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绘画疗法:孩子内在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3-10-16 16:09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通过绘画,孩子已经在处理心理的阴影和不愉快的情绪。当潜意识的情绪被意识表达时,那表明可能已经释怀了。家长不一定特别地去学习绘画治疗,无须指导,也不需要问什么问题,只需要用了解及陪伴的心就够了——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自疗自愈的过程。”     ---www.tspsy.com
  
绘画疗法:孩子内在的世界

绘画疗法:孩子内在的世界

  “不合理”的孩子画
  
  公鸡4条腿?是的!在6岁的李兰亭鲜艳夺目的画作上,公鸡就是4条腿!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中有很多不合理。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研院教研员刘亚明说,其实孩子对公鸡有几条腿是完全知道的,那多出的两条,正是他的创造:公鸡要想跑得快,就得再长两条腿!
  
  对于色彩,我们认为红配绿赛狗屁,对于孩子,那却是天然的搭配。3岁的张亲笔下的妈妈,妈妈水草一样卷曲的长发用了最亮的绿色,涂着烈焰红唇,还有妈妈绿色的身子和大红鞋——用色如此大胆,画面却令人惊叹的漂亮。
  
  而6岁的颜如玉画人吃辣后的表情——人遍体通红,眼泪汪汪,鼻子皱成一团,舌头伸出,一张脸热气腾腾汗津津……一股辣味扑面而来!
  
  “在色彩上,孩子们基本上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最突出的就是用鲜艳的原色调。”刘亚明说。在孩子的画中,会出现绿色的太阳、红色的蚂蚁、黄色的空气和蓝色的脸,这一点也不奇怪。每一幅孩子的画,都像我们看到的热带鱼,色彩饱满热烈,感染力超强。
  
  特别是,孩子的画表现出的无拘无束、大胆夸张,就连绘画大师也要感叹!刘亚明说,4岁的金天画守门员,“手出奇地大,以体现守门的特殊性。又如画踢球,足球离人远了点,于是孩子把腿画好长好长,有趣夸张的效果就出来了!”
  
  孩子的画还有更不合理的地方。许多孩子会在一张画里放下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也会把想象的事和现实的真事混在一起画出来。儿童画教育家杨景芝教授提到,一个孩子在画天安门阅兵式时,就把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放在了一起!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处于自由挥洒的高峰期。
  
  无论画什么,孩子都在画自己

  
  动物世界谁称王?你的答案可能是狮子、老虎等。可是,4岁的韦玉却认为兔子应该当大王。孩子的解释相当天真: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我自己最不爱吃蔬菜,兔子多能干呀!在韦玉的画里,温柔胆怯的兔子变得很威风:两只耳朵高高竖起,三根胡须醒目而夸张地翘着,令人瞠目的是,兔子吃肉了,胃里画了好多条小鱼!
  
  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不管画多少人,她总是把自己画得特别突出、高大,还穿着高跟鞋。其实,她个子娇小。她说:家里大人总是劝我多吃饭,这样才能长高个儿!长高,就是这个小姑娘的中心思想。
  
  在孩子们的画里,我们会惊奇地看到,万事万物都有了喜怒哀乐——太阳爱吃北京糖葫芦——也许,3岁的于天雅自己爱吃糖葫芦吧!五六枝铅笔宝宝正在欢蹦着唱歌跳舞——3岁的孙峰凡认为,铅笔像他一样很高兴!
  
  “无论画什么,孩子几乎都是在画自己。”刘亚明说:“孩子边画边投入角色,好像自己就是画中的大公鸡或是小蚂蚁。”台湾心理师陈妙说:“孩子处于自我中心发展的阶段,对所要表现的事物,都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投射在上面,我们称作‘拟人化再现’。这样,孩子的画就像是一面镜子,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
  
  画是孩子与人联结的桥梁
  
  从2岁涂鸦开始,多多就一直喜欢画画送给爸爸妈妈:感冒了不舒服,玩具损坏了伤心,有了好朋友快乐……无所不有。大一点儿以后,他开始用签字笔画,并送画给父母之外的人。通常他画的是他最熟悉的桥梁和道路,一会儿就完成一幅,一天能够送出去二三十幅画。太多产了,这样就显得他的画不那么珍贵,但孩子不管。要是他不送画给某人,那一定是某人不招他喜欢,或者让他害怕。
  
