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 >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2-08-24 15:27 类别:恋爱心理

  
  心理导读:结婚时都不能保证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情足够天长地久,还谈什么责任可言?如果在牵手的时候都时刻给自己留退路,怎么不能够对自己选择的人宣誓真心与忠诚?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心灵花园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恋爱心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基督教的婚礼结婚誓词是这样:我愿意她(他)成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
  
  平心而论,有多少人能用一辈子时间去履行当初许下的诺言。所以现在很多人建议,把婚礼誓言换成“直到不再相爱”。也许显得人性化,因为谁都不能保证会爱一个人一辈子,即以后可以放手追逐自己所谓真正的幸福。但是这显得多么残忍,结婚时都不能保证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情足够天长地久,还谈什么责任可言?如果在牵手的时候都时刻给自己留退路,怎么不能够对自己选择的人宣誓真心与忠诚?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看着身边的另一半,扪心自问,你能确定自己无条件信任他(她),永不怀疑吗?不能。这是这个社会的痛。我们不但质疑另一半对自己是否真的付出真心,也在质疑自己。我不确定身边这个人一直是一心一意地对我,所以在他晚归不打电话回来时以为他在出轨;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她,所以我的身后永远有备胎。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无数选择和诱惑动摇了我们的心,我们怀疑爱情,怀疑伴侣,怀疑自己。这样子,真的不累吗?
  
  我们为什么会怀疑对方?
  
  当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亲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联系和归属感。它是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认知形成的一种互相熟悉和喜欢的关系。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基于性关系的,通常在身体的结合后继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坠入爱河”。人类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而当这些需要被满足时,亲密关系就形成了。
  
  亲密关系如果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需要长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各个方面的了解。亲密需要一个既可以懂得独处又可以懂得相处的能力。这叫做自主分化。以自我认识和自我分化为中心的亲密行为通常存在于家庭、朋友和恋人之间。通过透露自己的信息、坦率地与别人相处,亲密得以实现演变。如果发展亲密关系的方式不当,可能导致亲密关系过于紧密和/或过快。
  
  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我们一辈子在学习的事。当身边的一些凄惨爱情故事发生时,我们不禁错愕,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会如此下场?这不是爱不够或者爱是错误,而是我们不懂如何去爱。如果你爱一个人待着,需要自己的空间,而另一半总爱和你无时无刻地黏在一起,如果不处理好这之间的“度”,那么你会看到如此相爱的两个人都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爱与被爱,我们不仅仅是给予和接受,我们需要懂得如何给与和如何接受。
  
  循环的情感态度: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我们

  
  心理学中认为,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对方的依恋,要求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对方那里争取尽可能多的关注,要求对方与自己共情(即我不说出口,你也知道我要什么),用情感化、非理性的方式来惩罚对方(如哭闹、不理睬等)。所以,子女幼年时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在他们成年后寻找配偶时以移情的方式体现出来,而亲子关系又与夫妻关系息息相关——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互相影响。
  
  没有人不希望拥有亲密的伴侣关系。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由此在二人互动之中难免会产生复杂的情感。比如伴侣关系中的不信任,并不仅仅因为婚外情等表象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心理来源。www.tspsy.com 从客体关系上来说,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促成了人内心中和外在客体的固有的关系模式。婚姻遗传并不是起主导的作用,相反,遭受到家暴的子女,往往都具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特征,在自己的婚姻道路上,往往更加倾向承担与自责。看来找对象这事,还真不能认什么理。
  
  我们看着父母的生活,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以后,然后心里面默念,我不要以后也过这种日子,然而不经意间走上了同样的道路。父母并不是我们的人生。也许你看到了让你失望的婚姻,但是那不是你的,你要做的是相信爱情,相信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爱情,然后等待那个人牵起你的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为什么要亲密?我们天生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这一体验的最终结果是,许多的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把自己的权利和命运交给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
  
  现在有不少恐婚族。“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伴侣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来解释。所以当男友晚上手机打不通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男友有事瞒着你而不是他手机没电了,就正视下自己的内心吧。一个真要出轨的男人,是你挽留不了的,而一个好男人,却有可能被你的无端猜疑逼走。给他一点空间,让信任这个词真正成为爱情中最不可忽视。
  
  或许,正是因为现实的残酷,结婚誓词才会显得那么美好,那么感人,那么高贵神圣,那么超凡脱俗;可也正因为现实残酷,结婚誓词才会让人感到不那么安全,不那么可靠,不那么强势,多少有些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却还在互相质疑对方的感情,质疑自己,那么爱情显得多么虚情假意。相信对方,既是相信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就勇敢走下去,你相信的,就是你应得到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