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催眠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由于科学不发达,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由于催眠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催眠衍生出了很多的流派,我们主要介绍五种常见的催眠流派,以供大家学习和研讨。 ---www.tspsy.com
催眠治疗:催眠的五大流派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一、催眠派别之:独裁派
对本流派最极端的描述是: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这些暗示以“强迫”受试者做出各种行为(从学狗叫到戒烟),而这些行为都是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此派别的观点中充满了 “意识在物质之上“、 “失去控制”、 “植入暗示”和“易感性”等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也部分地被书籍、电影和民间传说所“灌输”,并通常受到外行的广泛认可,而且许多运用催眠技术的治疗师也暗中对这些概念深信不疑。
独裁派的理论格外受到舞台催眠的青睐。这些被催眠的人通常伙同一群朋友出席夜晚俱乐部的表演,他们都是自愿上台,催眠师首先发起一段简短急促(5至1 0分钟)的诱导性语言,然后发出命令性的指令使这些受试者做出不寻常的,而且往往是令人发笑的行为,比如掉了一只鞋、像动物一样的动作,或者开始脱衣舞表演。当跟随催眠师回到他们的桌子旁时,这些受试者会得到那些深深着迷的友们的一阵欢呼和奉承。在这种意义上,舞台催眠与一瓶酒精的作用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被限制的人们此时可以狂野地表演,然后将责任推给某个人(催眠师)或者某种东西(这种催眠状态),而不是他们自己。
这种直接和强硬的方法也被许多临床催眠师所运用,虽然没有如此轰动壮观。尽管临床医生是在一种不同的情景下进行操作并出于不同的目的(如帮助受试者改变),但他们经常暗中将催眠过程想象成一个他们可以向受试者实施意念控制的过程(如,施催眠术),而后命令他们改变那些不良的行为模式(如吸烟、暴食等)。
虽然独裁派的追随者们通常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但他们的做法却助长了人们对催眠的误解。例如,无意识一般被解释为非个体本身的东西,而被认为是某种“空白状态”或“肥沃的土壤”,可以将暗示“写入”或“植入”。?据说这些说法对受试者的行为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有时迫使他们做出与意志或正常的行为惯不一致的行为表现,其中最不幸的暗示即催眠师掌握着控制受试者的权力。正如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将要看到的那样,这种关于失去控制的错误信念极大地阻碍了许多人在催眠过程中的充分参与。
独裁派的概念部分地来源于催眠领域历史人物的著作,如麦斯默( Mesmer①)、伯恩汉姆( Bemheim)、夏柯(Charcot )和弗洛伊德( Freud)。尽管这些人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张(见Ellenberger,1970,做详细比较),但是他们都强调催眠发生在不对称的关系中:即催眠师(通常是一个具有领袖魅力的男性)摆布一个被动的受催眠者(通常是女性)。例如,艾伦伯格( Ellenberger,1970 )对19世纪晚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夏柯的描述:
在公众的眼里,夏柯( Charcot)已经探索到了人类心灵的深外. 因此他被称为“神经症领域的拿破仑”。他已被认为是发现歇斯底里症、催眠术、双重人格、僵直性昏厥和梦游症的人。据说有一奇怪的情况,关于他对Salpetriere医院里歇斯底里症女患者们的控制以及那里所发生的一切,据说发生了奇怪的事情。朱尔斯·克拉里蒂斯( Jules Clareties )曾提到在Salpetriere医院一个受试者的舞会上,有人不小心碰响了一个铜锣,于是许多歇斯底里症女受试者同时陷入僵直性昏厥并且保持着可塑性姿势,而当铜锣再次响起,她们又恢复了知觉(p.95)。
独裁派强调催眠师的作用,而不考虑每个受试者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特点,也不管受试者选择如何(或是否)参与催眠事件的能力。因此,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该流派在发展持续性治疗变化方面的价值是有限的。
独裁派这些局限性的观念之所以能够如此长期地流传至今,部分原因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之交完全拒绝使用催眠,多年来几乎消除了对催眠严肃的科学检弗洛伊德在验。正如奇科和菜克伦( Cheek & LeCron,1968)所评论的那样:
弗洛伊德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催眠实践,与他一起工作的普通科医生Breuer是当时最好的医学催眠师之一。弗洛伊德几乎不怎么了解催眠,是个糟糕的催眠操作者,并且还对催眠抱有错误的观念:即必须要进入深度催眠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弗洛伊德的受试者只有十分之一能进入度催眠,这令他的挫败感非常强烈。而Breuer医生的治疗效果则要好得,他们之间有过很多竞争和敌对,弗洛伊德对此不能容忍,所以他放弃了催眠,寻找其他的方法并发展出自由联想和释梦。
