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治疗:哲理故事治病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3-09-26 13:55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人可以是关于自身感觉与知觉、解决自己困惑的专家,人自身可以拥有解决其困扰的资源和技巧。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人们之所以受困是因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人要善于运用自身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与潜能来跳脱既有的习惯和想法,而这些“经验”,往往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      ----www.tspsy.com
  
心理治疗:哲理故事治病的原因

心理治疗:哲理故事治病的原因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读者》、《知音》爱不释手。他们不但喜欢看那些《人生五章》一类的哲理故事或者漫画,而且越来越喜欢把自己身边的事情讲述或者写出来,从中体味到人生的智慧。
  
  但是,人们为什么会热衷于看、听、写、传故事?一般人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喜欢追溯和玩味寓言的哲理,并把这种把玩归结为怀旧情结。但实际不然,人们在叙述这些故事时,有着其深厚的心理学依据,甚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心理疗法”。
  
  人生五章
  
  波歇.尼尔森(Portia Nelson)
  
  第一章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绝望了。这不是我的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第二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第三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气。我的眼睛张开着,我知道我在那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绕道而过。
  
  第五章
  
  我走上另一条街。
  
  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使人人都能成为解决困惑的专家。
  
  在叙事心理学看来,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故事是交流意义的工具。因此,叙事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有着“故事特性”,即人类喜欢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
  
  人可以是关于自身感觉与知觉、解决自己困惑的专家,人自身可以拥有解决其困扰的资源和技巧。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人们之所以受困是因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人要善于运用自身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与潜能来跳脱既有的习惯和想法,而这些“经验”,往往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叙事心理治疗”诞生了,它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利用人类对故事的热爱,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求助者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求助者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
  
  求助者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求助者发展出双重故事。
  
  叙事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家。例如,有人在叙事治疗中谈到“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在咨询过程中唤起求助者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这时,他的问题故事就成了属于自己的“哲理故事”,他也会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哲理故事训练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灵医生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用“问题外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问题外化”呢?沈之菲指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人经常会说“我就是这样,改不了了……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之类的牢骚,就是把自己与问题和在一起。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那些哲理故事大都是一些激人上进的励志文章,往往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读者们会从故事里看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故事影子,看到自己困扰的问题也在别人身上存在,理解到自己的问题具有很强大的广泛性,进而会从这种广泛性中得到极大的鼓舞,从中积聚力量,并积极地接纳故事里所给予的解决方法。
  
  透过叙事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重新统整与反思。据悉,为使国内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紧跟国际心理学流派发展脉络,帮助咨询师探索、建构适合自己的咨询取向和咨询风格,培养国内一批特色咨询师,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即将举办“国内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培训之‘叙事治疗工作坊’”。本次培训特邀请台湾叙事心理治疗权威专家吴熙老师授课。这是吴熙老师首次在大陆开展此类培训。吴老师以其二十多年旅居美国的学术研究及实践经验,揉合了婚姻家庭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理论,在海内外心理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一整套叙事治疗的理论哲学和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技巧。吴老师将与您一起踏上一次寻访生命意义之旅。
  
  人往鼓励的方向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哲理故事
  
  沈之菲认为,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求助者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一个学生觉得很苦恼,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辅导老师让他回忆起自己的成功经验。学生想起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拉很多人来……”进而,他想到自己从小就有推销的天分,“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最后,学生主动提出:“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展?”
  
  学生最初的“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当与推销天分有关的事件叙述出来时,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麦克.怀特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
  
  林祺堂博士也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夏天,一位父亲发现电扇无法运转了,精通机电维修的他修了三次,电扇仍然无法运转,父亲有些气馁。这时女儿对父亲说,“我相信父亲一定能修好的。”女儿的一番话给予了父亲无限的鼓励。林祺堂指出,“压力+鼓励才能发挥潜力,只有压力没有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植物往光的方向生长,人往鼓励的方向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喜欢阅读这样的哲理故事,实际是在从故事里汲取前进的动力和能量。而通过叙事心理治疗,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变成一个个哲理故事,都能给予我们以鼓励。人们会从故事中加深自己的觉察,从而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