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心理揭秘:你的记忆可信吗?

发布时间:2023-03-16 22:47 类别:新闻中心

  
  心理导读:当你对某事坚信不移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如此执著呢?记忆?然而心理研究证明,你的记忆有时并不可信!    ——www.tspsy.com
  
心理揭秘:你的记忆可信吗?

心理揭秘:你的记忆可信吗?
 
  你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一件事给别人听吗?在讲故事的时候,你是否确定你对这件已经发生过的事百分之百记得清楚呢?先别急着确定。因为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记忆是可以虚构的。几句简单的暗示后,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事,你回忆起来的故事细节也可能大相径庭,整个故事听起来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意思。更有甚者,不但可以添油加醋,甚至还可以无中生有。如一些影视作品里描绘的那样,我们记得的一些故事,可能根本没有发生过。
  
  证明记忆可以被虚构的方法很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请先看以下一长串词语5秒钟:
  
  蜂蜜 蛀牙 焦糖 汤匙 杯子 咖啡
  
  红茶 蛋糕 礼物 点心 巧克力
  
  栗子 苹果 饼干 果酱
  
  5秒钟结束,请问在刚才的词语中是否有“糖果”一词?
  
  你记得见过这个词吗?确定吗?在一些类似设计的心理学实验中,相当比率的人会回忆出,并且颇为确定他们见过这个词。这说明在回忆这个列表时,词语间相关的语义激发你虚构出了本不存在的对“糖果”一词的记忆。
  
  虚假记忆的研究对刑侦司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这涉及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证人回忆案件是一个记忆提取的过程,排除证人主观作伪证的因素,律师、检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员有意识地操纵提问方式、环境等因素可能会对证言的整体走向产生关键性影响。有这样一个实验:
  
  给A、B两组参与实验者看同一个两车相撞的片段,之后请两组分别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的一个:
  
  A. 两车撞毁时速度有多快?
  
  B. 两车接触时速度有多快?
  
  你发现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了吗?仅仅变化了对车祸严重程度描述的动词,A组的平均答案是41英里/小时,而B组的预估平均速度是34英里/小时。差异并不显著。过了一周,这些受试者被要求回忆这个片段,并回答“你有没有看见现场有碎玻璃?”尽管看的是同一个片段,其中没有碎玻璃出现,听到“撞毁”的A组却有32%的人表示看到了碎玻璃,而听到“接触”的B组中只有14%。这是不是说明,不同的提问方式使被试者受到了不同的暗示,从而作出了意思差距甚远的回答?
  
  短时间的记忆尚且如此,回忆远久往事时的准确性就更令人质疑了。有研究推测,人们有七成以上的童年记忆都是自己后来虚构出来,并对其深信不疑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大到让我们每个人震惊,而事实上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虚假的童年记忆是可以通过反复提问诱发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研究对象是一组离家生活的成年大学生,研究者要求他们根据提示,具体描述某些童年经历。这些经历中,一部分是由学生父母提供的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另一部分则是研究者编造出来的虚假事件。
  
  “请描述你6岁时参加过的在XX地的婚礼,当时你打碎了一个杯子。”这是一个研究者编造的虚假事件,用以提问所有的受试者(前提是在这些人的童年经历中确认无此事件发生)。第一次提问时,绝大多数人表示不记得有过这件事。而过了两天被再次问及这件事时,有超过20%的人居然可以有模有样地讲述出这个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的相当一部分细节!想起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津津乐道的童年趣事,有没有可能是后来听亲戚的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演绎回想?
  
  因为记忆出了差错而影响到叙事的准确性,造成的后果可大可小。这些实验存在的意义,也许正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储存的信息并非如我们想的那么牢靠,在提取的时候更是容易受到他人言语的暗示和影响。每个人在叙事的时候,即使努力不偏不倚,也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变得无法百分之百的公正客观。知道会有这种无法避免的主观性,可能才是我们追求客观的关键一步。
  
  (文/北京青年报 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