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成都8.25事件:该反思的不是社会

发布时间:2023-03-16 23:02 类别:新闻中心

  
  心理导读:李年勇一个人,一把刀,突然之间冲向无辜的普通人捅杀,几分钟就造成了4人死亡、1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此事发生后,文青式的时评写手们,说要“社会”“反思”。我想说,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正是合理化,甚至激励李年勇等人行为的社会舆论的一部分。还是少干点这类事吧!   ——www.tspsy.com
  
成都8.25事件:该反思的不是社会

成都8.25事件:该反思的不是社会
 
  中国社会似乎已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无辜的普通人,要以安全甚至生命的代价为三件事情埋单。这三件事情是:
  
  ■ 权贵阶层剥夺社会中下层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和心理问题;
  
  ■ 社会底层因为自己的心理、性格问题而对这个世界的杀戮式攻击;
  
  ■ 社会内部残酷的生存竞争、心理竞争对一个人的利益、心理的伤害后果。
  
  最新的一起埋单事件是成都的公交车、大街上杀人事件。李年勇一个人,一把刀,突然之间冲向无辜的普通人捅杀,几分钟就造成了4人死亡、1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如果警察不及时赶到并将其制服,伤亡会更大。其中,有10岁的小女孩!
  
  这个事件,强化了河南安阳公交车杀人事件发生后所存在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人,提着一把刀(不是炸弹也不是枪),就可以“杀通街”?面对这些疯了一样的人,在公交、地铁、大街等公共空间中,我们如何识别、防御?
  
  另外,此事发生后,文青式的时评写手们,和以前的类似事件一样,继续故作姿态,说要“社会”“反思”。对于这类根本分不清无辜者到底是在为前面所说的哪个问题埋单的观点,我承认我已经看不下去。我想说,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正是合理化,甚至激励李年勇等人行为的社会舆论的一部分。还是少干点这类事吧!
  
  杀手心理和性格上的杀伤力
  
  按照规矩,我们先来对李年勇做一下心理分析,评估其对外部世界的杀伤力。
  
  ■ 杀伤力一:攻击性有心理的积累
  
  李年勇年龄41岁。身高1米66,中年男人,有社会经验,有些蛮力,其对世界的攻击性,在心理上历经多年的积累,因此,其下手时,较年轻的人更准、更狠,也更沉稳。
  
  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年龄大一点的男人,其对社会的杀戮式攻击和年轻一些的、因为受到刺激而一顿乱砍的人根本不同,他们有明确的杀戮的情境选择,后者更多是受到刺激后的盲目的“激情”行为。
  
  ■ 杀伤力二:性格
  
  李年勇的性格是典型的自卑型。性格倾向:孤僻,不爱和别人说话。这类人不开口对世界说话,但在内心里一直对世界说狠话。自卑+孤僻+懦弱,这样的人往往是潜伏中的杀手。李年勇具备了这三点。他能感受到在世界面前蚀骨的自卑,但并不认命。这很不好受,怎么办?让自己呆在暗处,从而和心理上的威胁隔离开来。呆在暗处的意思,就是不和人说话,不自我暴露,宅在家里,诸如此类。李年勇一直就是这样干的。
  
  但事情并不就完了,而只是开始。一个人,不可能不在心理上和世界联系,也不可能不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尤为重要的是,他在世界面前感受到的自卑、压抑,使他对世界有一种恨(心理语言就是“你们为什么要逼我这样?!”)。
  
  所以,在心理上的潜伏,只是他先保护自己的方式,他一定要在世界面前获取心理优势,而在恨的因素上,这种方式就是突然之间对世界进行攻击。只是由于懦弱,它一直压抑在心底,直到无法压抑的那一天。
  
  ■ 杀伤力三:对没有防御能力的人或弱者下手
  
  李年勇这类性格的人,其杀伤力之所以很大,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和心理机制:他们在心理上,不会采取直接的“伤害—报复”行为。比如,李年勇就不敢去杀欠他工资的老板,而只会朝那些并没有惹到他的、没有防御能力的人,那些弱者下手。这和那些因为谁欺负了他他就杀谁的刑事犯罪分子根本不同。
  
  为什么呢?奥秘在这里:驱动他们杀人的,并不是受到了具体哪一个人的欺负这个事实,而是心理和性格长期畸变的结果。在作为强者的老板面前,他在心理上处于弱势,杀老板没有解决他的心理和性格问题,但杀毫无防御能力的人或弱者,则可以让他在这个世界面前获得巨大的心理优势。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心理上就是如此。
  
  这里存在这么一种可怕的社会机制:明明是强者P欺负了李年勇们,但埋单的,却是和李年勇没有任何关系的Q。背后的心理机制是:P欺负李年勇,在他心理上就相当于是世界欺负他,而Q当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杀Q,就相当于杀了这个世界,杀了欺负他的人。杀没有防御能力的人或小孩子等,杀伤力被放大。
  
  ■ 杀伤力四:怀疑自己性无能
  
  几乎没有人从披露出来的关于李年勇的人生轨迹的碎片化信息中,看出他实际上是一个性无能者,至少是怀疑自己性无能。根本不要相信他堂哥所透露出来的话,说之所以他多年不娶妻,是生活拮据和生病什么的。事实上,这个“病”,就是性无能或怀疑自己性无能。奇怪的是,他长期买药吃,而且他的二舅还是一名西医,和很多人一样,居然都看不出他的“病”是什么。
  
  当一个男人性无能或怀疑自己性无能,这在心理上已然是一种灾难,何况是一个性格自卑的孤僻者。这放大了他在世界面前的自卑,也放大了他的恨,他的心理不平衡。李年勇在公交车上杀人后,下车追杀一个女子,把这一点暴露得非常彻底。
  
  公共空间中如何识别、防御?
  
