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家族系统排列 >

家排治疗:身心疾病的真正原因

发布时间:2013-07-11 19:39 类别:家族系统排列

  
  心理导读:某些严重疾病,例如癌症,往往与家庭中各种牵连纠葛有关,意即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命运与前人命运的动力连结。例如:母亲很早去世,孩子会有动机追随母亲寻死,做出种种危害生命的行为。这是一份极深厚的爱,这份爱连结着孩子与母亲的命运。    ---www.tspsy.com
  
家排治疗:身心疾病的真正原因

家排治疗:身心疾病的真正原因

  这份要追随母亲的渴望,通常不会实践出来,只是一份感受而已。但这孩子往往就会有很多病痛,就算他长大了,也未必好转,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常常与这份爱有关,那是表达爱的一种极端手法,而严重的意外、自杀、或瘾癖也常与这份爱有关。
  
  早年丧母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有自己的家庭,他(她)的孩子会察觉到父亲或母亲有追随父母离去的意,孩子心灵内便有这个反应:“让我替你做吧!”这是一份带着深厚的爱的命运连结,这份连结有时甚至以严重的疾病,例如癌症、意外或自杀表现出来。
  

  另一项导致疾病的动力是当事人感到有罪恶,例如:堕胎或抛弃孩子的父母。由于这一份罪恶感,他们会产生药追随、分担这孩子命运的动机。严重的疾病,意外或自杀便会在爱与罪恶双重动力下发生。
  
  这类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漠视其他人,他们表现出来的爱是盲目的。孩子失去母亲,他要以自己的死亡追随母亲时,根本没看见母亲,他的爱是盲目的。但如果孩子真正看着母亲,心理说:“我以死追随你”,他会发现他是无法说出这句话的,因为他会马上清楚看到母亲同样爱着他。而疾病或任何伤害自己的行为,都是无法满足对母亲的爱。孩子必须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他的爱,例如他对母亲说:“因为失去你,我差点也失去生存的能力。但我现在也看到你,我接受你给我的生命,用这个生命好好做一些事情。当你看着我时,你也会感到欣慰愉快。”母亲的不幸便转为孩子生命的力量,他也放弃寻死的想法,用另一种方式敬重母亲。
  
  我已经用例子之粗,我们可以用什么途径,削弱导致疾病的命运连结,使得命运有好的转变,带出好的结果,家族系统排列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我们千万不可以把排列工作看成灵药,一位昨晚家族排列后,疾病便消失,这想法太天真了。若身体已被细菌侵害,在这情况下是需要医学上治疗的。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对抗疾病,人就是带着一个异常古怪的想法,一位生命和健康两者是最高的价值,千方百计要保存它。这种想法是在奇怪,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最高价值,因为生命只不过是从无明浮现出来,然后再次消沉下去,这无明比生命庞大的多,与它相比,生命只不过是短暂的过眼云烟而已。在这股浮出与消沉的宇宙大活动中得到和谐,生命才有它的力量与方向,而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也因此得到同等价值,每件事情都有自身的意义。
  
  我曾经用一片间断的格言说明一位健康是无价宝的谬误。
  
  两类幸福
  
  被我们寻找到得幸福
  
  在我们身边轻轻离去
  
  幸福里去了,我们却成长。
  
  但灵魂带来的幸福
  
  来临之后会逗留下来
  
  与我们一同成长。
  
  看过无数个案之后,我发现导致严重疾病、意外与自杀有三个最为主要的动力。
  
  第一个是“我最随你走”的动力。例如:父母一方早去世,孩子便有动机以死追随他(她)的命运。
  
  最近我在报章都到一则报道:曾有一名快车高手在意外中受伤死亡,死后他的女儿开始开快车,在一次意外中她得以生还。有人问她,在意外的刹那间她想什么?她说:“我唯一念头是,爸爸,我来了。”这事件清楚表现出“我追随你”这股动力。
  
  父母一方或双方早去世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孩子后,他们的孩子便能够察觉到父亲或母亲会想以死亡的方式追随死去的祖父母,孩子便会有一个企图:“我替你死吧”,这是第二个导致严重疾病、意外与自杀的动力。
  
  第三个动力是为自己或其他人(例如父母)的罪恶赎罪。赎罪的行为时受到一个想法影响,一位只要付出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死亡,就可以承担或弥补别人的苦痛。这想法带着一份幻想,令人有赎罪的企图。例如:女人的孩子夭折了或她抛弃了孩子,她内心会有死亡或自杀的欲望,这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孩子。假如她望着孩子的眼睛,或想象这望着孩子的眼睛,然后说:“我以自杀来赎罪”这句话,她一定无法说出来。只有闭上眼睛,放弃与对方联系,人才可以作出赎罪的行为,而平衡和弥补应在较高层次实践。
  
  要达到这个较高层次有一个条件,必须要承认,自己有罪,或从别人得到不当利益;然后再罪恶中得到力量,建立能和别人分享的美好事情,这样的行为,使我们与曾为我们付出代价的人得到和解。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我的注意力不是针对疾病,或是某人会不会痊愈;我是与系统工作、我观察在系统中是否有导致疾病的力量,或者我讲得比较教戏剧化一点,我观察是否有人的得不到尊敬,因而导致疾病。当各种动力显现出来,便会带来治疗性的影响。至于对于疾病有关的直接结果,对我而言不大重要,我只是在系统方面工作。
  
