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研究:植物是否也有情绪?

发布时间:2013-08-01 09:22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不同的人吃桔子,有些人觉得酸,有些人觉得甜,难道不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在味觉上的差异吗?不是呢!正如人类喜欢不同的果实,其实被吃的水果也十分明白,他们该喜欢谁不该喜欢谁。    ——www.tspsy.com
  
心理研究:植物是否也有情绪?

心理研究:植物是否也有情绪?

  作为少数碰巧知道真相的围观群众,我觉得我有义务来严肃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
  
  植物有情绪的提法最初来源于达尔文1870年发表的论文《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情感表达》, 在该文的讨论部分,他写道:“作为拥有远比人类和动物更长生命历史的生物,很难想象植物不会发展出进化的最高形式:情绪。”
  
  该观点发表后引起巨大争议,当时的素食主义者联合到达尔文家周围散步抗议,认为达尔文剥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因为如果他们坚持“吃没有情绪的生物”的信条,而植物有情绪的话,他们将吃无可吃。一些激进的素食主义者甚至用弹弓打了达尔文家的玻璃。迫于压力,在1872年再版的论文中,达尔文把书名改成了《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并删除了植物情绪部分的描述。
  
  直到1987年,植物有情绪的说法被霍格沃兹大学著名植物学教授卡瓦肖教授重新提起。他在当年发表的论文《植物的情绪:一个可能的假设》中论述到:“咳,显然以往的科学忽略了,植物具有情绪。植物的情绪表现为味觉,酸甜苦辣就是植物的情绪表达形式。不仅如此,植物还通过不同的味道来表现自己被吃时的情绪。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同样的桔子,有些人吃会觉得酸,有些人吃会觉得甜,植物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吃他的人(eater)的喜好。”这个观点引起了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有些科学家因此提出把卡瓦肖教授逐出英国皇家科学学会。然而卡瓦肖教授进行了孤独而英勇的战斗。他认真地反驳了皇家学会科学家们对他的论点的攻击:
  
  1、为什么植物情绪的表达形式是味觉?对于这个问题,卡瓦肖教授指出:“为什么情绪的表达不能是味觉?你是指望一个表皮光滑的烟台红富士在被你吃的时候冲你皱眉吗?情绪会引起生物酸碱度平衡的变化,并在味觉中体现。事实上,如果人类能作为食物的话,你也会发现,在被自己爱的人吃时,你表现得比被仇敌吃时更加香甜!”

  
  2、不同的人吃桔子,有些人觉得酸,有些人觉得甜,难道不是因为人和人之间在味觉上的差异吗?对于这个问题,卡瓦肖教授指出:“为什么人类总是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当作万物的标杆?”卡瓦肖教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他找了1000多名被试,让他们品尝一些糖和醋(那时,糖和醋之类的无机物被认为没有情绪,但现在这个观点也开始有争议)并评价它们的酸甜程度,以确定他们对酸和甜的味觉。然后让味觉匹配的被试品尝相同的桔子,结果发现,这些人对桔子味道的评价仍然不同。并且,他们感觉到桔子的酸甜程度和他(她)们自己的外貌、收入、阶层、学历、是否党员有密切关系。卡瓦肖教授在这个实验的讨论部分指出:“正如人类喜欢不同的果实,其实果实也十分明白,他们该喜欢谁不该喜欢谁。”
  
  作为卡瓦肖教授的追随者,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在这篇论文中,我详细论述了一种特殊的果实:榴莲的情绪表达。在植物界,有些果实的情绪表达差异较小,表现出“反正老子就要被吃了,人吃猪吃都一样”的淡漠。有些果实则爱憎分明。其中情绪表达最浓烈的是榴莲。如果被喜欢的人吃,它就表现出特别的香甜。如果被讨厌的人吃,它就表现出恶臭。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我写道:
  
  “和人一样,植物知道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吃到特别香甜的果实,请珍惜,因为,它爱你。”
  
  论文尚未发表,卡瓦肖教授竟飘然仙去。写下此文,作为对逝者的敬仰和追思。
  
  写在结尾:
  
  卡瓦肖教授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对话:
  
  “如果都能解释为什么你吃到的水果这么香甜,在相信纯粹的味觉刺激和相信它爱你之间,你选择哪个?”
  
  “第二个。”
  
  “祝贺你,你选择了追随上帝。” —— Linn Aiton,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李安
  
  (文/动机在杭州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