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 >

恋爱心理:婚姻中的谎言

发布时间:2013-11-06 16:19 类别:恋爱心理

  
  心理导读:我们要找出那些诱导人们阻碍婚姻关系健康发展的谎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些谬论恰恰存在于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和人生箴言之中。可以想见,在运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婚姻生活的同时,你常常会感到举步维艰,但却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对上述观念发出挑战,那么毫无疑问,你一方面会觉得匪夷所思,另一方面却会如释重负。那么,你准备好接受下面这些巨大的挑战了吗?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婚姻中的谎言

恋爱心理:婚姻中的谎言
 
  谢尔·西尔弗斯坦是上个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不仅著有诸如《人行道的尽头》这样诙谐幽默的打油诗集,而且还写有不少像《爱之树》那样文风辛辣、催人泪下的寓言故事。但是,我最喜欢西尔弗斯坦的两部作品似乎都难以归入上述两种体裁。其中一本名为《失落的一角》。
  
  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不完整的圆形。为了能够找到自己失落的一角,他走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为此,他尝试了各种可能,比如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不过却没有一个能够与它一起做到天衣无缝。最后,他真的找到了那个与自己组合起来看似完美无缺的图形,但他们在一起没待多久,就分道扬镳了。
  
  在这本书的续集《当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中,“失落的一角”成了故事的主角。这个小小的三角形独自坐在路边,满心希望能够遇见一个与自己完全吻合的、缺了一角的圆形。虽然有几个圆形陆续出现,但是他们都和她尺寸不符。有的圆形甚至缺了好几个角!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失落的一角”遇到了缺了一角的圆形先生,他俩的组合可谓天衣无缝。于是,这两人立即激动万分地投入了对方的怀抱,组成了一个崭新的、完美的整体,并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后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的女主角开始不断发福,最后变得越来越丰满。由于体型上的变化,她已经无法再适应对方的缺口,于是他们的美满姻缘到此为止。他们不知道接下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再也无法相互吻合,所以最终还是各奔东西,继续寻找与自己完全般配的另一半。
  
  不过,幸好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接下来,作者不仅向大家介绍了许多新的角色,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全新意义。
  
  没错,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受到一些有关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谎言的误导。在这些谎言中,最为常见、最为险恶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部分,需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合二为一。按照这种看法,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为了维持这个关于婚姻的神秘传说,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从而阻碍自我以及婚姻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就像一部电影里演的那样,当主人公洛基谈到他与亚德里安的关系时,他说:“我有缺陷,你也有缺陷,所以我们俩可以互相弥补。”这就是所谓的“理想婚姻模式”。
  
  在这些作品中,西尔弗斯坦不仅揭露了这些观念的荒谬之处,而且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模式去塑造婚姻,只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实际上,每一对夫妇的结合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组合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却奇妙无比。为了让婚姻符合这种所谓的“完美无缺”模式,我们早已累得精疲力尽。就算这样,也仍然不知道“完美无缺”究竟为何物。难怪在阅读那些有关婚姻问题的文章,或参加某些促进婚姻关系的学习班,或浏览那些以“夫唱妇随”为宗旨的婚介网站时,我们时常会满腹疑惑。它们所倡导的婚姻模式无一不是上述错误观念的残留,根本就不可能指导我们创造那种我们最为渴望的、积极的、生动的、亲密的婚姻关系。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要找出那些诱导人们追求相互包容、妥协、一致从而阻碍婚姻关系健康发展的谎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些谬论恰恰存在于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和人生箴言之中。可以想见,在运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婚姻生活的同时,你常常会感到举步维艰,但却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对上述观念发出挑战,那么毫无疑问,你一方面会觉得匪夷所思,另一方面却会如释重负。那么,你准备好接受下面这些巨大的挑战了吗?
  
  婚姻中的谎言一:必须满足彼此的需求
  
  假如说,你不想对伴侣负责,你不能让他感到幸福,那么你又怎么可能满足他的情感需求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你不仅无法满足伴侣的情感诉求,而且也不应当这样做。
  
  我知道,这种看法一定与多数广为流传的婚姻观念大相径庭,所以请你仔细听我解释。在这里,我并不是对一些人的人生观表示非议(不可否认,对于许多大名鼎鼎的婚姻关系专家来说,其整个学说都是建立在这种满足伴侣情感需求模式之上的),而只是想将我看到的真相告诉大家。这一真相就是:你和你的伴侣并不需要彼此。
  
  假如婚姻就是为了满足彼此的需求,那么我理所当然地要为妻子及其幸福着想,因此为了她的幸福,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必须了解作为妻子的珍妮最需要什么,而珍妮也必须了解作为丈夫的我最需要什么。
  