  综上分析,李年勇这类人,是社会中高度危险的人,其突然之间跳出来杀人,既是心理蓄积的结果,也有着一些谋划。但哪时候杀人,是不确定的。这正是可怕的地方。但任何人,他的存在,他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对于他就是一种暴露,并非不能识别。我们只需要懂得一点点心理分析的方法。
  
  ■ 平时的情境
  
  在平时,我们就需要意识到谁是李年勇这类危险人物。这是很好办的。李年勇杀人后,他的一些亲戚,还有村民,都说不敢相信他杀人。我只能对这类村民的认知感到遗憾。你如果看到一个人眼神阴沉,表情僵硬,不太喜欢和别人说话,但又没有干什么具有创造性的事情(艺术、技术之类),那么,请引起高度注意,而且,不要去惹他!
  
  ■ 事情发生前的某些征兆
  
  任何一件事情发生前,都有征兆的,关键是你必须捕捉到。在成都杀人前,李年勇出村,最后一个在村里看到他的是他婶娘。有这么一幕:那天,李年勇搭乘一辆摩托回家,他二婶喊他,他没有说话。他二婶又问他何时回家,但李年勇“坐上摩托,斜背着一个包包”,没理他二婶,“头也不回就走了。”
  
  如此反常,她二婶居然没有引起注意(对一个村妇的洞察力有如此高的要求,也未免强人所难了,编者注)。李平时是和二婶打招呼的,但那天没有。这是亲人,显然不礼貌。而一个人不礼貌,则一定是他的心理问题的结果。在那个细节上,这种不礼貌,暴露的正是李年勇已经计划好了干一件狠事,而且不回头。对她二婶这样,就是在坚定这样做的“信心”。
  
  我想说,从逻辑上,包括他的二婶在内,都可能是李年勇杀的目标。之所以没杀,是亲人没有得罪过他,杀亲人,无法合理化他对世界的恨,所以选择了陌生人。
  
  ■ 公共空间
  
  以上所说的是针对熟人,对于和行凶者不处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来说,只能在公共空间去识别、防御他。方法如上:看到面目阴沉、表情僵硬的人,马上作出防御,这种防御包括赶快跑,也包括如果跑不了或不能跑(比如公交车上),你对他的防御,总之意识上和身体上一定要有准备。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防御必须在三秒内完成:突然冲上来一个什么人,手里有着攻击性的武器。
  
  有可能,行凶者是先上了车,观察清楚了后再痛下杀手。这似乎和打劫者、小偷在行为策略上有点类似。但区别还是有的,就是他们的眼睛,一定有着仇恨。所以,像防打劫、小偷一样,我们在公共场所,在你周围五米范围内的地方,一定要观察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要高度注意他们的眼睛,以及携带了什么。
  
  很疑神疑鬼,对吧?但这是保命最保险的办法。在公共空间里,期待哪辆公交车上,哪条街里都有警察,根本不现实。现实的是:识别、防御、报警、搏斗或逃跑。
  
  别做行凶者的心理同伙
  
  最后,要说一下,当这类事情发生时,在公共领域,我们为什么要少来叫“社会”“反思”这一套。很清楚,郑民生、陈水总、河南公交车上行凶者、李年勇……他们不是杨佳,不是夏俊峰,他们朝无辜的弱者下手,主要并不是制度和社会造成的问题所激发,而主要就是自己的心理和性格导致的。
  
  我们确实可以很容易地为这类杀人事件找到一个社会的背景。但哪一个人做什么,没有一个背景?背景只是可能会影响到行为发生或不发生的因素,逻辑上,并不能说就是它导致行为的发生。换一句话,在逻辑上,社会的背景,和一个人的杀人,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不可硬性地扯成因果关系。
  
  这是认知方面的错误。但问题的严重性不在这里,而是:你叫“社会”“反思”,从而让人认为“社会”也有责任,恰恰契合了行凶者们的心理需求:他们行凶前,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责任给推出去。舆论叫“社会”也去承担责任,在这帮人心里,不过是合理化了他们的杀人。就是说,他们必须培养一种被迫害感,认为都是社会把自己逼成这样的,从而,杀人时既没有心理障碍,又沉浸在“反抗”、“报复”的快感中。如果不能成功地把责任给推出去,他们不一定下得去手。
  
  严重性还不仅仅如此。这类舆论,会造成大批具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从而激励、诱导更多失败者“报复社会”。
  
  也许,分不清楚问题,动不动就把责任追到制度、“社会”那儿,显得很有POSE。但是,成为行凶者们的刀下之鬼的,从来就不是制度和抽象的“社会”,而是每个普通人,甚至是小孩子。
  
  (文/石勇 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