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箱庭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但这仅是就箱庭疗法的规范及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技法而言。如果考察箱庭疗法的原型,即来访者的一种创造性的心象表现形式,则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就已经萌芽。从非洲撒哈拉的岩画到散落在半坡遗址的器皿与骨刻,从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上天盗火造福人类到中国伏羲等的太极阴阳八卦的宇宙模式以及老子的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道家学说,从中国的盘古开辟天地、女娲的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到人类登上月球并展示地球人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意愿和梦想,无不是人类祖先“神话智慧”与“科学智慧”的整合与创造,它们共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发展历程。 ---www.tspsy.com
心理百科:中国文化与箱庭疗法
当西方许多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审视20世纪,并感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丰裕,也带来了精神贫乏的负面影响时,他们开始在东方思想中寻求拯救人类的力量,他们对东方思想的仰慕与虔诚,是我们东方人都深感自愧不如的。当笔者第一次接触荣格分析心理学时,就曾深深地为一个西方人那么痴迷于东方而震撼,当看到融合东西方思想的箱庭疗法如何给陷入心理危机的人带来生机时,作为东方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了无限的自豪,当然也感到了责任。而当自己真正去整理东方思想与箱庭疗法的渊源时,又深深为自己对东方思想的无知和浅学而惭愧。尽管如此,允笔者参考诸家学说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将东方思想与箱庭疗法之间的关系概述如下。
(一)禅与箱庭中的自性实现
禅宗又称中国佛学,是印度的达摩祖师东渡来华,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柏林禅寺明海大和尚(2005)认为,心理咨询师和僧人一样,是救度世人心灵的。而禅很重视所谓自性自度,本来无问题,老师只是解粘去缚。而佛法中的自性,“表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质、生活或生命的心理意义和内涵”申荷永:《分析心理学会访》,载《分析心理学通讯》1995年第15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箱庭疗法所要达到的自性的治愈目标是一致的。
达摩曾于少林寺面壁九年,传心法给慧可,世称安心禅法。在禅中,没有道义和信仰的体系,禅是生命的自发性,是意识的转换,转换人体验的方式。有人对其作了如下的界定:禅是目前状态的一种唤醒。禅强调直接体验,反对抽象。综观种种定义,总结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禅是脱离传统存在于经文之外的“直接传递”;二是“不立文字”;三是“直指人心”;四是探求人自身的本质,并有所悟。《达摩大师血脉论》中有门人问:“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达摩回答说:“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行。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磐,无有是处。”而这种“心是佛”,即是对“自性实现”状态的体现。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 (638—713)曾问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回答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这里,本心也就是自性。慧能在其“心性论”中也提到,佛心不二,自性即佛;佛性也就成为人心中的一种本性,人心即佛心,心性相同。河合隼雄著有《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以禅宗“十牛图”和荣格的玫瑰园图作比较,探讨东方的自性成长历程和西方的心灵炼金术,两者间的相似与共鸣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哲学深度。
箱庭疗法关注的是来访者如何通过“心”的作用选择、组合、构造象征性心象,创造人的内心世界(内界)的真实图景。箱庭创作的过程就是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交流的过程,就是人回归本心、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箱庭体验过程来看,西方有学者用“心灵的默默耕耘”来描述,这恰恰符合禅宗中所推崇的“静坐冥想”的体验。
禅中的自性与箱庭疗法所要达到的治愈目标是一致的。经过多年心理咨询和箱庭疗法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越发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的人性观、世界观是否自在要胜过其技术的娴熟,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由内而外所具的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世事洞明的人生境界才是治疗者最大的治愈资源。因此,无论是学生们心理咨询的专业素养训练还是个人成长空间的提升,都让笔者觉得有必要带大家体验一下坐禅,这样就萌发了带学生们去体验和接近禅的自在境界的念头,也借此内省自身,感悟人生,与自己的心灵作一次亲密的接触与深入的沟通。