  不可否认,由于这种婚姻模式大行其道,对其详加解释的婚姻问题专家向来都不乏其人。按照这些专家的说法,既然我是一个男人,那么我最大的需求就是性。在这种婚姻模式中,性就像空气、房子和衣服一样,被人们看作是一种需求。因为事实曾经一次又一次证明,对于所有男人来说,性是一切行为最为重要的动机,我自然也不例外。在这里,性不再是人们对于建立某种亲密无间关系的欲望以及热情,而只不过是一种需求。因此,性当然也是我最大的需求。
  
  好了,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珍妮。按照上述婚姻模式,作为一个女人,她最需要的东西与我有所不同。纵观人类历史,女人都需要依赖男人并为她们提供保护,那么,对于包括珍妮在内的所有女人来说,她们最大的需求显然就是安全感。只有这样才合乎情理,不是吗?按照上面的说法,除非意识到被人保护,否则她们的人生就不能称作真正的人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这就是女人的需求。
  
  那么,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这种荒谬绝伦的模式指导自己的婚姻,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面的情况:为了维系彼此之间的融洽关系,我们不得不竭尽全力地满足伴侣这些确凿无疑的主要需求。但是,这里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男女双方中的一人必须主动出击,要么是珍妮满足我对性的需求,要么是我满足她对安全感的需求。从古至今,只有有能力保护女性,男性才能够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按照这种说法,如果我能够满足珍妮对安全感的需求,我们就能够男婚女嫁、夫唱妇随。也就是说,我必须向她证明我有能力保护她,她才有可能满足我的生理需求。然而,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却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为了让男人觉得自己坚强可靠并有能力为女人的生活提供安全感,女人往往需要稍稍示弱才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我能够满足珍妮对安全感的需求,她就能够满足我对性的需求;反之,只要她能够满足我的生理需求,我就能够为她提供安全感。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听起来怎么有些像是一种皮肉交易呢?
  
  至于女人对性的需求,当然应该不闻不问了,否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果真如此,我们就更不用谈论女人有什么欲望了。同样,对男人来说,性也不是一种欲望,而是一种需求。一种需求,大家听到了吗?只有满足了男人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才能够为女人提供作为丈夫应当提供的安全感。毫无疑问,有些部落之所以要求少女割除阴蒂(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这是人体唯一一个纯粹为了获得快感而衍生的部分),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去除这一人体的自然器官,就可以让性变得不再那么复杂。在他们看来,女人如果没有了欲望,就会免去种种不必要的纠结,从而专注于满足丈夫的需求。
  
  对于男人和女人究竟谁应该为谁提供安全感,长期以来社会已经形成了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按照这种观念,女人不仅不能够成为坚强独立的个体,而且她们还应当觉得,如果没有了男人,女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婚姻书籍宣称,作为丈夫,我最大的需求就是获得妻子的尊重。这就是说,我需要妻子对我表示尊重,否则我就不能尽到丈夫的职责;反之,如果妻子没有对我表示尊重,那么我就不可能满足她最大的需求,即关爱她。是啊,如果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可不管这种做法是不是值得妻子尊重,既然你是我的妻子,这就是你的义务!——想想看吧!
  
  现在你看明白了吗?如果男女双方的任务只是满足彼此的需求,那么他们的婚姻就会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某种等价交换的关系之上。只有双方相互配合,才能够建立亲密关系。因此,这一切并不取决于夫妻双方人格的完善程度,也不取决于个人的最高原则,而是取决于两者互惠互利的需求。这种错误的婚姻模式,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对你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你为我付出了多少。
  
  有一次,我和好友、资深作家约翰·艾伦·特纳一起出席了一次家庭关系研讨会。发言结束以后,我们又一起参加了一个讨论组,研究丈夫和妻子如何分别满足彼此对于尊重和爱的需求。约翰和我听到这个讨论组的组长告诉我们,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如果感受不到妻子的尊重,那么无论她对爱的需求有多么强烈,丈夫对妻子的爱必然会有所削减。因为没有得到妻子足够的尊重与支持,所以丈夫便以牙还牙。当然,因为没有得到丈夫足够的关爱,所以妻子对丈夫也尊重不起来。如此反复,夫妻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僵持不下的局面。按照讨论组组长的说法,跳出这个怪圈的唯一出路,就是丈夫和妻子开始满足彼此的需求。
  
  在听到他的长篇大论以后,我的朋友约翰转过头来问我:“可我是一个成年人啊,不是吗?”真是一语中的。
  
  显然,这就是这种需求模式最为糟糕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夫妻双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需求上,那么他们就成了两个互相依赖的个体,或者说一对行为幼稚的怨偶。他们总是认为,如果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对于这样一个总是在情感上依赖他人的人,你会表示尊重吗?
  
