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很残酷。最初的时候,我们对待身边的人极其残忍--在操场上我们嘲讽其他的小孩,我们口吐脏话,我们打架闹事,我们甚至往他们身上扔石头。 ---www.tspsy.com
心理揭秘:负罪是对内心的摧残?
什么是负罪感
关于负罪,曾经有位哲人有过这样的见解:负罪是对内心的摧残。多么有趣又让人深思的说法。
负罪是对内心的摧残。说这话的人正是弗里德里希.尼采,解读这句话是有趣的。但如果不去深思也许这句话夜是毫无意义的。尼采曾说: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很残酷。最初的时候,我们对待身边的人极其残忍——在操场上我们嘲讽其他的小孩,我们口吐脏话,我们打架闹事,我们甚至往他们身上扔石头。
而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内心残忍的想法和冲动了。当你在曼哈顿上东区泡吧,你当然不会向周围的人乱扔石头。(好吧,如果你不介意哐当入狱,你还是可以这么做。)同样,你也不会在会议室里当着老板的面斥责其丑陋差劲。这些社会上的人之常情,成年的我们早已学会服从,毕竟,我们生活在其中。
可即使还只是个孩子,我们也开始明白自己并不能肆无忌惮的表达残忍的冲动。而就是在这些关键时刻负罪感油然而生了。当你在操场上抓起一块肮脏的土块正准备朝其他小孩砸去时,你突然意识到:你不能这么做,这是不对的,于是你收手了。你甚至为之前砸人的冲动感到内疚。你的感觉已经转变了,残忍的感觉开始涌入内心。你不得不开始面对这些原本应向外界世界宣泄的暴戾之情。你甚至会为自己曾想砸人的念头而感到发狂。情绪涌入内心,残忍的冲动变成了强烈的负罪感。
我来说个故事吧:
在意大利都灵,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第6个门廊处,一名身着白色衬衫和黑色罩衫的男子正在来回踱步。在广场的另一端,一名马车夫正为自己的马儿发愁。尽管他再三催促,马儿仍执拗的不挪半步。作为一名发车车夫,他的生计全指望着这畜生,马儿不动,他赚不到钱,他和他的家人就只好挨饿了。出于无奈,他不得不抽出鞭子,残忍的抽打起自己的马儿。
而就在这时,那个身着黑色罩衫的男子冲上了大道并用手抱住马脖子开始抽泣。男子一边抱着马一边大声哭泣。马夫由于大吃一惊便停止继续抽打马儿。接着这名男子便瘫倒在大街上。随后赶到的两名警察看到此景都感到迷惑不已。而该男子仍然躺在在广场的鹅软石上昏迷不醒。最后男子的房东赶来了,他扶起男子并搀扶着他走回了家。
一回到家,男子的精神就彻底崩溃了。他就像是陷入宗教狂热中一样开始频繁给朋友们写信。在信中他命令德国皇帝去死,下令侵略德国。(这些信被称为“Wahnbriefe”“发疯的信件”)之后他又在房间的沙发上躺了2天2夜并沉默不语。然后他又喃喃的说了一些义务性的遗言。
接下来的10年里男子在母亲和妹妹的照顾下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而他与那匹马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没有人了解。
让我们重来一遍
故事中的男子便是哲人佛里德里希.尼采。虽然其中的一些细节存在着难以考证的争议,但确有其事。简单地说就是:他看到了被鞭打的马儿,于是抱住了马儿并开始哭泣,随后警察赶到,最后尼采彻底的精神崩溃。
我想在那一刻发生的事让尼采在一瞬间仿佛看到了这世界上所有残酷的行为,所有的痛苦。那些弱者所遭受的痛苦。他看着被打的动物,他无法熟视无睹。在那一瞬间,被鞭笞的马儿——受苦的动物——受苦的孩子,这些无辜的灵魂毫无原由的遭受着粗暴的对待。他从中看了这世界的所有残酷,面对这一切,他没有选择抽身离开,而是将残忍放入自己的心中,然后他哭泣了。他为这世界所有的残忍感到内疚,他无法面对这一切,最终,这摧毁了他的心智。
故事的寓意何在?好吧,其实故事中没有任何寓意,但请你记住故事里流露的忠告。小心这世界的残酷,但不要试图去承担那些你无力承担的,不要让自己毁于负罪。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份子,我们都需要为这一切背负责任。就像故事中抽鞭子的马夫,马儿以及那个哭泣的男人。
(文/心灵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