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两性的

发布时间:2013-02-17 10:12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女人味里,一定包含这些味道:温柔,优雅,温暖,与人为善,性感,吸引力;基本上不能有的味道是:攻击性,强势,冒险,酷毙,帅呆,凌厉,霸气,控制欲,领袖欲……“女人味,我有,但比例也就一半。”我们身上的女人味确实减少了。与这个饶有意味的社会现象并行的,则是另一股浪头实在很高的双性化潮流。   ——www.tspsy.com
  
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两性的

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两性的
 
  这几年红透大陆的林志玲和她让人酥骨的娃娃音一直在提醒我们:女人味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一种女性魅力。
  
  对于女人味,几乎每个成年男女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的意见。Jack是一个深圳的上市公司职员,同时也是一个白领女性的丈夫,他认为女人味已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现在的女人都跟我们男人一样张牙舞爪、诡计多端的,也都太能干了,她们这么强大,还能有什么女人味啊?这里当然包括我老婆。”而林志玲的女人味,他认为其实有点空,不那么实在。
  
  同时,也没几个女人真正地认为自己有女人味——即使其它人认为她们还是有些女人味。她们其实绝不反对女人味,遇到特别有女人味的女人,也喜欢,也赞美。她们也不是谦虚,只是确实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与女人味差得远。
  
  女人味里,一定包含这些味道:温柔,优雅,温暖,与人为善,性感,吸引力;基本上不能有的味道是:攻击性,强势,冒险,酷毙,帅呆,凌厉,霸气,控制欲,领袖欲……“女人味,我有,但比例也就一半。我内心特别好强,我也特别渴望成功,骨子里有很强的攻击性。”35岁的女律师Lousy说。
  
  本来准备就这个话题采访一位女心理咨询师,她很幽默也很有些讽刺地回短信拒绝:“我是没有女人味的女人,人味少许,你还是找更正常的人采访吧。”她并不是唯一对女人味这个话题态度生硬甚至抗拒的女人。28岁的销售Vivian愿意更温和地解释她的态度:“是女人就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百分百了。”
  
  双性化潮流来袭
  
  我们身上的女人味确实减少了。与这个饶有意味的社会现象并行的,则是另一股浪头实在很高的双性化潮流。
  
  双性化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混合和平衡,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有两份独特的调查报告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趋势:也许我们已经进入了双性化时代。一份是来自华东师大的《80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调查研究》,该报告显示,80后女大学生的“男人味”越来越浓,“独立、爱冒险、竞争性强、有野心……”被调查的723名来自复旦、交大、华师大等12所高校1~4年级800名在校女大学生中,近三分之一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比70后双性化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5名本科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课题,收回5008份有效问卷,经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个案访谈,得出了同样的调查结果:33%的被调查大学生显示为双性化性别类型,而男性化比例和女性化比例分别仅占18.5%和18.3%,未显示明显性别类型的未分化大学生比例则占到了30.3%。报告的结论是:单性化性别已成为少数人群!
  
  不过,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份职场双性化人群的调查。但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双性化男人和女人,他们既具有男性的自信、勇敢、竞争心、果断、理性、逻辑、决断和担当,又具备女性的优雅、温柔、共情、细致、宽容、联结,他们比特别纯粹的男性化气质和女性化气质的职员,都更容易脱颖而出,也更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各种情境。管理学家们预测:职场也将进入双性化时代,我们的位置和高度更多地和我们的能力、职业属性、资源以及职业匹配度相关,而与性别无关。
  
  在女人味的缺失和双性化潮流之间,我们显然可以建立起某种关联。我们变得更加中性、独立、职业和担当,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主动地、适应性地减少了我们的女人味。这一点,我们当中的很多女人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
  
  都还没适应
  
  超女,快男,李宇春,周笔畅……80后们早就坦荡地、自然地呈现他们的双性化人格。但在公众层面,这种新时代的双性人格还没有被真正地讨论和正名。显然,男人们很不适应,他们不认识今天变化了的女人们,难以接受打了折扣、并增加了很多力量的女人味,他们还在幻想着温暖的、传统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小鸟依人的、抽离了时代背景的百分百女人味。
  
  不接受,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男人会对伴侣在两性关系中的表现不满。Sam是位投资银行经理,他对自己年轻老婆的评价就是“穷折腾”:创业,冒险,想法太多,“她的嘴里经常就是这些词汇:地段,面积,市场,投入产出比,股票,恒指,等等,这些都直接毁灭了她女人的温柔!”为什么一个女人在谈论这些的时候就没有了女人味呢?Sam说,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认真地想过,但他感觉到了,在他心目中,早就有一幅女人味的画面,这画面上的女人和她的柔情,可能是唐朝的,可能是民国的,还有丝绸的质感和春雨的浪漫,可就不是现代的,当然没有西装、热裤、酒吧和另类。生命教练王智认为,男人们对女人味的幻想确实是刻舟求剑式的:时代已经变化,与男人同样担当的女人们,已经有了新内涵的女人味,但男人们心目中的女人味,却还停留在那遥远的女人并没有社会承担和职业生活的时代。
  