虽然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和心理知识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他放弃催眠件事却是有害的,因为它阻碍了催眠治疗的发展近50年。今天许多精神科生和大部分分析师都对催眠不怎么有兴趣,他们对催眠所知甚少却相信它有价值,因为弗洛伊德开始使用并且最终放弃了它。他们中的许多人笃信眠治疗仅仅通过暗示令症状解除,正如伯恩汉姆应用的那样。因此,催眠疗的效果通常被认为只是暂时的,虽然伯恩汉姆和当时其他内科医师已经明确地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所幸的是,有关“独裁”和直接暗示的催眠模型正在逐渐被丢弃。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所称做的标准派。
二、催眠派别之:标准派
此流派尤其被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它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而强调受试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标准派通常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同样,催眠师可以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受试者都可以保持不变。换言之,受试者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催眠师的行为实际上并不重要。
标准派最具影响力的拥护者是学术委员,他们为了使催眠合法化而将其置于验心理学的严格检验之下(例如,Hilgard, 1965; Hull. 1933)。的确,他们的力应该受到嘉奖,因为正是他们将催眠从“麦斯默隐喻”作用中拯救出来(如“独裁派”的观念),从而在科学领域重建起催眠令人尊敬的性质。然而,由于准派严格坚持实验心理学的默认假设—一即研究之根本对象是个体,它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关系)。由于兴趣点放在了受试者行为上,所以人们努力在实验方法上控制所有其他因素。例如,人们投放了许多精力在开发标准化诱导语上(将诱导语录制在唱片或磁带上),从而完全降低了对操作者的需求(操作者可能会使得实验测试出现偏差)。当,这在本质上不会引起争论:实际上,如果这样的程序可以使得大多数受试者体验到催眠状态,那么它就相当值得赞赏了。
然而,很快结果就明朗了——即只有一部分受试者对标准化诱导语做出了催眠性反应。具体情况是,大约15%的受试者属于高反应性,65%的受试者属于中等反应性,20%的受试者则根本不具备反应性(见Hilgard, 1965)。基于这些个体差异性,加上发现特定的受试者对标准化测试的反应性基本保持稳定(参见如,Higard,1965),许多实验者(Hilgard,1965; Shor,Orne,& O’Connell,1966)认为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有些人拥有,有些人却没有-正如西尔格德( Hilgard,1965 )曾评述道: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人的某种能力被测量,问题就会出现——如,该能力的稳定性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能力将如何发挥作用?关于智商的稳定性,据说历史上的研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今关于可催眠性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证据……表明在标准化条件下催眠感受性是一种非常可靠的特质。
在这个意义上,标准派将催眠的成功和失败都归于接受催眠的受试者身上,而催眠师并不是那么重要。标准派也存在问题。首先,它假设引导受试者放松并想象各种各样事物的标准化诱导语,是评估个体基本催眠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就好像通过测试一个人跳狐步舞的能力来评估他的舞蹈技能一样,关键是有的人能跳迪斯科却不会跳尔兹;有的人能跳方块舞却不会跳摇摆舞等等。有的受试者能够迅速令自己的经验与放松指导语契合在一起,有的受试者,尤其是那些产生大量内在对话的受试者,则只能对其他的诱导性交流产生反应。正如我们将进一步详细探讨的那样,有许多方法可以导致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治疗师的任务就是为特定来访者找到最合适的诱导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标准派根据对测验暗示的行为反应来界定催眠感受能力。这一来,那些不能将自己的手体验为非常沉重的个体很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催眠对象。虽然使用外在行为来评估内在状态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实验领域,但它盖了重点:催眠主要是一种体验,如同爱或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打人就判断他没有生气.或者因为一个人没有吻实验者就认为他没有爱。与之相似,有些可催眠的受试者不愿意或不能够顺从实验测试种种要求;有些受试者为了走出催眠状态而走出了催眠状态(见Erickson, 1967)。所以,根据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这些人不具备体验催眠状态能力的结论有待商榷。
