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从自律走向自由
发布时间:2013-05-06 14:12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独”是“众”的反义词,慎独指的是:在众人面前不该做的事,在一人独处时也不做。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从自律走向自由
苏格拉底时代的戴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警世名言。一句是广为人知的“认识你自己”,另一句则是“凡事勿过度”,或者,也可以译成“约束你自己”,如此可以与第一句对照而观,就是对于自己要同时做到“认识”与“约束”。
“认识”属于“知”,“约束”属于“行”,“知”与“行”配合,人生才可能走上康庄大道。知与行不可分开,这也是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是德行”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人的知识有其独立发展的空间,亦即可以做到“为求知而求知”,进而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而自得其乐。譬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描述他在研习康德的哲学著作时,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换言之,一个人成年后,确实有可能做到相对的“遗世而独立”,在某种知识领域中沉潜一生。不过,即使如此,也需要某种程度的“约束”自己,否则谈不上自我安顿,更不可能持之以恒了。
因此,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显然是人生中第一项普遍的要求。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事上有什么失误,那是很少有的。“约束”一词如果显得消极,那么不妨换成“节制”或“管理”。美国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但是根据统计,美国人的肥胖率是先进国家中最高的,“过半的成年人与四分之一的儿童皆有肥胖或超重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肥胖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死因。
人格心理学有“核心特质”一说,指的是那些在构成人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的人格特点。如“慎独”,作为一种核心特质,它可以派生出诸如:自律、自我约束以及严格要求自己等人格特点。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独”是“众”的反义词,慎独指的是:在众人面前不该做的事,在一人独处时也不做。
为什么有些事在众人面前不该做?因为做了会妨碍甚至伤害别人,而最终这种妨碍和伤害又会如飞去来器一样,回落到我们自己身上。例如,我们在众人前不可以随便拿用别人的东西,拿了,要么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要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事也一样,如随地吐痰,即使没人当面说你,但别人也会因为你这个坏习惯而疏远你。
以上谈的是“慎众”,是他律,而慎独是自律。那么,人为什么要慎独?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慎独就是不欺暗室
人要慎独,是因为人在独处时,仍有可能做出违反他人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所以,就有了慎独的必要。
比如说,抄作业、作弊能够获得好成绩,这就是对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而结果,由于自己平时没做努力,这种坏习惯最终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
再比如,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这事实上就给别人造成了损害,而一次得逞有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结果便有可能在某一天约束不了自己,以至于被绳之以法;
也许有人只这样拿过一次,永不再拿,那么,证明他还有良知。可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而言,他从此有可能永远也逃不开自己的良心责备,这个飞去来器最终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从操作上看,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其表现形式是:自律、自我约束和不欺暗室。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有非分之想很正常
我提醒大家:人有非分之想是正常的,只要不做非分之事就行。因为人不可能做到“自觉不做非分之想”,但人完全有能力做到:自觉不做“违规之行”。
多少年的教学与咨询使我发现:好人不是没有恶念,坏人不是没有善念,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在于:好人有恶念但少恶行,坏人有善念但少善行。
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慎独,不在于他是否有“非分之想”,而在于他是否独处时,在道德问题上仍谨慎不苟。
对“念头”与“行为”的澄清使大家感觉减压,觉得慎独不像原来想的那样难以做到。因此,在讨论慎独的重要性时,大家的态度也较为一致:“慎独可以使人在大事上更好地把握自己。”
慎独带给我们持续的权利与自由
人类组成了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们想要的东西。假如人人都为了自己的愿望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契约。如果一个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所以说,慎独使我们持续拥有做公民的权利。
慎独还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在谈到“自由”这个概念时,我特别提醒学生: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这仍然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的。
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成行为,就不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种情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被社会约束。
所以,自由的核心是慎独,慎独使我们拥有真正的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之语,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但是天下有几个人做得到呢?它所要求的是:首先对自己有高度的警觉,知道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优势与劣势,有利与有害等);另外对别人能够“设身处地”,从“假如我是此人”的角度去设想;再以真诚配合礼仪来付诸行动。在此,“礼仪”是指既成的社会规范,亦即合乎大家共识的行为准则。
康德谈到人的行为时,主张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要使他的行为准则可以“普遍化”,亦即可以让世间一切人都去应用。这是真正的平等精神,是基于对每一个人的同等的尊重,亦即“不可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以他为目的”。然而,真正实践此理想时,是不能脱离前述的“絜矩之道”的,也不可能没有“约束自己”的基本修养。今日民主社会的公民,首要条件就是“自我管理”,否则如何能做自己的主人,又如何能够期待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而自由的现代人?
(文/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