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讯:心理疾病的实质及治疗原则
发布时间:2013-11-12 13:21 类别:新闻中心
心理导读: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它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是部分有机体的机能。 ---www.tspsy.com
人本主义:心理疾病的实质及治疗原则
1.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
求助者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该理论把人看做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得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Cain,1987b)。其基本观点是: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它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是部分有机体的机能。
罗杰斯认为这种实现倾向,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它是一切有机体的共同属性,体现了生命的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Rogers,1977)。人有自我实现倾向,这一点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Broadley,1999)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中心疗法反对咨询师处于权威的地位,让求助者仅是被动地跟随咨询师的指示做。因此咨询过程中必须把求助者放在根本的地位,因为他们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罗杰斯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R09—ers。1959)。罗杰斯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例如,婴儿在饥饿时,能够吸吮到乳汁,他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的体验,他会依靠这一经验来维持有机体并获得发展。罗杰斯认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例如,当孩子感觉冷时,妈妈给他加一件衣服,他会喜欢,这一经验具有积极价值;而当他并不感觉冷时,妈妈给他加衣服,就会引起他的不喜欢,就会采取拒绝态度。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有机体评价过程理论,强调人的主观选择的能力,这就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他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也是该疗法的理论依据。
(3)人是可以信任的。
求助者中心的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合作的。人的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不好的特性,如欺骗、憎恨、残忍等等,则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求助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求助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发生改变,并不需要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2.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惟一的动机。自我理论阐述了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经验(experiences)。
经验在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的经验这一概念,与咨询师平时使用的经验的概念不同。罗杰斯对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中的tt现象场”(phenomenol0舀cal field)。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对于同一时刻的外部世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现象场。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对于经验,罗杰斯曾经这样说过:‘‘它包括意识中的全部现象,也包括个体未曾意识到的事件。”(Rogers。1959)他用人的饥饿这一经验做了具体的解释。比如,在某一时刻,XIflr惑到了饥饿,这是意识到的经验。但如果在这一时刻,人正沉迷在工作或玩乐当中,人们完全没有感觉到饥饿,这是还没有被意识的经验。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经验被个体体验、知觉的状况对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对一个人心理适应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概念。但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真实的本体,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在该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A'A.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例如,一个身材适中的女孩,她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肥胖,强烈要求减肥。一个在众人面前言语表达非常流畅的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强是她的自我,但她的自我概念却是个人表达能力很差。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比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
(3) 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
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盼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比如,父母总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决定能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也就是说父母的这种尊重的积极评价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所讲的价值条件。然而孩子得到的这种有条件的满足常常与他自身的体验相矛盾。例如,一个男孩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他觉得很好玩,很快乐。但父母却对他说:“你很坏,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可爱。,’这个男孩这时体验到一种负性的消极的评价,因为他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结果他可能产生歪曲的评价“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让父母满意的”。而正确的体验应该是“在我干这件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孩子在以后的行为中,他就把父母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作为一种价值条件。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不再作这样的事了。久而久之,他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当孩子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肌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钱铭怡,l994)。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当他采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到满意,而别人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感到满意而自己没有感到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
3.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
(1) 心理失调的实质。
自我概念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的基础之上的。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个体为了保持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为了符合别人的期望而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但这种改变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这样做的后果是个体会把其他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而失去了对自己个人的认同。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实际是在欺骗自己,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而是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内化了别人的价值,把别人的价值当作是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又不是自己的真实价值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不和谐。
例如,一个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贬低,他内心很愤怒,他真实的想法是十分恨这位老师,但他从小接受的别人的价值标准是“对老师应当尊重,恨老师是不对的”。那么他有可能会扭曲自己的感受,把它改造成能被别人接受的想法。比如他可能这样想:老师贬低我是“恨铁不成钢”,是为我好。这样他可能会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但却压抑了自我的真实感受。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经验相冲突时,自我内部就发生了分裂,这个人就会感到紧张,不舒适。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他就要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
(2) 心理治疗的实质。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我实现的倾向,都有一种积极成长的取向。许多心理失常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个人自我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了障碍。在影响自我实现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其他人或社会规范,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形成了与自己原来真实经验不一致的自我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的需要,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使这个人生活得越来越不像他自己,仿佛是戴着面具生活一样。求助者中心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去掉价值的条件化作用,充分利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使人能够接近他原来的真实经验和体验,不再信任别人的评价,而更多信任自己。这样,人就可以活得真实,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和谐,人就会从面具背后走出来,成为他自己。正像罗杰斯在《成为一个人是什么意思》一文中所说的,“他……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些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的伪装、面具或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它真实的东西”。当一个人一旦达到了自我的和谐,他就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他的自我经验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不是信任价值的条件化评价;他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Rogers,1961)。
(文/心灵花园 唐山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