀疑他是否真的爱我,我们现在才刚开始谈恋爱他就对我的外貌这么不满意,那等到将来再过很多年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但他又说愿意跟我谈恋爱。自从和他正式谈恋爱以来,我比以前压抑多了,因为生气频率高以致于影响到了我的学习;这是我的初恋,我很看重的,更何况是我主动追的他,我很犹豫,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跟他分手?
  
  案例点评:
  
  有部分学生为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以为别人有异性朋友,而自己没有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有些女生认为有男生追求才表明自己有魅力,追的人越多,越觉得了不起,甚至有的男生本身就抱着玩弄女生的心理去谈恋爱,动机不纯,甚至不可告人。在重视虚荣心满足而恋爱的这类学生中,往往比较注重感官满足:很在意恋人的外在美,追求对方的容貌、风度、举止和仪表。用生活上的语言来说:女孩只要长得漂亮,男孩只要长得帅就可以了,至于感情上共鸣、心理上相融、心灵的默契全丢到了脑后。
  
  于是在某些学生宿舍出现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大家都轮番把自己的女友或男友领来秀一把,目的不在大家相互提一些参考意见而是在进行一场选美比赛,等女友或男友走后还会在室友面前炫耀一把:“怎么样,我的眼光还可以吧!”但这种肤浅的恋爱动机导致的是当事人很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非常容易对自己的恋人在形象上不满与挑剔。
  
  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说,审美疲劳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再漂亮的人相处时间久了也会熟视无睹,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时间稍长,虚荣心就会再度膨胀,从而出现对现任女友或男友的无端挑剔与不满,最终导致的是恋爱中的争吵与伤害,而且这种类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的居多。
  
  我们知道:若一个人外貌、经济、家庭、职业等属第一层次,而才华、品行、能力、性格属第二层次,那心灵的默契和共鸣则属最高层次择偶观念。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色而爱是悲哀的,心显示形,内在美才会更令人神往、吸引力才会更持久。
  
  (文/佚名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