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言:原是老师帮助孩子做康复练习,但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场个人故意犯罪行为?仅仅因为孩子的不配合,就爆发完全不顾孩子承受能力的凌空摔女,如此“师德兽行”令人匪夷所思,老师暴力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操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www.tspsy.com
老师凌空摔女:暴力如何被养大?
事件回顾:近日,一个凌空狠摔女幼童的视频令人震惊:监控录像中,一位老师(许立欢)正提起一个幼童瑶瑶(化名),让其在平衡台上站好,但是女童三番四次不愿意站立配合。只见老师凌空向后,将女童狠甩在地上,致使孩子的头部撞到地面,昏迷不醒。之后,该名老师见孩子躺地不动,又拉起孩子的双脚,原地360度翻转。事发广州市番禺区子惠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对此,网友纷纷声讨该老师的“兽行”。
原是老师帮助孩子做康复练习,但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场个人故意犯罪行为?仅仅因为孩子的不配合,就爆发完全不顾孩子承受能力的暴力,如此“师德兽行”令人匪夷所思,老师暴力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操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暴力成因:面对自我情绪的恐惧和软弱
一个老师对一个幼童爆发如此“兽行”令人费解。这些人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里有如此多的暴力?这种敌意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如何理解这些看似愚蠢的暴力行为?
很多人并非不知道暴力的无效,他们只是害怕去面对情绪——面对蛮不讲理的孩子、面对不合作的反对之人,很多人习惯性地害怕这种情绪表达,于是就用简单点的方法吧:用武力让他们闭嘴,让他们乖乖听话吧。
所以,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宽容上。一方面是一种无知,更重要的只是软弱而已——面对情绪的软弱。我们看到了情绪演化成可怕的语言、行为、思想,但是看不到这些表象背后合理的情绪。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不能接受情绪表达——对立的情绪就越被扭曲的表达——越扭曲,情绪就表达的越极端——情绪表现的越极端,越不能接纳情绪……
本质上任何施暴者都是恐惧和软弱的,他们除了暴力,一无所有,连内心的家园都在被他们自己摧毁。
暴力心理:寻求自我毁灭式的伤害
很多名字都因为“暴力”而被人们深深记住。近年来,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家庭暴力事件和社会暴力事件的频发,日渐威胁着人们的安全。然而人们倾向于认为,所有的暴力行为都能找到某种合理的动机,而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暴力行为需要回归到家庭和社会,并为暴力行为进一步解读提供解释路径。
在以往的诸多暴力事件中,很多施暴者都有惊人的共同点:性格不健全,自我价值缺失和自我伤害。心理学上说,暴力是一种自我毁灭式宣泄情感的方式。在宣泄的过程中,施暴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和一定程度的转化,但是没有真正的解决暴力情绪,同时衍生出一种内疚和恐惧。
事实上,施暴者对暴力存在内在的认同,崇尚“强权就是真理”,所以施暴者本身性格上是不健全的,容易走极端的思维。同时施暴者虽然使用强硬的手段来表现在自身的强大,然而,施暴者的自我价值感是缺失的,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对别人生命的不尊重,甚至对一个幼童缺乏基本的暴力危害认知。
而在众多的暴力事件中,都能直观地发现施暴者的最终结果是寻求一种自我灭亡式的伤害。
暴力根源:暴力被“培养”成解决问题的手段
心理学家研究和识别出了许多决定了我们行为,以及当一个人在培养暴力倾向时是否处于危险之中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状、家庭纽带、个体特征、智力与教育、儿童发展、同伴关系、文化塑造与弹性。
人的生命或者组成部分的每一个因素之间都能相互产生影响。当消极因素累计(如虐待、乱遭遭的街区、或者心理问题),同时积极因素缺失(如成功的机会、提供鼓励的成年人、或者有韧性的性格)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就是暴力很有可能一下子集中爆发,以此作为解决生活当中诸多问题的一种手段的时刻。
暴力的根源来自家庭。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施暴者通常都是早期教育的暴力承受者。从小到大,施暴者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暴力,例如家庭暴力、环境冷暴力、电视文化传播的古惑仔或者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等等。还原施暴者的社会关系网路和家庭教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施暴者都能在各自的家庭里接触到这些其中的暴力。长期以来,施暴者对这些暴力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认同感。
暴力如瘟疫般蔓延,都反映出人们对生命责任淡漠,对社会价值认识模糊等生命意识的缺失。专家提示,对自身要加强生命教育,提升自我价值。培养作为生命个体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形成自立自强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不仅使自己与外部世界沟通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身发展也具有主动性,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成为生命活力的人。
(文/心灵咖啡 唐山心理咨询网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