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为何培养出逆子?

发布时间:2012-08-02 13:56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每一个婴儿都会将母亲物化或神化,因此,支配母亲并引起母亲的关注,是婴儿的本能,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运用的是啼哭等手段。    ---心灵花园

 


 

  
  据悉,今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事后,汪某被警方刑拘,顾某8日才从特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她”……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不惜一切代价供养儿子,以及到后来因为严重透支,而几乎无力提供学费的母亲。是的,起码给许多人都留下了这种印象,但其中便生出几个问题:第一,她为什么如此付出;第二,他们母子之间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第三,孩子的父亲此时在哪里?
  
  母子相依为命
  
  由于媒体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我们在此不好妄断其意,然而,我们不妨通过一些社会现象来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我们不妨从其它个案中找一找上述问题的影子——
  
  有一个男孩子从小既与母亲相依为命,又被母亲娇生惯养,他的父亲因长年出差在外而很少与他们接触,而且父母关系不良,几乎是貌合神离,所以父亲对儿子来说,也是形同虚设。因此,母亲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对儿子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和全部寄托。
  
  孩子的叛逆期
  
  母亲对他的要求不可谓不严,她虽然疼爱儿子,却从未对他放松过要求,有时因为不听话,还对儿子实施体罚——儿子在母亲的陪伴、呵护和打骂中一天天长大,到了高中,他非常叛逆,厌学不说,还交了女朋友,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母亲说他,他就发作,还时不时地反过来喝斥母亲,就这样,他们争执不断,感情越来越疏远,母亲因此十分伤心,心想,我全心全意地爱他,呵护他,他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性格的情绪化和挫败感
  
  和许多家长一样,这位母亲也会把全部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认为他不懂事,不上进,没出息,这个男孩子也十分配合母亲的结论:不仅情绪化,还爱走极端,后来交了女朋友,他的脾气越发急躁,无论是谁和他接触,基本上是一点就着,于是他少有朋友,结婚后,也不去创业,更谈不上去体贴妻子和照顾母亲,相反,如果亲人与他的意见相佐,他轻则摔门就走,重则大发雷霆。
  
  他的自卑感很重,总闷闷不乐,烟酒夹身,脾气暴躁,妻子说,他就是个不误正业、无责任感的男人,母亲一提起他,更是摇头叹气。是的,他的活得非常失败。
  
  事物有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辩证法说: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上述这个自卑的男人也不例外,他今天的质变也是从那第一次量变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婴儿眼里,母亲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够提供给他/她一切需求的工具,因此,母亲只不过是他/她(需求)的延伸。再进一步说,就是每一个婴儿都会将母亲物化或神化,因此,支配母亲并引起母亲的关注,是婴儿的本能,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运用的是啼哭等手段。
  
  当有求必应成为理所当然

  
  当这种支配成为习惯并未得到及时调整时,孩子就会生出“理所当然”的心,认为母亲为自己提供一切并没什么不对劲儿,如果不提供,倒会感觉反常。所以在娇生惯养,特别是母爱或隔代亲特别重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许多都会因未得到需求而呈现出暴躁或歇斯底里等特质。
  
  在他们的思维里,母亲仍然是无所不能的神,长年的母子关系也让他未曾脱离子宫而独立生存,因此,孩子十分享受且适应这种衣来伸手的状态,就像一条狗如果从小总被主人抱上饭桌上吃饭,长大后一旦不许它上桌,它就会非常暴躁。
  
  角色的缺席:养不教,父之过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个从缺席了,对,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另一个重要成员。事实上,父亲在母子之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不仅调和着母子那相依为命的关系,还承担着母子之间的翻译——他理解并接纳母亲的情绪化,以爱相融,并把他及母爱,以孩子,特别是儿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换言之,如果母亲伤心,他会一面哄她,一面告诉儿子:“妈妈没事,爸爸会照顾妈妈,你做你的去。”如此,儿子便不会卷入父母关系中,不必为父母关系负责。同时,儿子还会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做法,将来一旦成家,他也会如是对待妻子。
  
  力不从心时推卸责任
  
  但还是让我们无奈地回到上述故事中,当有求必应成为那个男孩儿的常态,那么一旦脱离母亲的怀抱,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且痛苦的事,所以,改变环境对这种人来说意味着戒除长久以来的生活惯性,这令他们焦虑且愤怒,特别是一些心理年龄偏低的人,依赖感会使他们很自然地将一切责任推卸到亲人身上,因为,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根本无力承担自立责任。这就如同上述那个情绪化和走极端的男人:一有事,一定是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但说起来,这种结果,或称为质变究竟是谁之过?
  
  情感上过分依赖儿子
  
  佛教有一项理论:世上没有一个独存体,凡事皆有联系,也就是因缘。所以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所有人都有责任,就像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一样。
  
  当初,由于父母隔离,女人便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于儿子身上,儿子成为她的精神寄托。然而,她的情感需求应该由先生提供,先生不给,便用儿子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陪伴和疼爱,其实,她是在情感上依赖儿子。
  
  儿子还小,但幼小的他已经承载了陪伴母亲(成年女性)的责任,这已经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加之娇生惯养的习惯,男孩子便将二者打包收下,并从母子经验中得出结论:依赖女性,推卸责任。
  
  小大人,冒牌货
  
  因为他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大的精神伴侣的责任,如果他承担了,就是小大人。小大人就不是大人,是个“冒牌货”,一个“冒牌货”,一旦到了社会上(长大成人),又怎么可能与那些“正品”相比呢?
  
  所以长大后,他十分自卑,且依赖感让他仍然将“自己是个冒牌货”的力不从心全部推卸给当初给予他这一切的人——母亲身上。这并非怨恨,事实上,他连爱都不会,哪里会来的恨?就像那只从小习惯了上桌吃饭的小狗一样,长大后谁不许它上来,它就会乱咬乱叫,那只是一种本能,如同一个婴儿在饿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啼哭一样,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的,他没有什么理性,只是一味地呈现自己的需求,在他眼里,母亲仍然是工具,应该是那个有求必应的神。
  
  当这种习惯于饭来张口的人得不到需求时,心理落差极大,在外的挫败感,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一切在成年后没有得到的东西,都应该由母亲继续负责,如果她不负责,就不是我认为的那个妈,那个神。
  
  自卑的男人最要面子
  
  男性的自尊心表现为能力和体力,这项本能从一个小学生身上就看得出来。有一个二年级的男生总因为爱骂人和打人,被别的小同学孤立,大家都躲着他,可越是这样,他就越砍石头,越骂人。其实,正是因为他打不过别人,学习成绩不佳,才以此转移别人的视线,从而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他在用行为告诉别人:“你们都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只有我敢,所以我才是最强的。”
  
  走极端易导致出格行为
  
  这就是被尊重,被关注的需要。可当这个男生长大后,这种需要并不会因为年龄而有所变化,然而,由于种种过分的举动和言行,他仍然得不到尊重,甚至被大家边缘化,加之上述各种因素,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来。
  
  因此,让一个人产生质变的原因很复杂,但它的根源仍然是内因,对一个人来说,内因就是性格,而性格,绝大部分由家庭关系缔造。
  
  本该避免的悲剧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当一个男生缺乏父爱,就极易成为“养不教,父之过”的产物;当一个男生过分依赖母亲时,就容易形成情绪化和极端化;当一个男生成为母亲的情感寄托时,就容易因力不从心而形成自卑心理;当一个男生在物质丰富但情感匮乏的环境里长大,就会因“一切理所当然”而生不出感恩的心。

 

    本文来源于心理氧吧,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相关标签

为何培养出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