  事实上,夫妻双方不仅不能也不应当依赖彼此。作为成人,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应该也有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这并不是说成人就没有任何情感需求,当然有。对于安全、自我价值、归属感以及精神信仰,人人都会神往。我要说的是,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需求都寄托在某个人身上,尤其是不能放在一个对你抱有同样期望与要求的伴侣身上。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当为自己的感情需求负责,只有这样,夫妻双方才能够对彼此抱有希望。举个例子来说,你并不需要丈夫帮忙做家务,而是希望他主动助你一臂之力。你并不需要妻子与你做爱,而是希望她与你有着同样的想法。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和伴侣就能够信守你们曾经许下的诺言。在婚礼上,当你回答“我愿意”后,必须要有巨大的勇气与完整的人格才能兑现你的一系列承诺。“无论是顺利还是坎坷,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我愿意与你终生相爱相依、不离不弃。”在这段话里,你说的是“我愿意”,而不是“我们愿意”,也不是“只要你愿意,我也愿意。”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伴侣与你意见相左或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仍然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实际上,正是这种敢于承诺“我愿意”的精神让你成为一位称职的丈夫或妻子,让你和伴侣的距离不断拉近,而不用一直顾虑他是否会作出同样的举动。
  
  好了,现在请你深呼吸。刚刚,我们已经一起探讨了有关婚姻就是满足彼此需求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观点完全是一个弥天大谎。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个谎言的真实面目,那么下面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婚姻中的谎言二:信任和安全感无可替代
  
  伴侣之间的关系都应当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对于婚姻而言,相互信任和安全感都应当是无价之宝呀!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公共汽车司机来说,相互信任和安全感确实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他小心谨慎、安全驾驶,你才能平平安安地抵达目的地。更为关键的是,让你感兴趣的并不是这趟旅程本身,你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因此,在乘车的时候,能够未卜先知无疑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在婚姻中,相互信任和安全感固然重要,但却不能言过其实。实际上,它们的作用已被许多人过分夸大,从而让我们误入婚姻的歧途。因为婚姻与乘车有着本质的不同。婚姻其实是一次冒险之旅,你的目的并不是安然无恙地到达某个“地方”。在这一旅途中,婚姻会让你发生改变,并且日臻完美。虽然信任和安全感是好事,并对婚姻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们往往过于依赖二者。这样一来,夫妻关系就会偏离正轨,渐渐变得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和索然寡味,并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每当有些怨偶前来咨询,问我为什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我总是直言相告:“因为你们都不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听到这里,他们都感到十分诧异。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婚姻的态度极不成熟。事实上,正是这种耽于安逸的公共汽车思维方式毁掉了人们的婚姻。
  
  在《激情云雨》一书中,埃丝特·佩雷尔以睿智的笔触告诉我们,过分追求安全感会抹杀夫妻双方的激情。“在长久的婚姻关系中,较之于变幻莫测的前景,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某种可以预见的感受。然而,正是这种千变万化的感觉造就了我们的激情,而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是我们欲望的大敌……如果没有了难以预料的因素,那么我们的婚姻中就会缺少渴望、期盼和激动的颤栗。”
  
  对于这种观点,科学上有着无可辩驳的依据。在密歇根大学和石溪大学最近开展的一次调查活动中,研究人员发现,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生活与婚姻质量下降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他们据此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亲密感。当夫妻两人感到生活索然寡味或波澜不惊时,双方的亲密感就会大幅减少,从而降低婚姻质量。
  
  由此可见,要想打造天长地久、幸福美满、充满激情的婚姻,关键并不在于相互信任和安全感。那么在于什么呢?只有自尊自重,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顾虑可能遭到的拒绝,你的婚姻才会生机勃勃、渐入佳境。
  
  听到这里,一定有人会说:等一下,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不安全感才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吗?这个问题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我们都曾经听说过,相互信赖和安全感是美满姻缘的无价之宝。当我们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时,都会满怀希望:“但愿你值得我信赖。但愿你能够接受我、珍惜我。当我准备把自己的终身托付于你时,但愿你能够先做到这一点。”这种看法并非不无道理。
  
  但问题是,即使你的伴侣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谁又能保证他始终如一呢?如果他偶有疏忽,那么接下来还要经受多少次考验呢?他不可能完全对你死心塌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他多么信誓旦旦,当你决定对他毫无保留的时候,仍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因此,为了向他敞开心扉,你不得不面对安全感与信任感的缺乏。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第一次告诉伴侣“我爱你”时的感受?难道这不是一种冒险的举动吗?当然是。因为你无从事先得知他会作何反应,而这也正是爱情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无论你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多久,当你向伴侣坦承自己的看法、心情、喜好、烦恼、需求等感受时,你不得不承担一定风险。对此你无法视而不见,只能尽力拖延,或者设法逃避。然而,在你躲开这一风险的同时,增进夫妻感情的机会也会与你失之交臂。
  