  女人们自己也不适应。都在职场上独当一面,要自我实现,要面对市场,面对财务报表,还可能要养活一大帮子手下,竞争压力那么大,单位基本上又都用人特狠,把男人当牲口使,把女人当男人使,想要那种柔软的女人味,既不合时宜,也基本上办不到……
  
  单一性别的局限
  
  某种程度上,职业生活与纯粹的女人味是一个冲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具有一个公开的职业,就会人为地构造一个人格来与公众对这个角色的期待保持一致——事实上,正是如此,我们几乎都发展出一个适应职业的人格,这与传统的女人味价值背离,可在内心深处,我们又认同传统的女人味,这造成了我们在职场上和伴侣关系中,在“男性化气质”和“女人味”之间的冲突和困扰。
  
  Susan,一家大媒体的市场总监,既是无可挑剔的管理者,又是创意很多的专业人士,她的职业生涯可说完美,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人;她也是一个特别珍惜家庭价值的妻子和母亲……她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够,永远欠了这个人,也亏了那个人。她和老公之间的关系是隔膜的,他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他感觉,他不是在和一个女人在一起生活,而是和一个总监在一起工作。“你不温柔!”他对Susan说。
  
  王朔的《过把瘾就死》里,身为医生的杜梅回到家里,也以一张卫生脸对待丈夫,在饭前冷冷地问他:洗手了吗?正是这种太过职业化的态度,伤害了他们的关系……生命教练王智说,他在给企业高管们做培训时,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女性:漂亮,成功,可是满脑子事业,职业人格太厚实了,根本不能穿透到她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太过认同职业人格,就会刻板地将它带到非职业属性的亲密关系中而不自知,从而失去和自我联结的通道,就更无法自如地表达我们的温柔了。
  
  而特别MAN的男人和特别女人的女人,被视为单一性别角色的人,虽然很受欢迎,但无论在职场上和伴侣关系中,也都有各自的局限。33岁的宋文和她同样33岁的老公孟明,就是这样一对伴侣。宋文说:“我当初就是被他特别强悍的男人气概吸引,但是现在才发现,他的男子汉气概反倒成了我们之间的障碍:他确实很男人,但也确实像一座冰冷的山,还是远山,他根本不能理解我的情感和感受。有一次,我愤怒得都想杀死自己了,他还是没有感觉到我的情绪是多么强烈,我失控地抄起了脸盆朝他砸过去……”而被男人称许的女人味,也往往意味着要失去自我,同样让亲密关系陷入爱的死局。
  
  要在两个性别中吃香
  
  对于双性化性别特征,目前相对普遍的观点是:也许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是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双性化者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对自我的评价更积极,他们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的限制,相对于性别角色单一的人,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角色转换,也更容易同时被两性所接受。
  
  在接触过的诸多人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双性化者,一是李宇春,一是香港词人林夕。李宇春自然而然散发的中性气质是种奇妙的双性混合体,“这个女孩的身上驻着一个男孩”,这就是当时最直接的判断。
  
  林夕,“他的灵魂里总有一个女性在说话”,这让林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他一边阐述他的观点,一边紧盯着我的眼睛和我脸上的表情肌走向,甚至我的一个小动作都会被他收进眼底心中……我只是稍稍走神思考是否要离开提纲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林夕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你不同意我的说法吗?”女性中最敏感的人也不过如此,突然明白:为什么林夕成为林夕,为什么他可以写作3000多支情歌还能够再歌唱爱情。
  
  广告总监Sarah则拥有更加典型的双性人格:她很漂亮,但也很帅,有一次,她的一个下属脱口称赞她“英俊”;她很性感,她也很有力量;她很强势,但强势中有着敏感的觉察和温暖的关切;她发出明确的批评,但她的批评会让你由衷地接受;她的团队中有男人有女人,但她赢得了整个团队中两个性别的“爱情”,她的离开让这个团队“集体失恋”……很难想象一个单一性别的人会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不知道算是好消息吗?也许我们可以不用再担心我们在“女人味”上的得分了:双性化时代,让我们都来点异性气质吧!
  
