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复旦投毒案的心理动机
发布时间:2013-05-07 08:17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复旦投毒案让我唏嘘慨叹。我看到了一颗挣扎多年的、称得上善良的心灵,在“心理保护”的运作下,就像中了魔咒一样,扭曲变形,以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告终。这个事件的残酷教训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或者说,不具备一点点心理分析的能力,有时候,你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黄洋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怕不? ——www.tspsy.com
犯罪心理:复旦投毒案的心理动机
复旦投毒案让我唏嘘慨叹。我看到了一颗挣扎多年的、称得上善良的心灵,在“心理保护”的运作下,就像中了魔咒一样,扭曲变形,以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告终。和我们相比,林某在心理上并不是另一个物种的生物,他只是放大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在某种心理问题中不具备自我澄清能力,他一定会和自己,以及他人过不去。
这个事件的残酷教训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或者说,不具备一点点心理分析的能力,有时候,你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黄洋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怕不?
心理分析可不是算命呐,亲!
面对复旦投毒案,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到了棘手,这是在此前从未有过的。但是,在复旦投毒案已经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我发现,要断定凶手的心理动机,我还没有把握。心理分析不是算命,心理的演绎是有其特定逻辑的(我称之为“心理逻辑”),其间要建立一个推理体系,还原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不能梳理心理逻辑,无法还原心理过程,也就意味着对一个人的心理动机根本没有把握,猜而已。
没有把握的东西,我从来不去说。而如果什么信息都有了,才来做心理分析,多少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和其它学科不同,心理分析不仅要有解释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预见能力。
给林某的心理画个像
这两天,终于等到了媒体的两篇调查报道,披露了在林某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他和黄洋之间又有哪些矛盾。尽管这些信息仍是零碎的,有些方面语焉不详,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心理分析的过程,就是去“理解”(指进入内心感触其挣扎,不作道德判断,而非体谅)一个人的过程。根据掌握的信息,下面我来给林某作一个心理分析的肖像描画:
▇ 性格:自卑型。
▇ 性格驱动的心理保护模式:
A、隐藏自己,内向,孤僻,避免把自己投入世界,自我暴露而带来心理伤害;
B、努力,严谨,偏执,完美主义,智力上把控这个世界,把对世界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心理优势,借此来克服自卑。
心理保护模式A本身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杀伤。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只有建立在和世界的联系中才能做到,这么干是在压抑自己,抽干自己的生命活力。所以,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他会解除自己的这种心理保护模式,变得健谈、放开;但在没有安全感的氛围中,立马用这种心理保护模式来建立一道防线,避免可能的心理伤害——就是说,他是以自己杀伤自己内心的方式,来避免别人对自己内心的杀伤。
心理保护模式B几乎是牛B的自卑型性格的人采取的主流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他们玩的原因,从康德到海德格尔,从乔布斯到马云,都是如此。在网上,我还发现文青和公知们所共同仇恨的一个人其实也是自卑型性格——他就是方舟子。
我发现,自卑型性格的人,几乎很难和占有型、表演型的人搞得来,像方舟子和李承鹏(表演型)、韩寒(占有型)、于建嵘(表演型)等就势同水火。他们之间吵架,性格是有一份功劳的:骨子里就排斥、不爽。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这一心理保护模式B不能停下来,也不能受打击,否则,一个人的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麻烦就来了。最大的麻烦的经典例子就是希特勒,他无法用创造来克服自卑,就会用破坏来代替。方舟子,则是因科研能力自我怀疑,才用“打假”来找存在感、价值感。这些人,都是你所惹不起的。林某呢?同样惹不起。
可以说,自卑型性格中,那些企图用智力优势来谋取心理优势的人,只要他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具有自信,在这方面,你就不要抱着击垮他的美梦了。他的致命弱点在于:他不得不和你玩那些他并不擅长的游戏,且不得不认同游戏的规则。比如,他不得不想谈恋爱,不得接受“你多帅?有多少钱?”的质问,不得不忍受高帅富和浅薄女人们的羞辱(再扯句题外话:如果一个女生,发现你的男朋友或老公是自卑型性格,对智力优势很在乎,建议你让他感觉到能hold得住你)。我还想说,这类自卑型性格的人,更不可能去嫉妒别人,因为他具有足够的心理优势。一开始,传言说林某是因嫉妒黄洋而痛下杀手,网上传得到处都是,我把这当成一个低级笑话来听。
