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探索婴儿的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13-07-17 12:06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每天下班后,总要和儿子玩一会,我总在观察儿子的习性,思考人性的内涵和婴儿的精神世界,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我总是乐意思索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婴儿在入睡前总喜欢哭闹几声,睡梦中醒来也会哭闹几声。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探索婴儿的精神世界

案例分析:探索婴儿的精神世界

  儿子出生已经70天,作息非常有规律,每晚六点半到七点就是他的入睡前奏期,有一种婴儿本有的乐感声“哼哼”,偶尔伴有急促的哭闹,扭转着身体,还时不时地睁开眼看看抱着他的爸爸或妈妈。清晨四点半就会醒来,然后闭着眼不紧不慢地“哼哼”,即使喂奶也无法帮助他再次入眠。如果长时间不理他,他就会生气地大哭几声,有时候我会轻轻拨拨他的眼皮,睁开眼发觉天亮了就会停止哭闹。我在想,婴儿肯定没有困觉或醒来这么一个概念,他只是感觉到身体的某个部分不舒服,而没有理性分析,不会把困觉与闭眼这个动作结合起来。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醒来,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醒来。无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要求爸爸妈妈抱着,哼唱着摇篮曲,或含着奶头以分散困意,以便无意识地入眠。
  
  我想婴儿饥饿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饥饿这个概念,不能指着自己饥饿的肚子,或许能把饥饿与吃奶联系起来。但令人吃惊的是困觉的哭闹声和饥饿的哭闹声有些不一样,甚至生气和拉便便没有及时换尿布的哭声都有区别,而我却苦恼于自己没有丰富的语言能力去描绘婴儿的“语言”。但饥饿时还是能够听出有一个“M”音或者模糊的“nai”音,当看到奶瓶而发急时,就会有短促连续的“哼哼”,非常好听。
  
  婴儿因无概念和逻辑思维而哭闹,我们不能称其为“无知”,而正常的成人却存在无知的现象,当欲望覆盖一个人的心灵时,就会有无尽的烦恼,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不清晰存在的意义。佛家说无明是痛苦的根源,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追求知识就是追求美德,把知识与美德等同。求知欲是人类的三原欲之一,在一生中总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无论是愚昧之人还是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病痛和灵魂的无纷扰”,求知欲使然,而我们又不能尽知事物的意义,所以人类就把无法参透的事情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归结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太一、存在、绝对精神,超越于时空。
  
  婴儿即使没有概念和思维,但我认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婴儿能够看懂人的表情,能够微笑就足以表面他们精神世界的存在。两月多大的儿子,每次下班回来,看到我就会咧着嘴笑,高兴得手舞足蹈。尤其是你逗他,与他奶声奶气地说话,模仿他哼哼的声音,或者你哼哼曲子,做一些奇怪的动作,他都能微笑甚至无声地大笑。抱起来,他不会安安静静地躺在臂弯里,总是扭着头四处搜寻新鲜事物,这说明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性使然,不喜欢单调无趣的天花板,尤其不会在已经熟悉的事物上注视太久。我买了几本婴儿的画书,前几次观看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比较好,但后来几次在注视每一个动物的时间上都较上次缩短很多,这也说明他们的头脑已经熟悉这个事物的样貌。而且婴儿喜欢看人物和小动物画,并不喜欢看单调颜色的蔬菜。看过《小鬼当街》的人估计都对那个九个月大的婴儿记忆犹新,脑海中不断浮现保姆曾经教过的书本上的事物,并与眼前的事物对比,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力。
  
  儿子一个人躺在床上玩,很少超过一个小时,总喜欢爸爸妈妈的陪伴。学生常来我家,并喜欢逗儿子玩,他就能玩上两个小时不哭不闹。婴儿有精神世界,但精神世界并不丰富,自己不可以长时间独处便足以说明。我想不会与自己相处,是没有真正长大的其中一个标志,而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尤其像哲学家、文学家都偏偏喜欢独处。我不确定婴儿是否会发呆,我没有发现两月大的儿子有发呆的迹象,能够发呆其实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存在,发呆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从现场可以抽离自我,使自己不自觉地避开眼前所见,而思考不在场的事物。
  
  婴儿或许只能感知事物,后来的成长中渐渐地形成知觉、理性,能够把形式概念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并形成逻辑思维。但是婴儿相当敏感,敏感说明他们有精神活动,能够区分一些基本的事实。尤其是白天,即使睡梦中也能区分是被怀抱着还是在床上,而当你以为他已经入睡了,放在床上便会立即醒来。困觉时,需要抱着走动,能够区分你是否走动还是坐下来,即使不改变怀抱的姿势。当他们入睡后,即使你轻轻走到床边,他都能感觉到你,不睁眼但却伸伸懒腰或用手揉揉眼睛。
  
  婴儿有欲望这个事实比精神世界恐怕要可信得多。即使再小的婴儿也有求生欲,让婴儿趴在床上,他即使不能抬起头,但却能本能地侧头,以避免自己窒息。两只手驾着出生几天的婴儿,并推动他的后背,他能本能地迈开脚步。即使不饿,看到奶瓶也有吃奶的欲望,食欲是人类的三原欲之一。每次换尿布或者换衣服时,总是儿子最活跃的时候,即使正在哭闹都会立即停止,他喜欢被抚摸,喜欢肌肤带给自己的快感。
  
  喜怒哀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两个月的婴儿会生气,但不知道是否会难过,有时候我发觉他紧闭着嘴,一副难过的面孔。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婴儿有生理需求是肯定的,也有安全需求,喜欢舒适熟悉的环境,比如儿子白天总喜欢妈妈抱着入睡,或许熟悉妈妈的气味,或许妈妈的臂弯比爸爸的舒服。如果说婴儿有社交需求,我想应该没有异议,婴儿能够微笑着看着你与他说话,并有表达的欲望,能够发出简单的某一个音,有情感归属。生气是否在表达他的尊重需求呢?当然尊重需求是表达人类的社会成就、名声地位等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就难以在婴儿身上发掘了,那是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
  
  人性向善,婴儿已经表现出来足够的人性,婴儿有精神世界,从出生开始便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不过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尊重,我们不仅要拥有生命意识,而且要遵从生命规律,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见而质疑婴儿表现出来的需求,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不能以爱的名义做些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
  
  (文/竹白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