第三个问题是,虽然人们发现催眠感受性分数可以显著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替代性诱导策略(Kubie & Margolin,1944)、药物( Sjoberg & Hollister,1965) .态度 ( Kroger, 1963 ) .预期 ( Barber, 1969, 1972; Wolberg, 1948 ) .环境( Kramer,1969; Tart,1964)、特别训练( Blum,1961; Sachs,1971)和模仿( Zimbardo,Rapaport,& Baron,1969 ),但是标准派却不能准确地解释这一结果。那些坚信易被催眠的能力是一个稳定特质的理论家们,他们把这些重复出现的不断增强的催眠反应性(见Diamond,1 974,综合分析回顾)解释为受试者态度改善的结果( Hilgard,1965 );换句话说,受试者愿意参与催眠治疗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在这些证据面前,理论家们非但没有抛弃他们的理论,却提出诸如催眠易感性高原的观点( Shor,Orne,& O’Connell,1966)。该观点假设每个人的被催眠能力都有一个上限,位于这个上限之下人们可以被催眠(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头几次治疗中),但是不能超过这个上限。
在标准派内部,这些约束妨碍了催眠师灵活采取适合受试者特卣的治疗方法( cf. Dorcas,1963)。他们还让一些人相信他们将永远不可能体验催眠状态。例如,在与朋友和来访者讨论催眠的时候,我已经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失望地承认自己不是“好的”催眠对象。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都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即当实验者或者临床医生告知他们没有能力跟随标准诱导语进入催眠状时,这就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体验催眠了。然而,我个人,以及我的同事们的经验也强有力说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阻抗者”或“不易感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后都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可以被催眠的程度都是同等的。面对直接的催眠暗示,一些受试者能够迅速地产生深度反应,而其他的人则可能永远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反应。在这一点上,临床经验几乎不存在分歧。争论的关键是,对标准催眠诱导语不产生反应的人是否能够对那些在人际气氛浓厚情境下灵活的催眠技术有所反应(如治疗)。关于这个问题,标准派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当今的观点则断言每个人都有能力进入并沉浸在催眠关系中。人们在许多参数上都有很大差异,比如进入催眠状态的时间、在催眠状态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在催眠状态中的人际需要等等。因此,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并创造出最适合催眠进展的杀件。简言之,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结束对标准派的讨论前,我们应公正地看到它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可取的。标准指导程序在实验条件下往往是必需的,因为实验要严格控制变量。另外,标准化测验可以识别出那些没有什么麻烦就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的受试者(如测验中的高分受试者)。它们还可以指出受试者将会很容易地形成哪一种催眠现象(如催眠的梦、年龄退行)。这对催眠研究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这可以允许他们选择适合其研究目的的受试者。标准化测验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试者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注意;另外,它还可以提出适合某个特别来访者的催眠治疗策略(如梦型易催眠者)(参见如,Spiegel & Speigel,1978 )。还应该指出的是,标准化测验也能够提供关于一个人可以轻松做什么的洞察力,但是它不能够显示某个个体本质上不能做什么。换言之,易感件测验的高分通常说明这俯任何催眠指导语产生反应;低分则表明需要催眠师对这个受试者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要进行更多的训练。
三、催眠派别之:合作派
许多现代催眠治疗师都认为,催眠反应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部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师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以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程度。
作派的主要创始人是医学博士米尔顿·艾瑞克森( Milton U.Erickson),他倾注了将近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创新性和治疗性应用。艾瑞克森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这种理论属于首创的合作理论之一。
催眠应该首先是情境的结果,即情境中人际和内心关系建设性地发展,它既服务于催眠师,也服务于受试者。 这一点既不能通过严格的程序和固定的方法来实现,也不能通过努力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来实现。人类行为是复杂的,动机也是隐蔽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参与联合活动的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境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952; in Rossi,1980a,pp. 166-167 ).