但如果他在找存在感、价值感的方面严重受挫呢?可怕的转折点就在这里。林某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杀机,恰恰是生长在他对自己的专业感觉没有价值(“只是借助机器分析而不是治疗,帮人不能帮到底”),并且,投射到恋爱婚姻上(想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女生,女方出钱可以让他做生意,但又对自己的想法感到痛恨)的时候。
骨子里自信的林某根本就不屑于成为一个“凤凰男”。之所以有“做生意”等想法,是因为专业、事业,都让他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怎么办?心理保护机制启动,投射、转移到“做生意”上。一个人在心理上到了这种份上,可见内心的受挫和自我否定程度。这个时候,还要去惹他,就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惹他的人在他心中的可恶程度会放大N倍,仇恨,也会放大N倍。学业多么优秀,但对人心理的洞察多么差劲的黄洋,倒霉就倒霉在了这一点上。开玩笑,闹矛盾,也得先看一下对方的心理背景是什么啊。
▇ 心理后果:敏感、记仇、冷漠、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这几个要解释一下:
林某的敏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个人内向孤僻,把自己封闭起来,正是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而敏感的意思恰恰是:我怕被你伤害,就假定你所说的某些话具有伤害我的嫌疑,这样,我就可以防了。内向孤僻和敏感,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起出现的。
记仇,则是内心的一种公正感:为了防止伤害,我都把自己在心理上弄成这样了,我靠你TM还伤害我?记仇,是企图以攻击别人,获取“公正”来疗伤,但后果是,强化了自己的受伤感。
冷漠:如果对世界产生兴趣和感情要让自己受伤的话,那么,就撤吧。冷漠,没有兴趣和情感,就不会受伤。
缺乏对他人痛苦的体验能力:体验到自己的痛苦是让人痛苦的,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去压抑自己,而一个人丧失了面对自己内心的能力,也体验不到他人的痛苦。
还原林某一路下来的心理过程
▇ 中学时期
无法知道林某小时候的情况。但从媒体只言片语的披露中,我看到,在中学时候,他的自卑型性格已经非常明显:沉默、害羞、认真、偏执、完美主义。这类人,可以处理好和物的关系,但处理不好和人的关系。他们在用头脑去思考的世界面前游刃有余,但在需要用心理去面对的人面前,感到拘谨和不适应。
据林某的一个同学向媒体爆料,林在高中时,有一次进行一分钟的英语演讲,“站在讲台上,身姿很不自然,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听不清,有时不自觉地就转过身,面对黑板”。这完全可信。好在中学时代,一个学生除了学习,也不需要去想得太多。自卑的性格,可能因为别人的父母有身份或有钱,而被激活成心理、情绪上的自卑,但不会形成严重的问题,因为学习好的巨大荣耀,可以弥补林某在家境好的同学面前的心理劣势。
▇ 本科时期
大学远比中学复杂得多,游戏规则也不一样,因此,一个人所处的心理情境,当然也不一样。进入大学,林某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一定是优越感的失去:有那么多在考试上不逊色于自己的人站在面前,中学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而因为他爸不是李刚,所以李刚的儿子,足以在心理上压倒他。
他在空间日记里写道:“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本科以前肯定只是小羡慕而已,而本科时,则不可能只是这样了。我可以断定,林某肯定有过对父母为何不是李刚的怨恨,但罪恶感马上又掐灭他的想法。后来,他说服母亲不再收废品,还把两万块钱交给了母亲,并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孝顺,还有弥补罪恶感的动机。
现实激活了自卑,问题就来了,因为一个人在心理上很难活下去。心理保护因此启动。我们可以看到林某采取的心理保护有五种模式。前面讲的心理保护模式A和B,还有心理保护模式C:对家乡眷恋;心理保护模式D:发泄;心理保护模式E:自嘲。
A没有取得成功(这一模式本身就不会成功)。这是因为,他得和人交往吧,同时他是一个男人,还想谈恋爱。结果,正是在谈恋爱上,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B则取得了成功。他成为一个学习极为优秀,而且有科研能力的人。而这一直是支撑它那么多年来保持心理优势的拐杖;
C没有取得成功。它是心理分析上讲的“退行”。儿时的故乡,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世界一体感,所以,我们在心理上想重返故乡。但当我们长大时,儿时的故乡早不在了。我们会失望地发现它早不是我们心理的避难所。林某就是这种情况;
D同样也没有取得成功。发泄确实是把郁积的心理情绪排出去,自我疗伤的一个好办法,但那是在论坛,不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这意味着自我暴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枪口下;
E更不成功。自嘲其实是在心理上对自己耍赖:先踩自己,以避免别人来踩自己。这在精神上先灭了自己。尽管只有B成功,但已经可以让林某的心理问题,拖到以后来解决了。
▇ 研究生时期
研究生时期,林某更加被撕为两半:一方面,科研能力牛B,自信满满;另一方面,谈恋爱不行,碰到其它现实问题也不行,可以说屡屡受挫。
比如,2012年12月23日13:43分,林某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不孝有三:学医,读研,单身。大龄单身凤凰男,被父母催婚的年纪,浮躁的环境,急功近利的人,本该有的年轻人的意气风发,逐渐被逐步靠近的现实瓦解,剩下的只有越来越不自信的内心与不坚定的信念,继续渐渐瓦解,最后只剩下空洞的眼神和各种囧态……”继续自嘲,压力不能承受时上网倾泄。
从心理保护上来说,一个人如果在没有优势的方面受挫,那么,就容易到有优势的方面寻找庇护。于是,科研能力也具有了心理功能。林某恰恰是这样。其实,很多人也是这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林某发现自己科研能力不行,或是对自己做的专业的价值产生怀疑,出现自我否定,在挽救自己的心理上,他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了。
善良的心灵,着了魔!
