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EAP >

企业管理:企业业绩评价分析体系

发布时间:2013-10-19 12:09 类别:企业EAP

  
  心理导读:企业业绩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方面的评价,是一种对结果的评价。它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战略控制系统的导向功能,对企业的经营者起着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功能,对企业过去所取得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确认,以此作为经营者激励薪酬机制的基础。    ---www.tspsy.com
  
企业管理:企业业绩评价分析体系

企业管理:企业业绩评价分析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地综合评判。
  
  一、业绩评价的构成要素
  
  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是由一系列与业绩评价相关的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业绩评价系统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告等组成。
  
  1.评价目标企业业绩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过程的灵魂,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都围绕着企业目标进行。业绩评价系统要处理好评价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的依存关系。评价目标是根据评价主体的需求而确定的。
  
  2.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业绩评价的行为主体。一般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主要包括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相关利益主体、政府部门等。
  
  3.评价客体评价客体是指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它由评价主体根据其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从一般意义而言,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有两个评价客体:一是企业;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客体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在设计具体系统时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
  
  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依据,它是指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需要设计,要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评价指标有财务方面的,如每股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发展创新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等。
  
  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在丫定前提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评价标准是相对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必须是确定的、不变的。
  
  6.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得出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的具体手段,即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
  
  7.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是结论性的文件,体现了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对评价主体产生影响。评价报告必须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企业情况,准确描述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情况、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并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二、业绩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我国政府目前主要执行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实行政企分开。对企业实施业绩评价,为建立这种新型关系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通过业绩评价促使企业提供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较直观的发现企业财务和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2.有利于资本所有者行使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现代公司制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发生了分离,资本所有者拥有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如何评判经营者的行为能力和经营水平,对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自身权益,促使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显得十分关键。
  
  3.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再完全取决于内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主要取决于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取得。通过企业业绩评价,可以对企业的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全面系统的剖析企业目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诸多因素,能够全方位的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促使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对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企业业绩评价有利干对企业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公平奖惩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业绩评价,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为经营者的选拔、奖惩和任免提供充分的依据,有利于经营者管理层的优胜劣汰。
  
  5.有利于增强形象意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通过对企业实施业绩评价,并向有关方面和社会大众提供和发布评价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竟争实力。
  
  三、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增加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
  
  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演变大致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评价考核企业业绩的方法是指令性生产计划,考核企业的产品产量、质量、节约降耗与安全生产情况等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逐步过渡到以产值和上缴利税为主要内容,已上缴利润的完成情况为考核中心,这时候,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还不能完全抛弃行政管理和计划控制,其他相关指标仍然在考核评价之列;1992年国务院有关机构提出了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增加值率,通过对每项指标进行权数分配,并采用标准值的概念,使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值进行评价计分;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8项财务评价指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累积率等10个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推出了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价财务效益、资产管理水平、经营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反映企业真实业绩;2002年财政部等5部委对1999年发布的规则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细则(修订)》,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我国目前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此规则。
  
  【参考文献】
  
  [1]毛道维,刘俊.战略性EVA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0):61-67.
  
  [2] 李宁,严进.信任研究新进展[J].经济论坛,2005(19):86-87.
  
  [3]朱建武.基于EVA的中小银行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5): 51-61.
  
  (文/佚名 唐山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