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专家: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

发布时间:2012-08-02 13:34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灵花园

 

心理专家: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
 

  
  人不开心必然有心结,而所有基于客观环境的心结不外乎两种,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这正是你首先需要准确判定的,因此,对付不同的心结,棒喝or陪同?
  
  假如他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而郁郁寡欢不要给他同情和过多的关注,这会成为他心理不平衡的依据:“看,人人都知道老天对我不公。”接下来,你就等着面对他更多的悲天悯人吧!这时,他更需要个相对冷酷些的棒喝者:“现实就是这样,你接受它是这样,不接受它也是这样。”只要成功地让他面对这一点,他也就矫情不了多久了。
  
  假如他是因为对未来担忧而惶惶不可终日切记不要给他太多的帮助,这会让他形成依靠,从而丧失最后一点勇气。你可以在行动上帮他一把,但不要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救世主;你也可以在言语上鼓励他,但仅限于在他做出积极行为以后。其余的情况下,让自己像个缄默袖手的陪同即可。你也不希望用自己的两肋插刀制造一个离开你就不行的废物,是不是?只需用注视来表达:“你没有被抛弃,但也别太指望我。”棒喝与陪同这两种角色看来冷冰冰,但与其他角色相比,授受之间自有鱼渔之分。
  
  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一、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倾诉者排忧解难。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二、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三、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的陪伴,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