因此,合作派强调贯穿催眠内部变化过程的三个单元。如图1.1所示,催眠师、受试者,以及催眠师一受试者之间的关系,此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一个自主系统,它们又在一个“共同体”内相互协作。合作派强调催眠状态总是发生在关系的背景中,其中催眠师和受试者都不能被看做是彼此独立的。
在合作背景下,催眠师和受试者有着以下不同的假定角色:
无论催眠师起着什么作用,受试者的作用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功能。这些功能来自能力、学习和整个人格的体验史。催眠师仅仅引导、指向、监控,并向受试者提供创造性工作的机会。为了实现以上作用,催眠师必须理解情境及其需要,充分保护受试者,还要能够识别已经完成的工作。催眠师必须接受和利用所形成的行为,并能够创造有利于受试者充分发挥功能的机会和情境 ( Erickson, 1952; in Rossi, 1980a,p.167) 。
因此,艾瑞克森派别的催眠师遵循利用的原则进行合作,其中来访者的自我表达模式被视为构建治疗性催眠状态的基础。这需要适应性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指导,即催眠师先是跟随,然后再对受试者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所以说,进入催眠状态的途径总是独特的,是以催眠师和来访者双方独特的表达为基础的。换言之,催眠状态是催眠师与来访者联盟中经验和人际作用的呈现,因此使得双方会越来越接纳对方。完成这个过程的方法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进一步详述。目前的要点为:艾瑞克森催眠理论的基础是合作、利用和灵活性。
四、催眠流派之:气合催眠
催眠有各种不同的流派,而每个催眠流派都有其可取之处,接下来会依次介绍各催眠流派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催眠,学习催眠。
气合催眠法,是一种极有效的催眠方法,用此法治病矫癖,效果更佳。同时,能否娴熟自如地使用这种方法,也反映出催眠师的功底,大凡造诣颇深的催眠大师,都能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气合催眠的经典代表是台湾的徐鼎铭大师、大陆的马维祥教授也是气合催眠的主要推广者。
所谓气合催眠法,即指用气合的喝声,而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的一种方法。实施过程如下:
催眠师站在离受术者两米远的地方。要求受术者集中注意力,并深呼吸。此时告诉受术者:“只要我大喝一声,你将立刻闭上眼睛,迅速进入催眠状态,肯定是这样,不会有错的。”然后催眠师面对受术者直立而不动。集中注意力于受术者,并精心观察。当发现受术者已经进入精神沉寂,高度专注的状态时,从腹部丹田用力,大吼一声“呔”。受术者将由此而进入至少中度催眠状态。然后再施予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暗示诱导,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然实施这种气合催眠法是有条件的,对催眠师有比较高的基础技术和灵性要求。催眠师在实施这种方法以前,要进行多次的练习。如果喝声无力或催眠师自身缺乏自信,犹豫恍惚,则很难成功。
以上是气合催眠的一种通用介绍,现在详细介绍一下徐鼎铭大师的气合催眠。徐氏催眠对灵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学习催眠初期,要进行反训练。
首先进行的训练有,“精神专注训练”、“充实丹田”、“目力集中”、“心手微颤”、“发声催眠”、“避实就虚”。六种基本功的练习。徐鼎铭认为学习催眠术不遵守次序是无法成功的。要按照上面的这个次序进行练习,循序渐进。且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每项都要持续练习训练30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进行的是催眠手决的训练,催眠手也就是民间的“结印术”。类似于中国武术一的手决。他认为催眠手决就是将催眠师自己的精神能量向外发射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在于:一,可以使自己精神集中。二可以促进受术者的预期作用。
手决有“暗示感应手决”、“促进催眠手决”、“心力感通手决”、“精神注射手决”、“矫癖治病手决”。
徐氏催眠治疗也有其特色:
例如在治疗肿瘤时,在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我为你进行催眠治疗,我会大喝一声,当你听到我的喝声,你的肿瘤就消失了,也不痛了。一定这样,不会有错的。“其后在深度催眠中,催眠师与患者相对而立,精神集中,充实丹田。大喝一声:“呔”,此后催眠师集注心力于患者的肿瘤部位,运用极浑厚的声音喝道:“听见我的声音你的病就好了,你的肿瘤渐渐消失了,消失了”。
实术过程中,再加入催眠手决,以及手指颤动等技术可使效果更好。在我的实践学习中,也确实体验到了气合催眠的优点。
首先,气合催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催眠,而不需要冗长的指导语、导入、导出程序,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催眠诱导时间。我在使用气合催眠最快的一次催眠诱导,前后用了五分钟。来访者已经进入了中度催眠状态。说得话加起来,超不过十句。如果将气合催眠和快速催眠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那将来访者导入深度催眠状态就不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神、耗唾液的高难度事情了。
