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07 08:18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民间的叫魂者,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师,因为他们大多数凭借的仅仅是个人经验或者承袭祖辈传下来的某种仪式,并不一定理解其使用的领域、局限和禁忌。 ---心灵花园
叫魂(故事一)
小时候,常莫名其妙被吓着了,然后便开始发烧。治疗发烧的土方法是“叫魂”。就是晚上的时候,由父亲守在我床边,母亲走到门外,高呼:“大岭呀,回家呦。”父亲则高声回应:“大岭已回来了。”如是三番,第二天醒来,我的烧就退了。现在想起父母那时呼叫的声音,心里还涌起一阵温暖。那是一种彻底的安全感:孩子,不用怕,爸爸就在你床边,妈妈也快过来了。
叫魂(故事二)
很小很小的时侯,姐不知禁忌,带我去不该去的地方玩,回到家里,我神情恍惚,母亲说我是吓丢了魂,要找回来。母亲用纸包了些米,卷成筒,带着火柴和香纸去村外帮我找魂。夜幕里香火点点,母亲声声呼唤着我丢失的魂是找不到归路的,母亲拿着点燃的香枝,一路唤着“三儿跟我回去”,将我魂带回。在家门外,母亲冲里屋问“三儿回来了没有”,姐答“回来了”。
回到里屋,母亲逗着躺在竹摇蓝里的我,笑道:”三儿回来了,在这里啊。” 她挠我痒痒,我甜甜地笑了起来…
叫魂(故事三)
朋友丁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叫魂经历;“我小时候也被母亲喊过魂。那时我有四五岁,因为缠着正在工作的爸爸,爸爸百般解释都没有用,一气之下,爸爸抱着我往机井房跑去。来到机井旁,我看到深不见底的井底,听井底的青蛙‘呱呱’的叫声,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声说:‘我不闹了。’第二天我即不吃不喝,神情恍惚。妈不住地埋怨爸,最后他们决定为我喊魂。我躺在床上,听妈在门外焦急的喊声,爸爸坐在床边,一只手摸着我的额头,一只手握住我的小手,不时地给母亲应腔。心里颇受安慰,觉得爸爸妈妈那么亲我疼我。第二天又吃了妈给蒸的鸡蛋羹,不到中午又活蹦乱跳玩去了。现在想起父母那时呼叫的声音,心里还涌起一阵温暖。那是一种彻底的安全感:孩子,不用怕,爸爸就在你床边,妈妈也快过来_了。”
心理分析: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讲“叫魂”
孩子受惊吓后,即使大人不去叫,“魂”也不会掉,第二天或最多隔几天,孩子自然会好。假如“魂”真掉了,又岂是你叫的回来的?“叫魂”只是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关心和寄托。在孩子方面,通过“叫魂”这件事,他或她就会想,我家里人是很喜欢我,关心我的,心理上会得到极大的安慰,逐渐会忘却这件不快之事;如果孩子受惊吓之后,大人不闻不问,甚至呵斥之,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会深深受到伤害,并认为大人讨厌他,从而会对父母或其他家人产生仇视。因此,“叫魂”能使孩子更热爱父母、家庭。孩子和家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注意到了幼儿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影响他的人格健康发展,这种创伤的影响会潜伏在他内心深处,可能导致成为日后神经症疾病的根源。
孩子和大人在认识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幼年期心理创伤并不是出自成年人的评判,并非以成年人的体验为标准的,而是从儿童眼里看的,是幼儿的自我评价,有些事在我们成年人来看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在幼儿眼中却非同寻常。被狗吓了一跳,对大人来说,根本不会当一回事,在小孩心里,却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中国自古便有“三岁看七岁,七岁看终生”的说法。幼年的创伤经验若当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被潜抑到无意识中成为日后患病的症结或根源。
“叫魂”是用一种儿童化的语言,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叫魂”这种民俗现象,剔除其不合科学的成分,并发展,便可把它转化为一种科学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了。这样对于受到意外惊吓的幼儿,我们可以采用请幼儿父母或幼儿最信赖的人,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一种儿童化的语言,科学地来解释这类事件,并辅以最亲切的安慰,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并且在日后遇到同类事件时,不但不怕,并知道如何去应付。如果所受创伤程度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辅以较轻量的药物治疗。或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以消除健康人格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叫魂是封建迷信还是心理治疗?