2005年11月1日至3日,笔者带领所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的37名研究生怀着感恩、分享、结缘的心,前往位于石家庄赵县的柏林禅寺。
柏林禅寺作为禅宗的名刹,建于汉献帝年间,原为观音院,是中国北方历史最悠久的观音菩萨道场。柏林禅寺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活禅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在柏林寺的三天时间,笔者及学生们在方丈明海大和尚的关照下、明一法师的指导下体验了真实的生活禅,晨钟暮鼓、斋饭、早晚课、打坐,各种清规戒律无不让我们这些凡人浮躁的心受到震撼和洗涤,使笔者和学生们与柏林禅寺结缘。笔者也有幸应邀给柏林禅寺僧俗大众作了“心、无意识与箱庭疗法”的讲座。佛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禅的“观世音与观自在”精神与箱庭疗法治愈目标的如出一辙、佛家的修行及清规戒律与心理咨询“一只脚站在岸上,一只脚站在水里”以及心理咨询严格的规范和场面设定的相和、度化众生,让当事人有所觉悟,靠自己的修行和智慧来离苦得乐,而不是依赖于佛、依赖于菩萨的法理与箱庭疗法中强调来访者具有“自我治愈力”,咨询和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回自我治愈、自我成长的力量也是相融相通的。笔者有幸将箱庭疗法介绍给柏林禅寺,在僧俗大众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感,笔者也借由一颗感恩之心为柏林禅寺创建箱庭治疗室,赠送玩具,并愿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心理支持,将其用于柏林禅寺法师的修行、佛学院的教学、学员咨询的辅助手段以及众多来到寺院寻求帮助者的心灵治愈。
柏林禅寺的参学禅修,使笔者及学生们深感禅学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向导、自性实现的道场,现已将其纳入咨询心理学课程个人成长的见习计划。也祈愿我们的小小沙箱能海纳佛之心性,因为这一粒沙一世界而结下无止尽的缘分,犹如佛法普度众生的愿景。
(二)道家思想与箱庭中的回归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认为其与箱庭疗法的联系主要有两点:“无为”思想、“水哲学”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道法自然”是“无为”的基础。老子曾借用“车轮”“陶器”“门窗”三个比喻,表达“有” 和“无”的关系,深入地阐述“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大意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其作用。其主要是说“无”的重要性。这也正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老子还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也就是说,自然为道,道亦自然。唯有心的贯通,始能体悟道的存在。当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而行事。
《庄子·外物》中庄子和惠子有一则精妙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大意为,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话无用。”庄子说:“只有知道无用,才可以说有用啊。就如同大地并不是不广大,而对每个人有用的地方只要能立足就够了,但如果把脚边的土都挖掉直到黄泉,这块有用的土地还有用吗?”惠子说:“无用。”庄子说:“那你就明白无用之用的道理了吧。”
记得笔者在作箱庭疗法个案报告的时候,有人不解地问:“你这不是什么也没做,什么都没说吗?”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是什么也没做,但不意味着没做什么,我是什么都没说,但不意味着没说什么。”看似在狡辩,其实,做与不做,说与不说,难道不是相对的吗?
这让笔者想起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许多人总是希望咨询者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本质,能说点什么“有用”的东西,使来访者的问题能马上解决。但咨询者面对的也是千奇百怪的困难和问题,也确实难以提供给来访者什么“有用”的东西。但是,咨询者如果能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接纳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以共感理解的态度耐心地倾听来访者的谈话,不给压力,不提要求,看似“什么也没做,什么都没说”的“无用”的心理咨询或箱庭疗法,就可能使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恢复既已失去的自信心,重新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
如同仅仅“听”来访者的谈话不能起到咨询效果一样,仅仅“看”来访者的箱庭也不能起到治疗效果。这里强调的是能“听”明白来访者的谈话,能“看”明白来访者的箱庭至关重要。而要“听” 明白、“看”明白,则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去经历,不断去积累,只有那样才能达到 “无为而有为”的境界。老子和庄子的“无用之用”“无为而有为”的真谛,不仅使我们在箱庭疗法或心理咨询中,更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也深得其惠。
箱庭疗法中提倡“静默的见证者”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治疗者尊重来访者的自然发展规律,相信每一位来访者都有着巨大的自我治愈力。因此,在箱庭制作过程中,治疗者只是“静默的见证者”,不判断,不解释,以一种“无为”的、“欣赏”的姿态,静静地通过“看” 明白来访者的箱庭,聆听来访者的心声,使来访者踏上回归的旅程。回归就是使来访者回到早期的童年经历,特别是母子一体性的关系中,通过重建既已受损的母子一体性,从而修复原型母亲心象的损害和创伤经历,达到治疗的目的。