  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无论你是要表达某种消极的态度(“如果你总是这样蓬头垢面,就很难对我产生吸引力”),还是要表达某种积极的情感(“你最近显得精神焕发,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只是想告诉你,我现在更爱你了”),你对伴侣的任何举动都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至于他会作何反应,你永远无从事先得知。虽然这种感觉令人心神不定,却能为我们的婚姻永远保鲜。显而易见,把所谓的“相互信任和安全感”作为至高无上的婚姻原则,是一种极不成熟的做法。因为这就等于是告诉伴侣:“在我向你彻底袒露心声之前,我必须先知道你会有什么反应。”真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伴侣会有有何举动呢?想必你一猜就中:“如果你不告诉我,那我也不告诉你!”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是多么荒诞而可笑!
  
  而且,这样一来,婚姻关系仿佛变成了一种等价交换关系。只有当你朝我接近时,我才会向你靠拢。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过。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时常与伴侣争执不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谁也不会占谁的便宜。只有向伴侣有所保留,你才能感到安全。
  
  然而对于婚姻来说,安全就意味着终结。只有敢于以身涉险,你的婚姻才会变得生机盎然。也就是说,当你不知道伴侣会作何反应时,仍然心甘情愿地表达自我,这种冒险精神正是让你们的婚姻天长地久的原因所在。
  
  婚姻中的谎言三:合二为一就意味着永不分离
  
  关于婚姻,我最喜欢引用犹太牧师埃德温·弗雷德曼的一句话:“导致大多数夫妇分离的原因正是他们互相离不开。”这句话不乏幽默,但却一语中的,并概括了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观点。在那些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夫妻两个大都是虽在一起生活却相互独立的个体。
  
  我这样说,并非有意否定“合二为一”这种婚姻模式,相反,我甚至对其颇为推崇。但是,我所说的“合二为一”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结合与绝对统一,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独立与相濡以沫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婚姻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两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之间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能够加强整体的力量,也能够让个体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条谎言是如何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人们往往认为,所谓“合二为一”,就是夫妻双方在任何问题上都要绝对统一、完全一致。比如,当我们坠入爱河之后,总会对双方的结合心向往之,对未来的生活浮想联翩。我们希望永远形影不离。我们希望与伴侣住在一起,希望与他有着共同的人生目标,甚至同样喜欢在圣诞节那天拆开各式各样的礼物。我们满怀憧憬地梦想,同时也在暗地里希望,伴侣与自己一样钟爱某种装饰风格、某种家庭气氛、某个度假地点。当然,我们甚至还希望伴侣喜欢的食物也和自己一模一样。一位已有多年婚龄的大学时代的朋友曾经告诉我:“我真的希望当自己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他也觉得饥饿难耐;当我想做爱的时候,他也觉得激情四射。”
  
  作为这一谬论的象征,许多夫妇,包括珍妮和我在内,都曾经在婚礼上履行过一个十分奇怪的仪式。虽然现在这个仪式已销声匿迹,但在过去却曾经风靡一时。它就是人们所说的“合一之烛”,其寓意在于象征着两个独立的个人结为一个崭新的整体。以下是举行这个仪式的过程:烛台上放着3支蜡烛,两支较小的在外面,一支较大的、饰有花纹的蜡烛位于正中。外面的两支蜡烛分别代表即将结为夫妇的一男一女,而中间的那支蜡烛则代表着二者的结合。在仪式开始之前,只有外面的两支蜡烛是点燃的,中间的蜡烛未点燃。当牧师宣布两人“正式结为夫妻”以后,这两人要走到烛台前站在一起,分别拿起那两支已经点燃的蜡烛,然后共同点燃中间那支崭新的“合一之烛”。
  
  事实上,对于上述仪式,我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打破了或者说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
  
  如果你头脑正常,并且对文章中所倡导的建立在相互独立与统一之间的平衡的婚姻模式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在举行过上述仪式的过程中,你们两个人很可能在共同点燃中间那支“合一之烛”以后,仍然将那两支继续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回原来的位置。实际上,这才是美好的、和谐的、长久的婚姻关系的真正象征——两个个体虽然结为一体,但是仍然相互独立,二者既不相互隶属,也不相互依靠。
  
  有人很可能认为,所谓“合二为一”就是夫妇两人绝对统一、毫无二致,并且在共同点燃中间那支美丽的“合一之烛”,让全世界都看到你们已经结为一体之后,不假思索地吹灭了手中的两支蜡烛,然后毫不怜惜地把它们丢在一旁。显然,这两支代表着相互独立的蜡烛已经死去,这也意味着个人喜好和自我发展没有了余地。——你们已经结为一体,所以必须不分彼此!然而,用不了多久,这些幻想就会在现实的婚姻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
  
  (来源:《女人这样说,男人才会听》 心理氧吧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