  我想多将些有关严重疾病、意外或自杀的基本动力。一股动力是:“我追随你”,这个动力与爱和链接有密切关系。家是一切罪原初的团体,家庭成员会感到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这个整体,如果有一个人离去了,其他人也会想离开。假使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人离去,孩子也想离去,这种行为是受着一种原始的爱的影响,因为当事人无法真正看着离去的人,因此要随他离去的动力便会出现。如果能够真正看到对方的眼睛,他就无法说出:“我最随你”这句话。望着对方的眼睛,刹那间,他会觉察到对方是同样的爱着他,不愿意他离去。
  
  以前我做过一个家族排列,当事人的父亲在战争中严重受伤,我安排父亲躺在地上,让当事人我在父亲旁边,要求他望着父亲的眼睛,对他说:“我躺在你旁边,替你承担苦痛。”对当事人来说。随后父亲对她:“这是我的命运,我独自承担它,你应有自己的自由。”这就是“我追随你去”这个动力的解决方法。
  
  孩子如果感到父母其中一人意图跟随这个死亡动力,便会有死亡的危机,孩子会在心里说:“宁愿是我,我替你死好了。”这是第二股动力。当孩子望着母亲的眼睛说这句话时,母亲当下会变得伟大,并拒绝接受孩子这句话。
  
  这便是我在家族排列展示出的解决方法,不论是母亲这句“我追随你”或是孩子这句“宁愿是我吧”,多以带着的动力都会被瓦解。
  
  这便是在严重背后,运作的两股重要动力,如果能够展示出来,得到解决,治疗力量也能够得以运行,对疾病往往又好的影响。
  
  第三个动力是赎罪的动力,这个动力出现在多方面的,一种是对个人罪行的赎罪。例如,大声在曾经堕胎的女人或是孩子父亲的身上,他们不是使自己的生命受限便是生病。
  
  我替一位患奥证的男人排列他的家庭,他曾经与另一个女人有一段关系,那女人怀孕了,但她把孩子拿掉。当我排列这个女人与那个孩子,女人十分激动、男人却无动于衷,他的其中一个女儿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她表现出父亲根本应有的悲痛。我就让父亲对女儿说:“这是我的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它,你只是我的孩子。”,讲完这句话之后,一切哀伤与悲痛都涌现出来,因为这一刻开始他要独自承担自己的责任,而女儿同时得到自由。
  
  在严重疾病、意外或自杀的行为中,赎罪这念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赎罪源于一份掩藏的爱。灵魂不会受思想影响,即使我们队很多不良的行为都有籍口。例如在堕胎事件中通常都有堂而皇之的籍口,但灵魂绝不会受它们影响,只有感动灵魂的话语才能产生作用。
  
  如有堕胎的事情出现,有帮助的方法是父母两人或其中一人望着孩子,并对他说:“我是你的父亲,我是你的母亲。”这是一项无法更改的真相,当人清楚认知到这一点时,整件事情便达到另一个重要的层次,伴侣大都感受到深层悲痛,带着这份感情,它们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接受你作为我的孩子,你也可以接受我为你的父亲或母亲,这好比是一份礼物,你在我心中有一个位置。”孩子因此得到尊重。这是能够感动灵魂的句子,也能带来疗愈作用。
  
  赎罪正如其他两种动力运作,人只能够在没有正视对方时才可以赎罪,若他望着对方的眼睛说:“因为我伤害了你,现在我要自杀。”,对另一方而言,是极为不幸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例如某人因为草率驾车导致交通意外没意外中他得以生还,但却有其他人死亡。当他对死者说:“你因为我肇事而死,为了这件事,我现在要自杀。”如果望着死者,他是无法说出这句话的;因为他会觉察到,如果真的自杀,反而会增加对方的负担,使对方为其自杀负上责任。相反的,他可以说:“我承担这份无法洗脱的罪恶,以赎罪带来的力量,作一些美好的事纪念你。”这句话是能感动灵魂,罪恶没有因此消失,但美好的事却开始运行,这是针对个人罪恶的解决方法。
  
  有关赎罪,我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在这个书最终,我们不是没有看见便是否认它。某人如果鄙视他的父母,有时他会因此患病或死亡。在癌症的个案中我们常会察觉倒个案在内心说:“我宁愿无,都不会尊敬你。”这些求助者非常固执,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绝对无法向父亲或母亲鞠躬,并对他们说“我尊重你们”这一句话。疾病是对他们这种抗拒的赎罪,是要让他们心软,带着尊敬向父母鞠躬。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同意,赎罪在这个情况下挺适合的。
  
  肥胖症也运行同样的动力,有些人宁愿不断进食,也不肯再灵魂中给予被拒绝或被忽略的人一个位置,而是将他们放入自己的脂肪内,使自己肥胖并且生病。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家庭的运作,总会见到大部分极为严重的疾病,都是存在着爱的动力,是一种企图通过爱拯救对方、或与对方连结在一起的动力。疾病或者死亡只不过是表发爱的途径而已。那个认知这一点,我们对疾病和多种困都会有全然不同的看法,更会带着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这种现象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问题多是环绕着不知世情的孩子的爱。因此,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让他知道有更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不需要在依赖不幸或生病,这样其他人也会更好过。
  
  (文/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