箱庭治疗家们(Weinrib,1983;Ammann,1991;Ryce-Menuhin,1992)认为, 箱庭疗法所引发的回归(regression)是治愈过程的关键。由于延迟解释和非指导性,箱庭促使了创造性回归的发生。只有治疗者完全地接纳、保护和尊重来访者,在整个重建的过程中陪伴着他,回归才能够成功,最终达到治愈。
老子的“水哲学”思想更能体现这一点。老子喜爱水、空、虚、朴等形象,突出体现在《老子》八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对箱庭治疗者开展治疗有着有益的启示,箱庭疗法中的治疗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像“水”,包容一切,“润物细无声”般地滋养来访者的心灵,这样的态度为来访者“回归”到婴儿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老子》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在老子看来,婴儿的特点就是能够结聚精气,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
箱庭疗法中治疗者让来访者回归到整合状态,并努力保持它。至于那些破坏的、干扰性的力量,则被此时此地的治疗关系所产生的力量所减弱、消除或者替代。整合就这样被维持下来了,治疗也就产生了效果。
儒家与道家虽然对应,但相互师承。孔子所讲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阐述了水是动的、不断变化的道理,其理念也正是以水之流动、引导人的行为为原型。“乐山”“乐水”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化,倡导人回归自然,恢复被扭曲、被损伤的人所本具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 “天地万物皆能各行其道,顺其自然”“天(大自然)人合一”的境界。这和箱庭疗法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三)炼金术与箱庭中的转化
中国古代的炼金术是将普通金属转变为金等贵重金属,发现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的药。“内丹转化”是对其核心思想的经典概括。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金属,是一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炼金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们炼出的“金丹”能延年益寿,提神强精,并能使他们获得幸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心理学家进一步将这一炼丹的过程看做人的心理“转化—超越—自性实现”的过程。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序》中记载有:“《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公因取象焉。非天下之至通,其执能与于此哉?乃见凿开混沌,擘裂鸿蒙。径指天地之灵根将为药祖。明视阴阳之圣母用作丹基,泄一气变化之无,漏大冶生成之本。非天下之至达,其孰能与于此哉?”反映了炼丹的过程。魏晋时的《黄庭经》将内丹称做“子丹”“玄丹”,详细记述了存神、意守丹田、凡视调息等功法。而《道枢·众妙术》中李傅答宋徽宗问内丹炼法时,才真正道出了“内丹之要”。“内丹之要,在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闲邪所以存其心也,内观所以养其气也。存其心,养其气,则真火日炎矣,神水华池日盛矣,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焉。”由此可以看出,“心”乃是炼丹修炼的根本所在。通过整合各心理要素,协调其间关系,达到心的澄澈与完善是“内丹转化”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调节、整合,包含着超越自我的境界。
箱庭体验过程是自性化的过程,也是转化(transformation)的过程。处于箱庭体验中的个体在使其无意识原型意识化时,必然要对深层无意识结构进行积极调整,转化那些不恰当的心理投射,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心理的和谐。虽然箱庭治疗过程中没有多少“解释”与“辅导”,却是体验主体的自我心理分析,也正是来访者自我的转化。治疗者所提供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则为来访者的转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申荷永也指出:“‘转化’所涉及的是一种深层潜意识结构的积极调整,一种深层人格的升华,一种自性的自然出现与发展。这种潜意识结构的调整将会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的交流,贯通原型、象征、想象与投射的心理机制;作为人格的升华将会感受到现在、过去与未来的结合,一种无限地扩展但又包含着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作为自性化的出现也是意识自我(ego)能够觉察自身的本性,能够体验到自性(self)的存在。严格地说,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获得关于自性的知识,而是拥有对自性的真切感受,而‘产生心理分析治疗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正是一个人对其自性体验的加深与扩展’。”申荷永著:《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内丹转化”思想与箱庭疗法中的转化思想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探索东方思想的精髓,用东方人的智慧来思考箱庭疗法,使人们对于箱庭疗法的分析心理学特性及其治疗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将箱庭看做一个世界的话,那么东方智慧无疑是造就这一世界的丰厚土壤,也是开启箱庭世界之门的一把钥匙,时时启示着人们回归本心,探求人心灵的奥秘与生命的意义。
(文/张日昇 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