  荣格: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两性的
  
  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认为所有的人在心理上是两性的。在《回忆、梦、反思》中,荣格生动地描述了他的经验。一天,他记下自己的梦和幻想,并自问“我到底在做什么?”突然,他听到自己的身体内部有个女性的声音说“它是艺术”。荣格写道:“出于对这位内部的女性的好奇,我推断她一定是原始意义上的灵魂,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给这个灵魂起一个阿尼玛(Anima)的名字的理由。为什么认为它是女性呢?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内部的女性人物在一个男人的无意识扮演了一个典型的或者说原始意象的角色,我称她为阿尼玛。在女人的无意识中也有一个相应的男性人物,我称他为阿尼姆斯(Animus)。”
  
  荣格认为,男性的女性意象来自男人对母亲、姐妹和情侣这些女性的早期经验。女性的男性意象则是来自对父亲、兄弟、爱人及子孙的经验投射到可以信任的男性身上。她对男性的个人体验当然隐藏在她的个人无意识中,进入她与男人的关系。男性意象负责女性的思维和观点,正像女性意象产生男性的情感和心境一样。
  
  建议: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双性化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对两千余名儿童的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和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更全面,成年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具优势。这一发现促发了“双性化教育”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具体的建议包括: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避免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同时,专家们还提醒家长,双性化教育是要摒弃那种“女孩一定要做芭比,男孩一定要当007”的刻板观念,而不是给孩子强加一个必须到达的发展目标。
  
  专家访谈:双性化不等于像个异性
  
  “健康的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内部的男性和女性人格特质都发展良好且和谐共存。”
  
  ■ 我们进入了一个“双性化时代”吗?
  
  张沛超:性别角色的概念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人们头脑中那种单一的性别角色,主要是基于过去漫长的狩猎和农业社会的集体记忆。如今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度,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对性别的要求越来越“模糊”,今天的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都是男女同时可以胜任。相应的,我们的性别角色观念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至于是否因此确定我们进入了双性化时代,我愿意更谨慎地保持一种观察的态度。
  
  ■ 心理学如何评价双性化人格?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双性化人格。我们的内心中都同时住着一个男性人格“阿尼姆斯”和一个女性人格“阿尼玛”,只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一个睡着,而另一个很清醒。男女两性之间的人格差异并不像水星火星那么天壤之别。正因为这样的互补关系,才使得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为可能。
  
  ■ 双性化是一种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理想人格吗?
  
  如果我们把“双性化人格”的概念限定为“同时具有男女两性优势人格”,那么它就可以视作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既勇敢又细致的男人,或者既温柔又果断的女人,在职场中自然要比单一性格角色的人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可胜任更多的工作要求。在关系中,由于对于自身的异性人格部分有更充分的接纳和发展,他/她们可以更好地对伴侣共情。会不会有人兼具了男女性格中的弱势?当然!2×2的结果是4,另一种糟糕的可能就是结合了男人般的顽固和女人般的多疑,所以我们还得回到概念的定义。
  
  ■ 如果我们的双性化人格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是否意味着这世界将失去特别鲜明的男性气概和女人味呢?
  
  “双性化”不等同于“像个异性”,不是指由于发展了异性人格的特质而丧失了自身原本的性别特质。一个幼年丧父的长女,因为承担了妈妈的期待而在家庭中一直扮演“父亲”的角色,自身发展出很强硬的男性特质,成年后也活得很像一个男人。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双性化”。实际上,她身上所缺乏的女性特质并没有得到应该的发展,而是被割裂出去的。健康的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内部的男性和女性人格特质都发展良好且和谐共存。
  
  ■ 发展双性化人格,是否需要先充分认同自身的性别角色?它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的吗?
  
  不。我们的男性人格和女性人格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潜意识中本来就有的两个部分。双性化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自然过程,不是那么意识化的选择结果,也不需要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双性化发展的关键是去除我们头脑中原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当你觉察到自己异性人格的那一部分,去接纳而不是用分裂的方法去处理和排除它,它就得到了滋养和加强。
  
  见证:“每个人身上都有异性特质”
  
  东田是一个特别富有创造力的造型师。他描述自己的工作时,很有心理学家的范儿。东田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两种性别的融合,人们将不再以单向度的男性或女性去生活。
  
  李东田,国家级造型师,自1991年正式进入中国时尚圈以来,以其对国际流行元素的敏锐感觉和把握,多年来始终走在潮流前列,执掌造型界牛耳,左右时尚走向。现居住北京、纽约两地,往返于纽约、巴黎、伦敦、香港、日本工作。1999年11月创建以个人名字注册的东田造型工作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李东田一直独领中国造型行业风骚。对于自己的成就,东田轻描淡写地总结了两条,一是,“从大众层面来说,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我们过去的所有作品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观,我很高兴在过去的20年里面,我所提倡的东西、我所倡导的理念影响了中国,特别是女性。”二是,“阅女人无数,而且是阅名女人无数,我相信所有男人应该非常羡慕我。”
  
