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从下面这两篇短文可见生活之巧妙,之诡异,之变幻……一切常常隐于其下,却又顿然浮出水面。 ——www.tspsy.com
自我成长:认识你的优势
1.对不起,又是我错了
朋友说她的父亲很强势,就算是自己错了,也会找出充足的理由,证明错的是别人。比如出去散步,遇上他不喜欢的人,聊了一会儿,说"中午去我们家吃吧",那人还真去了。结果,一番觥筹交错,那人醉倒在地,在朋友家折腾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第二天,父亲大发雷霆,"谁让你们让我出去散步的!"再比如,全家出去玩儿,有人起得晚,偏巧堵车了。父亲抱怨,"让你们早起,偏不!"其实,堵车的原因很多,你选的路线、行车的速度,甚至刚才拐的那个路口,都可能是造成此刻车堵在路上的理由。不过,说这些都没用。父亲认定了罪魁祸首,就一定会穷追猛打,直到那人承认,"好了,都是我的错!"
时间一长,家里所有人都有一种严重的"自罪倾向"──即使没做错什么事,在父亲的攻击下,也会产生"我错了"的感觉。父亲呢?更是养成了习惯,只要事情出了纰漏,责任就是别人的。他老人家,是"滴水不漏"的模范,从来没有走错过一步棋,下错过一次命令,做错过一件事。
说起来比较戏剧,不过,如果把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说,出了麻烦,责任悬空,你当下的反应是什么?认错?推脱?或者,让别人认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不仅与个人性情有关,也与跟你互动的那个人有关。
认识一对小夫妻,永远是男人错了。
事情一出,男人的反应毫不犹豫,"对不起,我错了。"要是没有这句话垫底,女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其实事情都很小。举个例子,洗碗的时候,女人逐个洗,男人则成批洗。就这件事,女人见一次,火一次,女人火一次,男人就认一次错,保证下次再也不犯了。结果很有趣,通常是女人一进厨房门口,男人就会停下来,"对不起,我又错了!"
还有,男人分不清洗衣服盆、洗脚盆和洗脸盆,经常弄错。今天,又用洗衣服盆洗脸了,明天,又用洗脸盆洗脚了。可越是战战兢兢,越是不断触雷。天天洗脸洗脚是定时认错的时间,后来男人干脆报告,"我今天没洗,所以没用错盆!"
男人真的觉得自己错了吗?朋友的家人真的觉得唯父亲正确吗?其实未必。我想,如果是你,总是被别人泼脏水,也不会从内心认定是自己错了。那么,"我错了"的感觉从哪儿来?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这是压抑对别人的攻击的结果,因为"受了别人的欺负没反抗,觉得很对不起自己",于是,我们就对自己产生了内疚感,而这种感觉一旦向外投射,就形成了对他人的内疚──自己有罪,并好像要对什么事情负责。
其实,"认了错"之后,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会是我的错,真是莫名其妙"!可是当时,在对方的攻击下,最自然的选择就是认错,只有认了错,事情才会过去,如果你不认错,矛盾会激化,成为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所以,为了终止事端,很多人习惯并且下意识地往自己身上揽错,就算他们根本没犯什么错。
那么,既然有人愿意揽错,他的伙伴把错误让给他一点儿也不过分。这个世界中,很多行为都是如此互动,如同双人舞,你前进,你的舞伴就会后退;你后撤,你的舞伴就会前行。只是,双人舞也有回旋的时候,不可能一个人永远在前进,一个人永远在后退,可是"领错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定势,想改变都难。
你可能也发现了,生活中有不少人总是受一些窝囊气,他们永远是被欺负的那一个,就算他们很有道理;也有些人总是底气十足,永远是压制别人的那一个,就算他们看起来根本没什么优势。
你犯了天大的错,如果你镇定自若,阐述一二三,八成可以把责任胡搅蛮缠出去;你只有一点小失误,却谨小慎微,去自暴不足,马上就会成为刀俎上的鱼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永远当炮灰,有人却永远是神枪手。原因无他,拼的是底气。
如果你一直在后退,一直在"对不起别人",不妨停住,想想,你是自己乐意后退,还是被逼着后退?你是对不起别人,还是对不起你自己?想清楚了,错就放在那儿,该是谁的就是谁的。要有人想强加给你,没门儿,除非你真的错了。
错又不是奖金,这么着急领干吗?
2.别把你的优势拱手相让
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
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可是,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发言,觉得先提话题定了调,别人就会不得不跟着走。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基本冷场。
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
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
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点头称是。偶尔的时候,放下筷子,附和。读书的时候就是如此,她总是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点话语停歇。你的思路,从来都是跟着她走。
所以,有她在的场合,大家已经懒得动脑。
还有我的爸爸。
他既不是不发言的那类,也不是先发言的那类,而是第三种情况──无论他何时开口,都是这件事的定论。一件事情,大家争执不下,或者有存疑,他一开口,这件事一般就完了,因为,肯定是他说了算。
说起来很有意思。定好第二天出去玩,爸爸会安排好几时出发,路线如何,玩到几时比较合适。第二天,你肯定得照此执行,虽然你觉得玩本是件轻松的事,不需要像开会一样不迟到。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抗议。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从来都是一边倒。
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类"优势个人",以及他们在场时的三种状态──冷场、依附心理、一边倒。
说他们"优势",是因为在某个群体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成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别人通常会迫于某种形势,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事情本身的自然状态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为他们在场,大家都变得面目全非,准确地说,是面目模糊。
比如,每当那位腕儿出现时,我们就算刚才还在侃侃而谈,下一刻一定毕恭毕敬;每当那位教授在场时,我们就算很有想法,也会变得依附于她,认为她说得没错;每当我的爸爸一开口,我们会立刻停止讨论,一下倒向他那边……
只因为,面前有一个优势人物笼罩。是的,我们都难免迷信权威,尤其对于那些有威信、地位、权力、资历的人,我们总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视。
殊不知,正是"放低"这种心态,让对方显得无比"优越"。或者,正是对方无意中的"优越"、"强势",所以,你把自己"放低"。
无论何为因,何为果,其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我知道,那位腕儿自己也有点苦恼,他很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不顾及什么权力地位;
我还知道,那位侃侃而谈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经不再让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也知道,我的爸爸,他其实很孤单,即使我们都听他的,但是,从来不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心理学的培训,与一位女士同一个小组。
她说,自己总是很自卑,从小就有权威恐惧,自己的父辈,都是挂在墙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个人,说话像聊天,你发言时,她就特别认真,有不同观点,娓娓道来。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业内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几乎有点汗颜,为自己那些粗浅幼稚的言论──如果之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优势人物在场,我肯定是会有所控制。
因为被别人笼罩过,所以,知道隐藏自己的光环。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中来。把身边的你我他,都看作脱了社会外衣,没有身份和光环的人。
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给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当你收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3.所以,
韩非子说:"而敦悫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守法固,听令审,则谓之愚。敬上畏罪,则谓之怯。言时节,行中适,则谓之不肖。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意思就是说:"在一个团体里,一个人只会压制自己,叫做怕;只会纠正自己,叫做乱;只会节省自己,叫做贱。"
(文/郭韶明 心理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