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创新思维:苦心反做无用功?

发布时间:2013-01-12 11:21 类别:新闻中心

  
  心理导读:头脑风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激发法,如今可谓是雅俗共赏妇孺皆知老幼咸宜。可是《纽约客》居然质疑头脑风暴法是做无用功,这是怎么回事?    ——www.tspsy.com
  
创新思维:苦心反做无用功?

创新思维:苦心反做无用功?
 
  头脑风暴法最早被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现在已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小编前段日子去小学参观,小学生们都已经在班会讨论时用上了头脑风暴法,可见这个方法是有多么接地气……可是《纽约客》居然直接地质疑头脑风暴法常做无用功,这是什么情况?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深受众多企业和组织的青睐。
  
  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激发机理头脑风暴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提出者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联想反应
  
  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热情感染
  
  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
  
  三、竞争意识
  
  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四、个人欲望
  
  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但是近日,《纽约客》在一篇题为“头脑风暴行不通”的文章中指出,头脑风暴的参与者如果陷入一个纯粹“集思”的过程,还不如思路虽窄但具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来的有效。
  
  头脑风暴顾名思义是一个参与者相互讨论碰撞思想火花的过程,但是如果止步于此,而没有对扔出来的各色点子进行后续的审慎评估,那也无异于半路折腰。
  
  头脑风暴在激发创造性方面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是仅仅“集思”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一步,对产生的各种解决办法在适用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也就是说,质疑头脑风暴法在价值上更加重要。有些企业尽量鼓励员工分享想法和点子,无论优劣,越多越好,但是对于其是否真正有益于解决问题缺乏有效与客观的分析评估,这种“零批评”头脑风暴越来越受质疑。
  
  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头脑风暴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时确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激发点子只是头脑风暴的一个开端而已,很多人却都止步于此。要真正完成头脑风暴这个过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严格评估,仔细分析,审慎选择。
  
  很多头脑风暴都极力鼓动参与者踊跃发言,却规定不允许对别人提出任何质疑或者批评,结果便是在一片创新想法的“汪洋大海”中随便捡一个作为最终方案,或许正好选择了最差的一个也说不定。所以,做完头脑风暴法之后,别忘了对自己大喊一声:“嗨,别把头脑风暴君的初衷忘啦!”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