其次,气合催眠对于那些感受性比较低,对催眠不配合的来访者,效果更好。这种类似潜意识共振的形式,对于快速控制来访者是非常有效的。
再次,气合催眠在发声时,受术者潜意识内会产生一种共鸣。再加上催眠手决的使用,催眠治疗暗示显效的概率比普通催眠要高许多。我个人的理解是气合催眠可以给受术者的潜意识提供一种驱动力。
最后,我认为气合催眠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对潜意识的交流,催眠师的意念通过一个字,一个发音,注射到来访者潜意识内,中间不需要再进行分析,解释。他的潜意识在接受命令过程当中,没有意识的阻碍和抗拒。效果甚佳。
例如在实际进行催眠诱导时,在受术者安静下来后,我在心内凝聚一种意念“你将会被我导入深度催眠状态”,当然自己必须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在感觉这种意念已经凝聚成熟时,形成催眠手决,对向受术者,并利用腹部丹田之力,大喝一声:“呔”,将意念注入受术者的身体。此时观察受术者,如果身体有明显振动了,则说明催眠成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加深催眠诱导了。
当然气合催眠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气合催眠对催眠师的要求比较高,催眠师除具体最基本的催眠知识和催眠诱导经验外,还要对自己的意志力、精神力、外气修练有高强度的训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练习过程。
其次,初学者并不适合练习气合催眠。催眠基本功是气合催眠的基础。初学者在没有熟练掌握普通催眠术的情况下,使用气合催眠成功的概率不高。而且也耽误了催眠基本功的练习。得不偿失。
熟能生巧是使用气合催眠的前提,以前贴子里我提到过,在学催眠初期,你要记住许多东西。但在催眠治疗后期,你就必须忘记许多东西。
就像苏东坡说的:“文无定法,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化繁为简,顺乎天然才是使用催眠术的最高境界。
五、催眠流派之:经络催眠
在成熟的催眠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的中医理念,确实是一种东方催眠特色。在催眠状态当中,加以点穴,按摩,确实会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原因容我一一道来:
A: 在深度催眠状态当中,个案呈现的是一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生理戒备的放松,意识层的防御减到最低。在这种状态当中,进行点穴,身体按摩,效果会比清醒状态要好许多。另外这时候如果你还会些针炙,那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B 在深度催眠状态当中,进行身体的触碰,加以语言暗示,往往会使每一次的身体按压不仅产生生理治疗作用,更会使潜意识接受治疗暗示,而产生连锁心理作用。
C 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也更适合中国人的特点,而中国的传统中医,甚至包括气功,太极等等更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中国大陆,催眠术与东方特色的结合将会是一个趋势。而且有这么多宝贵资源,不去融合借签太可惜了
经络催眠除了具备一般催眠心理治疗的作用外,最主要的优势则是可以针对生理问题进行治疗,所以马老的许多徒弟更多的是用催眠术来治疗生理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那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对于伴有躯体症状的神经质,如抑郁症,焦虑症,或是神经衰弱和失眠的个案,经络催眠可以高效率的治疗这些本来需要药物来解决的躯体症状。甚至某些精神病的疾病,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要产生经络催眠这么好的治疗效果,也同样需要催眠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A 催眠的基本功要扎实,至少最基本的催眠操作要熟练,
B 催眠各流派的理论和实用技巧要了解和掌握,
C 对于中国传统中医,经络,穴位要熟悉和了解。
D 对于灵修的要求比较高,这个比较抽像,举个例子
比如在点穴时的《手指微颤》,了解针炙,按摩的同志会比较熟悉。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同志们都有这个基础
总之,经络催眠可以说是成熟催眠术与经络穴位的结合,任何一类的欠缺都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但一旦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那在实际心理治疗当中,对于来访者则是一个福音了。
(文/催眠师心翔 心理氧吧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