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催眠是唤醒潜意识信息的过程

发布时间:2013-11-18 16:51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根据埃瑞克森的说法,催眠状态是最有利于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它并非那种被强迫促成的入睡状态。接受催眠的个案并不是被治疗师“放倒”,他们也不至于失去自制能力而任由人摆布。事实上,催状态可说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自然状态,而最常体验的恍惚状态。    ---www.tspsy.com
   



催眠是唤醒潜意识信息的过程
  
  应属于做白日梦的时刻。此外,祈祷或运动(例如尔被人称之为“动态冥想”的慢跑活动)时,容易产生某些形态的催眠状态。凡是处在催眠状态的人,总是对内在心智与知觉体验的运作历程相当敏感,至于那些声音、动作之类的外在刺激,则相对变得不太重要。
  

  催眠状态中,当事人往往能够依直觉判断并立即领悟各式梦境、象征以及其他潜意识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意义,他们的处境十分接近埃瑞克森所谓的“潜意识学习状态” (unconscions learning)——很少涉及理性思考与一些争论。如此一来,将十分容易接受治疗者所提供的暗示,不至于以强烈批判的防御态度予以抗拒。不过,若是治疗者提供的暗示与当事人的价值体系相冲突时,这些暗示将难以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很可能会遗忘部分或全部的催眠体验,但如此健忘现象却绝非催眠的特性。
  
  
  引导当事人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治疗者必须吸引当事人的注意,并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在世界——引领他探索网仕铡蛾以及作出催眠反应。这类催眠反应(要符合心理治疗者的引导方向,而且与当事人的需求与期待息息相关)源自于当事人的“浩瀚资讯宝库”。为了获得如此反应,治疗暗示( theraDeutic suggestions)很可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传递——穿插在稀松平常的对话中或是有趣的故事内。
  
  
  催眠过程中,治疗者还必须敏于察觉个案的微妙改变,个案在全神注时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反应包括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停止眨眼以及整个人几乎全然僵住等等。当这一连串反应瞬间出现时,治疗者多半能够确定眼前的个案已进入轻度的催眠状态。此时,治疗者可以乘机暗示,或是很简单地表示:允这样,保持在那。“以了解个案很可能正在处理由潜意识释放的信息。
  
  
  埃瑞克森所讲的故事,也常遵循童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民传说中屡屡出现的原型模式。民间传说中不断出现的探索主题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题。埃瑞克森所涉及尝试产生的成就之一不是诞生了如希腊神话故事《金羊毛》中的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当事人内心经历的高潮起伏与成就感却毫不逊色。许多埃瑞克森的故事往往别具特殊的美国风味(尤其是有关他的家庭故事),他也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为美国的民间英雄。
  
  
  尽管如此,有人也许仍旧质疑聆听故事(即身处于催眠状态)如何能够有效协助求诊个案与听课学生,却不知听故事的效应,在许多方面类似看完一场好电影后心中所产生的“兴奋” 感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许多人常会陷入意识转换的状态,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与戏中某位或多位角色产生认同,并在电影散场之后神思恍惚地起身离去。只不过,这类仿佛置身催眠状态的体验为时短暂——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相反的,聆听埃瑞克森故事的人却极可能在多年以后,发现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埃瑞克森的故事,他们的行为与态度会产生出持久的改变
  
  
  埃瑞克森解释这些恒久的改变是通过那些催眠——他定义催眠是一种“唤醒与运作潜意识信息的过程”——而产生的。当心理治疗师能够协助个案(不论是否利用故事作为媒介)触及案主内在的未曾启用的知识宝库时,个案便有机会将这些已经遗忘的知识信息吸收整合到他的行为表现中,如此充满建设性与自我增强的行为模式于是产生。
  
  
  这个过程与“洗脑”有何不同呢?两者最主要的异在于,缺乏文化方面的增强作用,“洗脑”的效果没有多久便会烟消云散。
  
  
  埃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较能促成已有自我强化的改变,进而导致更深远的变化。也许正因为这类改变通向成长与“开放”,效果才会如此恢宏久远。当然,最能助长有效与恒久改变的环境,莫过于充分支持埃瑞克森哲学理念的文化背景一于步,以及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成长可能性。
  
  本文来源于心理氧吧,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