  以一个男人的身份为女性特别是女明星做造型,东田不认为这是一个挑战。在他身上,既有男性的理性和从容,也有女性的敏感和共情。这种雌雄同体的双性化气质,可能正是东田能够在20年里一直站在中国时尚最前沿,与世界同步的最重要原因。1999年,东田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化妆经纪公司,发展十分迅速,从二十几人到目前的500多人,从一家店扩张到15家店,还有一间学校,培养的很多人才都是目前行业里的中流砥柱。
  
  “我同意荣格说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另外一个人性别的特质。艺术家身上那种异性特质发挥得更充分些,更饱满一些,这种特质帮助了他们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我认为在未来,我们的性别差异会越来越小,两性会更加融合,人们将不再用一个单向度的男性和女性去生活。也许这个潮流会很快到来。
  
  我很喜欢心理学。从心理学去理解人非常有趣。比如做造型师,在技术层面上,很多人都很优秀,你怎么能让别人一下子能感受到你的作品的震撼性?首先一点,你就要从心理层面上去理解。比如,对性感,很多人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你从创造的层面上理解性感,和从欣赏的角度上理解性感,和从偷窥的意图上理解性感,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作品也不一样。我看一些作品,能从作品本身看到作者的目光。如果作者本身是从偷窥的心理去看性感的,你就可以看到那些东西看着有一点龌龊……作品的区别就在这里:人和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心理和素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你想表达的那一刻,你慌了,语无伦次,颤抖,然后眼神不专注……
  
  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我常跟自己聊天。我经常有一种感觉,我在这说话,有另外一个自己,站在空中或者坐在我对面,或者在别处,看着我自己,听我说话。其实敏感是一种很好的能力。只有丰富的敏感,就是你的敏感程度达到非常丰富的状态,你创造的空间就特别大,因为你的洞察能力就强了。我对很多具体的事情不会有强烈的敏感,但我会对很多色彩很敏感,对环境、灯光、视觉、气氛,还有人的情绪,也相当敏感,尤其一个女人坐到我的面前,我对她的敏感可能一下子就会调动起来。
  
  作为一个男人,我为女人工作,而且是为女明星们工作,我从来没觉得是个挑战。男人看女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的,从另外一个性别去看的,他未必能像女性看女性那样,从生理上从各方面都能体会的很深,但恰恰是他体会不到,所以呢,他会在想象的空间里发挥到极致。另外,往往我是根据我当天的情绪和对她的理解,去做造型设计的。我想,她能变成怎样一个人?瞬间大脑里就会出现一两种,我呢,我喜欢在创造领域里,一点一点展现。并不是我一闭眼,哦,这人就是这样,然后我就做成这样,不是,我觉得要学会观察,因为人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里面,所呈现的状态都不一样。不同的光线看你,这个光看你是这样的,那个光看你是那样的,所以你怎么去理解人很重要,在这种心理上你去创造形象往往会更动人一些。我喜欢把人放在关系和空间里面去思考,不是单独把这个人拎出来。你知道在一个氛围里面去看人的话,这个人很生动,很鲜活。
  
  创造本身就这样。因为每人每天的记忆是不一样的,这创作的理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还有通过一段电影、一段音乐、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可能都能激发你在创作上的一个灵感。每一个造型,也给这个人发展出了她的可能性和新形象,就是她看到自己的形象后会惊喜:原来我也可以是这样。人的可能性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扩展开来。
  
  但现在我更加专注的是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在生意上讲究的是一个大众的接受程度,就不能利用你自己的那份超级敏感的神经去让每一个人变的超级敏感。做公司必须理性化地去面对很多事情,而不能用感性的思路去影响公司的发展,你要静下来,不管发生多大事你要得静下来,你做第一的你不静那下面不就乱套了。感性,理性,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总之要平衡。”
  
  李东田谈林志玲和李宇春
  
  林志玲:林志玲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柔弱——我想可能是因为她的声音,人们才这样看她。其实她的内心很坚强,她所受的教育和她的为人和她的表现其实都是很独立的。否则她走不到今天,也很难在非常竞争的娱乐圈占到一席之地。
  
  李宇春:通过她的言行举止,我觉察到她内心的成长,她一点点地温柔地表达和体现出来了,由一个小女孩长成了一个小女人——她现在就往小女人的方向去走。她中性,但也很女人。她是现代年轻人的一个代表,这个时代要求她们都必须是非常独立、有自我主见的人。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