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正确不代表幸福
发布时间:2014-07-31 10:26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摧毁,被破坏的体验:“我不够好”,或是简单的“不够”;这种时常浮现出来的想法,根源在于早期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现在的反应,与儿时经历和内心信念关系密切。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正确不代表幸福
这些信念和所导致的情绪给了我们压力,出于自我保护,我们会置之不理。有时候,我们会隐约察觉其存在,但由于所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它们趋向于躲藏起来,躲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们影响(或传染)我们很多的人际关系。
对于这种自卑的感觉和想法,我们通过“反应形成”的防御机制加以伪装,并与之保持距离;这种机制将痛苦的想法转变成他们的反面,以此来保护我们——例如用傲慢来掩饰自卑——我并非低人一等,而是更胜一筹!当我们用否定的态度去评价他人时,“反应形成”便发挥作用:下意识地去贬低他人,相比之下,我们会感觉高人一等——特定情况下,这通常与一种品质相关。
优越的感觉,经常表现为一种掌控别人,操纵周围环境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对失控感觉的无意识补偿。控制性尝试包括很多:从蓄意攻击型(威胁、恐吓、争辩、命令、断言)到间接型(操纵、控制、建议、哄骗)等。控制的需求通常表现为“需要正确”;对有些人(我们知道绝对不止一个)来说,这是一种通过“需要正确”来加以控制的标准程序;他们相信并表现出不顾实际的自以为是。
对于一些感情上“需要正确”的人,所有不同的观点、主意、建议、行动都是错误的;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与之相关的一切都证明这点;这种情绪表现出来的早期时候,就让陷于其中的人感觉到痛苦——通常是伙伴、家人(包括孩子)。
很明显,言语会伤人;但有些非言语,却清楚地指出别人错误的方式(也会伤人)。拒绝的眼神、提高的音调,都可以表达出反对,这种反对可能会伤害别人,而且持续很长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会损伤自我成长的感觉:他们就像破碎的玻璃,失去了自我价值。伤人的眼神和话语,都是一种细微(有时并不那么细微)的情绪上的拒绝和抛弃,一种心理上的父母对孩子的背叛——它对亲近的伙伴和其他人带来伤害。自以为是,有可能会错的离谱。
然而,这种行为也会伤害到始作俑者。持续表现出自以为是,需要强大的能量,这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对自以为是的依恋,更是一种精神和情绪的囚笼;自以为是的人,心里一直会有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们心里知道这并不健康,甚至感觉内疚和羞耻,却依旧这样下去。
因为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潜意识的行动,改变的关键是要意识到“需要正确”和自己对这种情绪的依恋;通过正念,这种痛苦可以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深陷其中;放弃这种依恋,我们就能从中脱身。
一个丈夫和妻子争吵,争论的主题并没有过程重要。这很常见,丈夫确信自己正确,但并不能获得妻子的赞同;最后,他们决定听取下牧师的忠告。
丈夫认为牧师会站在自己这边,判定自己是正确的;在两人向牧师陈述不同的观点时,丈夫已经准备好宣布胜利了;但让他惊讶的是,牧师并未说两人谁对谁错;相反,他平静地问道“你想做正确的人,还是幸福的人?”
问题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说明,这是可以选择的;做正确的人,有时会伴随幸福,但很多情况下,二者是相悖的;正确,就意味着控制别人,掌控环境,操纵结果,这通常不能带来幸福——因为幸福是心满意足,是心平气和,是平静安然。
你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幸福?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健康?哪一个让你趋所爱?哪一个带你近真我?三思而行,你会更容易做出决定。
(译/龙阳 来源:心灵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