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直面苦难需要勇气
发布时间:2013-11-21 12:51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人历经磨难,而闯了过来,就对类似的挑战无所畏惧。没吃过苦也不愿意去吃苦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去对付未知,于是困在舒适区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等苦难来临时,他们就会失去方寸。 ——www.tspsy.com
心灵成长:直面苦难需要勇气
而今一些成功人士,喜炫耀年轻时的苦难,在他人看来矫情。不过,如果此人确系自己努力,从人生地下室爬出来,更上一层楼又一层楼,那他们确实值得尊重。
尼采曾称:凡是不能消灭我的,必将让我更刚强。
人历经磨难,而闯了过来,就对类似的挑战无所畏惧,敢放手一搏。没吃过苦也不愿意去吃苦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去对付未知,于是困在舒适区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平时回避苦难和灾难,等这些东西来临时,他们就会失去方寸。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美国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前些年略有接触。该纪念馆有非常发达的青少年教育项目,专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介绍犹太大屠杀的苦难。
俄克拉荷马联邦大楼被人炸塌之后,原址也没有重建,而是建起了一个纪念馆。纪念馆里陈列了爆炸后残存的瓦砾和钢筋,公文包和文件夹,这一切触目惊心,是要来看的人接受暴力之结果的视觉冲击。该馆还有个陈列室,逐个列出死难者。馆外的篱笆,则变成了一个纪念墙,上面挂满了死者可能会喜爱的纪念物。该馆试图用声光电各种手段,复现当时的场景,让人在感官“折磨”之下,接受另类的教育。
美国学校或社区,有时候还会重演当地的一些历史。在西弗吉尼亚,我看到过整个社区参与的南北内战重演。在俄克拉荷马诸多小学,有重演拓荒者抢地历史的课外活动。苦难的经历,负面的历史,越是不去了解,就越有可能重演。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里,“苦难”已经成了陌生的概念。孩子们在顺境中长大,家长也不想让孩子了解自己吃过的苦,无心开展面对苦难和逆境的教育。值得担心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孩子们开始心灵脆弱。他们活在玫瑰色的生活里头,不愿意去面对苦难和死亡,丑陋和灾难。据说影片《一九四二》很多人就不愿去看,害怕自己承受不了。我们有必要教育未成年人去面对生活的黑暗和丑陋,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追逐光鲜。
我这几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翻译了《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书。此书在国内的家长和孩子中非常受欢迎。它让同样经历过苦难的家庭找到共鸣。这本书描述了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普通家庭的姐弟两人,如何在贫寒和苦难的环境下成长。小说中的妈妈凯蒂,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不但挑着家庭的担子,还让孩子读《莎士比亚》和《圣经》,并自始至终给孩子以希望和尊严。小说里的父亲约翰尼,虽然落魄,但不失乐观,用自己快乐的天性感染孩子。苦难没有压垮两个孩子,他们心态健康,积极上进。
书中还说了两种人,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从此更富同情心。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以自己的背景为耻,不敢面对,只好找比自己背景更凄惨的人去嘲笑。
敢不敢去面对苦难,关系到孩子和这个世界如何相处。没人应许过天色常蓝,生活不全是一片玫瑰色。不去让孩子神经粗大,不去教他们如何预备未来的逆境,教他们同情他人的苦难,也是对他们的成长不负责任。
马云说:我支持《一九四二》这样的好电影,我们不应该因为历史太难过就转过头去,应该去正视它。
(文/南桥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