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发布时间:2015-07-18 14:34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对于心理咨询,我们有着太多的误会,以至于很多人听到这四个字,首先要做的是放大自己的好奇心,什么人什么时候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往往会成为很多人的谈资。而更有甚者,如果有人曾接受过咨询,就会被盖上“不正常”的帽子,进而被远离或抛弃。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心理学堂: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今日与学生结束心理辅导时,她懦懦的征询:“老师,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老师,有时候同学们会议论我。关于我的困难,能不能只告诉一些需要的老师!”
 
  我觉察到了她的担心,并再次向她重申:“尽管我是你的老师,但每一次我们的交谈都需要做到保密,除非一些特殊的情况,你需要其他的人帮助!相信我!”
 
  “老师,他们有时候会在一边偷偷地议论我……”她一边说一边紧紧盯着我。
 
  “你是说:他们看到你和我在一起,会评论你有问题,是吗?”我试探性地问。
 
  她努力地点头。所以,今天我们的辅导内容是围绕如何看待咨询开始并结束的。然而,对于心理咨询,我们有着太多的误会,以至于很多人听到这四个字,首先要做的是放大自己的好奇心,什么人什么时候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往往会成为很多人的谈资。而更有甚者,如果有人曾接受过咨询,就会被盖上“不正常”的帽子,进而被远离或抛弃。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很多人的疗愈不是在心理咨询室完成,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陪伴、接纳、理解等情感联结上竣工。突然想起自己就读研究生时,在某劳教所做义务工作者的情形,那些因吸毒被劳教的人员,或瘦骨嶙峋或面露腐朽的牙齿……无论他们以前有多么光鲜,无论他们现在外表看上去有多么地不堪,在进行个案辅导或团体辅导的时候,当得到关注时,他们依然像正常人一样泪光闪闪……有时想,也许这个世界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团光,都拥有正能量,至少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恐怕就要被社会淘汰了吧?今天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对心理咨询这四个字的理解和认识,仅代表个人看法,不免会有偏见。
 
  1.接受心理咨询意味着有心理疾病
 
  今天我辅导的学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他们都议论我,说我有病。”是不是接受心理咨询就是有病呢?在对心理问题做出诊断的时候 ,我们有一个很成熟的诊断坐标。首先我们会人分成正常的和异常的,而在正常的人群中包含着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性神经症。这些人群一般而言正是我们心理咨询的对象。有些人会有疑问,健康人群也是吗?是的,健康人群也是心理咨询的对象。但事实上,这个世界真正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大部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许你曾看到过很多老好人,但事实上老好人并非一定心理健康。老好人是“超我”过度预支的表现,时间久了,过于压抑的本我就会爆发。即便是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也会定期接受督导,督导的一部分便是被咨询,被治疗。如果我们能把咨询看成是成长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无形中构建出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孩子们会在观察大人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向往,何苦用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
 
  2. 心理咨询必须在咨询室完成吗?
 
  咨询室是接受咨询的重要场所,咨询室的布置是严格按照感知觉对情绪和状态的影响设置,进入咨询室,个案就会有在家的感觉,安全而放松。很多时候,无论是咨询室还是来访者,我们都愿意呆在这样的安全港湾里。如果有条件,尤其是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场所非常重要,在封闭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才能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但往往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容易走向误区。对于一些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如果他们不知道咨询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个人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存在专业、职业等各方面的限制;但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如果把心理咨询的空间设置解读成“必须要在固定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人觉得这是我们业界的悲哀。有时候,有些来访者需要被我们带出咨询室,比如对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也许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商场、去人多的地方;对一些压抑机制的来访者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健身的地方,把身体内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以获得心理平衡;对于一些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人,我们可以通过野营、拉链的方式(这个在日本一部《心理医生》的电视剧中,心理医生楷曾经用过)让他们直面生命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等等。所以,一切都没有必须要怎么样,而是需要怎么样?
 
  3.心理咨询要用多长时间?
 
  关于心理咨询的时间,在市场经济的中国,很多人认为越快越好,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走进人灵魂深处的职业,要想走进人灵魂深处,就必须花一些时间建立咨询关系。所以,个人特别唾弃有些人接受过两次咨询后,随意评判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在国外,心理咨询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也许持续两三年,也许持续十几年,甚至更长,但一定不是一两个月,更别是一两次。一两次的咨询,能做什么呢?来访者一直在用各种手段考查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他们并不能更深层次的暴露很多。所以,在疗程上我们对心理咨询的预期太短,往往会消磨掉很多耐心,而这些耐心的丧失又会给当事者很大的压力,最终导致心理咨询抛锚。另外,每一次咨询的时间设置也需要谈一谈。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严格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在自己预设的50分钟或60分钟戛然而止。曾经特别佩服一个团体培训师,正当所有的团体治疗者谈论很high的时候,她决然退出,并用自己的离开暗示大家“时间到”。看到那一幕,觉得真的好酷。也想做她那么有名的团体治疗师,所以不免会东施效颦,可那不符合我自己的状态。有一次,我带领的一个团体(15-17岁的青少年团体)他们一开始言辞激烈地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悲伤,后来探讨到对生命的质疑,这么深刻的话题,自我开始带团体到现在,那是唯一一次,可正当大家谈得非常起劲儿时,时间到了。团体气氛告诉我,不能停下来,我们要继续,结果我们引出了更深刻的话题。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总结的经验是经验,经验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但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个咨询师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方式,那才是最好的。
 
  4.关于咨询关系
 
  茫茫人海中,我们在咨询室这种特殊的地方认识了,很多来访者或他们的家属会把你当成生命中的再生父母,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医院看身体疾病时一样。你一点一点地构建着他们对你的信任,你们一步步靠近,靠近是一件好事,但不知不觉也有很危险的事情发生。有的来访者移情了,不管是正移情还是负移情,他们把你当成生活中的另外一个人物,你们的关系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很多咨询师意识到这种变化,却不愿或不敢触及这样的话题。其实和来访者谈论这些并不难,我们的目的不就是想让他成为一个会表达自己的人吗?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像老师或父母一样,要手把手地教,所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要向来访者表达。人与人之间是何等的敏感,而人的心理变化又是何等微妙,你感觉到了,他也能感觉到,可是你们都选择不说,又何等地别扭?咨询关系结束之时,为了表达感谢,你的来访者想和你成为朋友,如果成为了朋友,意味着你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许我可以说“你再也不能做他的咨询师”。因为他对朋友和咨询师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而你对来访者和朋友的期待也不一样。
 
  5.关于咨询方法
 
  一直以来,会被人问到:“你擅长什么疗法?喜欢哪个疗派?”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擅长什么疗法?在咨询或治疗中,催眠、绘画、意象对话、沙盘、阳性强化、运动等等各种方法都曾使用,要问我喜欢的流派,其实我更喜欢存在人本主义,我同意,人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存在给我们带来的焦虑,带来的选择冲突。如果说什么方法最好,我觉得要看来访者和咨询师。我一直认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一本书,至于这本书有多么精彩,需要翻书人——心理咨询师认真的阅读并解读。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文/HLC心灵家园 | 来源/心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