心灵花园记者:对于“叫魂”、“收吓”的做法,很多人认为这纯粹是一种迷信活动,一无是处。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习俗?
心理专家: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把“叫魂”看成是纯粹的迷信活动。总的来看,叫魂是民间习俗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催眠暗示治疗方法,只不过,它不是用一种科学的语言文本来阐述的,而是东方神秘主义式的。在心理治疗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并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之前,在民间,就有许多朴素的心理疗伤的方法,如早期的一个催眠暗示治疗家,他将病人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木桶里面,木桶的里面放上了一圈磁铁板,然后,实施催眠的治疗师手里握着一根铁棒在水里搅动,据说这样能通刺,并绕着木桶转圈,口里念念有词,以此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就有与叫魂共同的特点。
即使是今天,仍然有许多类似于“叫魂”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课堂被正式传授。譬如在行为治疗领域,各种各样的催眠放松治疗、神经语言程式学,以及各种潜意识意象引导技术,其中的一些操作方法与叫魂类似。只不过,它们不再神秘,而显得更成熟,规范,科学。
心灵花园记者:就前面的关于叫魂的故事,您认为他们的科学性如何?是否真的有效?
心理专家:从操作过程和治疗设置来看,可能是有效的。首先,叫魂适用于治疗受惊吓的孩子和成人,也就是说适用于治疗因突发性的挫折事件导致昏迷、遗忘、幻觉的人,可以有效地减轻因受某种恐怖刺激而出现的精神障碍,这同样也是所有催眠暗示治疗方法最有效的领域。而对于因其他“非应激因素”——如扭曲的家庭关系因素——形成的心理症状,这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很差。 就我自身的临床经验,需要指出,对精神病患者和强迫症患者实施催眠暗示或意象引导治疗,则几乎完全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心灵花园记者:我注意到,叫魂的故事中讲的叫魂过程比较有意思。譬如:母亲冲里屋问“三儿回来了没有”,姐答“回来了”;大人放开嗓子,用特有的唱腔讲他们的魂叫回;德高望重的老人睡熟后的孩子的脸上,凌空画一些辟邪的符,且口中念念有词。这些有什么意义?
心理专家:有意义。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叫魂的4项重要的技术设置:
⑴、可信治疗师——叫魂者,通常由患者的父母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者充当,以创造信任感、安全感和被保护的感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在想起父母那时呼叫的声音,心里还涌起一阵温暖,那是一种彻底的安全感”这种体验,患者的这种情感体验是治疗所必需的。
⑵、患者的放松状态——或者处于自发昏迷状态,或者处于半睡眠状态,或者处于对叫魂的专注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催眠状态:患者对治疗过程深信不疑,并积极配合治疗地进行,其意识处于选择性注意力集中状态。如果干扰因素太多,或者患者不相信能把魂换回来,治疗都会失效。
⑶、程式化的仪式——虽然不同的叫魂方法不一,但是都需要一个约定俗成仪式,并赋予其神秘的宗教色彩。“大人放开嗓子,用特有的唱腔讲他们的魂叫回”或者“在睡熟后的孩子的脸上,凌空画一些辟邪的符,且口中念念有词”等等,旨在强化这样的神秘暗示气氛。
⑷、话语重复——暗示要起作用,核心技巧是重复地发出单调的治疗指令。前面的例子中,母亲冲里屋问“三儿回来了没有”,姐答“回来了”。实际上是母亲和姐姐通过对话,完成对患者的重复指令。还有,由父亲守在床边,母亲走到门外,高呼:“大岭呀,回家呦。”父亲则高声回应:“大岭已回来了!”如是三番……,也是在进行重复。
心灵花园记者:既然叫魂在能够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或者说就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它视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进行推广?
心理专家:研究它是有必要的,中国民面有许多的朴素的心理治疗方法,证明是有效的。但是,民间的叫魂者,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师,因为他们大多数凭借的仅仅是个人经验或者承袭祖辈传下来的某种仪式,并不一定理解其使用的领域、局限和禁忌。由于对患者的心灵结构缺乏科学地认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恰当的运用,可能会耽误患者的治疗,加重病情。我前面提到,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机械的使用这些方法,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
不过,心理暗示方法作为一种干预心灵活动的工具,既可以用于患者的心理康复,也可以用于达到暗示者不轨的个人目的。因此,对于叫魂,我们需要纳入科学的轨道予以审视、探讨和运用。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下一篇: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正确? 上一篇:情绪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