  6岁的上海小姑娘佳佳,最擅长画的就是一颗又一颗“心”——专为送给她在北京工作的妈妈。画完后,再写上几句“思念”的话。去年9月,佳佳上小学了,在一张画满了“爱心”的纸片上,佳佳写道:“妈妈,你早回家!你快些回来,我的心里就都是太阳了!”孩子的画天真烂漫,母亲的心甜蜜而内疚。为了让孩子的心里开满太阳,佳佳妈妈忍痛告别了她工作多年的北京公司团队。
  
  5岁的梁樱也十分懂得用画表达。一天,妈妈连续叫她两次去弹钢琴,而她画画正在兴头上,一动不动。妈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孩子随手拿起水彩笔就画:一颗大大的心裂成了锯齿状,本来完整的花朵伤心地绽裂了,飞舞的蝴蝶也飘落下来……妈妈震撼了,她认为,孩子的心被自己的粗暴伤害了,但是梁樱却告诉妈妈:“不是我!是你的心碎了。你叫我弹琴,我不去,所以是你的心碎了!”孩子的话比天使还纯洁!
  
  不追求像不像
  
  当看到孩子画的4条腿的公鸡时,多数父母可能都会用亲切的口吻启发孩子,让孩子去观察“真正的公鸡”,“你画得不太像”往往成为父母评价孩子画的一句口头禅。
  
  事实上,在画画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地思考“作品”这回事,绘画只是孩子兴奋无比的一种游戏,可参与,可创造,没有束缚,而且带来巨大的愉悦感。同时,孩子画无规无矩,部分地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时间、空间和透视概念,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因此,在孩子的画里就出现了违背自然的构图、色彩和比例。
  
  记得一个小孩子画了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主题是他与妈妈一起逛商场,在画上,只有一条又一条或粗或细的男人和女人的腿。“孩子有着完全不同于成人认识世界的视角,父母千万不要只从造型上的‘像与不像’来苛求。”刘亚明说。台湾心理师陈妙建议父母尽量延长孩子的涂鸦期,她认为成人的指导可能会让孩子画里的童趣过早地消失。毕竟,我们喜欢孩子画画,却不是要培养画家。
  
  还是让我们的孩子自由地画吧!孩子的画中是有很多“不合理”,很多“不像”,但正是这些让孩子画里的世界缤纷多彩,充满童趣,也让我们看到更多被自己遗忘的、忽略的世界。在孩子的画里,不合理就是合理。
  
  孩子画里的另类主题
  
  2003年9月,5岁半的深圳儿童门彦青用一个绘画本画下了他从电视上看到的“9·11”事件。这表明,孩子画里的主题也开始了对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人们注意到,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画中已经比较多地出现了海啸、战争、空难等主题。
  
  “绘画中会有孩子潜意识的表达。”陈妙说:“在‘911’的画面里,有飞机,有楼塌,有死亡,有分离,有哭泣……通常孩子会把其中的某个元素与自我的某个主题联系起来,比如,飞机——他的爸爸妈妈可能常坐飞机,坐飞机很危险;还有高楼——他的爸爸妈妈也可能是在高楼里上班的。我推测,孩子在画中表达了对分离的焦虑。”——孩子的父母的确经常坐飞机,也都在超过30层的高楼里工作。
  
  在这个充满变化、危机重重的时代,成人世界的焦虑也会传给孩子敏感的心灵。陈妙提醒父母,当看到孩子绘画比较负面的主题时,不用太过担心:“通过绘画,孩子已经在处理心理的阴影和不愉快的情绪。当潜意识的情绪被意识表达时,那表明可能已经释怀了。家长不一定特别地去学习绘画治疗,无须指导,也不需要问什么问题,只需要用了解及陪伴的心就够了——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自疗自愈的过程。”
  
  (文/佚名 心理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