在一开始,林某要克服的第一个心理障碍,就是强迫自己变狠:因为做科研,要残酷地杀死大白鼠。准确地说,他强迫自己变狠,起码从本科时期就开始了。比如,时过境迁后,他仍以肮脏的字眼,在QQ上辱骂一个曾经发生口角的同学。但这种变狠,有“公平感”作为支撑,只是为了治疗自己的伤痛。而强迫自己杀死大白鼠,心理后果则完全不一样,那是主动性的扼杀生命,意味着一种对生命的残忍。加上实验时对大白鼠的“肝脏纤维化”,克服了这种“不狠”的心理障碍后,生命的神秘、神圣性,在林某心中荡然无存。大白鼠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生命的神秘感、神圣感失去,是投毒的一个隐喻。
时间在缓缓地过。但至少从2012年年底开始,林某的心理保护模式B已经玩不下去。由于学的是超声科专业,只能分析而不能治疗,体现不出作为一个医生的“价值”,他一直想逃离。他生平第一次忤逆老师,其实是一种绝望的信号。直到他杀了黄洋7天后,即2013年4月日,他还在微博上对自己的专业耿耿于怀:“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尽管超声介入如火如荼,还是有不少局限性,经常只是干些搭把手的活。而且,离开了机器,就没办法为病人解决一丁点问题。”
但当然逃离不了。他既无法上其它专业的博士,找的工作,也仍是超声科。没有出口。于是,只能投射、转移到恋爱、婚姻,以及其它事情(做生意)上。这意味着,他再一次要面对自己的无力、自我否定,向“现实”露出伤口。没有人能够读懂,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和世界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我已经够惨的了,不要再来惹我!他扛着这样的一个心理背景来和世界打交道。同居一室,黄洋显然没有读懂。
不清楚他们在2012年末,因何事而在QQ上互删好友。但可以肯定,以黄洋的性格(表演型),既和林某搞不来,同时一些在专业上或别的方面充满优越感的语言,也会或间接或直接地刺激到敏感、且处于心理灾难区的林某。黄洋可以读在专业上有“价值”的博士,而林某不能,林某不会嫉妒,但会受伤。黄洋在交际上,包括和女性的交往上游刃有余,林某也不会嫉妒,但会感觉被贬损。总之,同居一室,黄洋的存在,对于他的心理来说,是一种威胁。是很多交往中的细节,包括一些敏感的语言的积累,才萌生了林某的杀机,而不只是某一句话。但最值得分析的,是“凤凰男”这一句。
“凤凰男”既曾经是林某的自嘲,也是黄洋对他的“界定”。但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自嘲只是先踩自己防止别人来踩,不等于接受,自己这样说自己,和别人这样说自己,在心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林某一度因专业自信(不仅有心理优势,而且意味着以后的事业自信)而真的让自己和“凤凰男”的思维、价值观划清界限,在那个时候,说他是“凤凰男”,打击的只是农村出来的身份,不是整个存在,心理上冲击不太大;但在专业上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并且把自己在思维、价值观上变成了一个自己讨厌的“凤凰男”后,再说他是“凤凰男”,杀伤就太大了,等于他已溺水了,你还使劲再打一杆子。这足以化为不可阻挡的仇恨,且化为行动。
去还原投毒的过程和现场,那是警方的事情。我只大致描述一下林某的心理轨迹:
1. 早就想报复黄洋,早就偷了N-二甲基亚硝胺,但当时,并没有决定就是用N-二甲基亚硝胺来报复,因为报复可以有多种方式,而且,当时偷N-二甲基亚硝胺还有一个心理功能,就是给自己谋取心理优势,因为这种毒药可以让自己在心理上对黄洋形成威胁。这就像一个人喜欢拿一把刀在身上,并不就是要去杀人一样。
2. 投毒前的一段时间里,黄洋和林某语言不和。林某决定,报复黄洋。
3. 尽管已丧失对生命的神秘感、神圣感,但杀人和杀大白鼠,毕竟不一样,仍要克服心理障碍。林某选择在4月1日这一天投毒,正是为了利用“愚人节”、“一个玩笑”这类“文饰作用”,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所以,他在向警方交代时,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报道说,办案人员很难采信。我请办案人员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文/石勇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