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致我们生活的年代
发布时间:2013-07-09 15:10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面对这个"浅薄和微小的时代"是所有人致所有人的命题,没有我们的无动于衷和集体不作为,就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现状。 ——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致我们生活的年代
如果把《穿Prada的女魔头》的情节裹在一个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之外,会变成什么样的电影?《小时代》给了我们答案。
与事先预计的一样,关于《小时代》的评价迅速两极分化。资深影评人吐槽大致认为:《小时代》输出的价值观和飞机场喋喋不休的成功学高度趋同。一个是火车站版,一个是机场版;一个是青少年版,一个是成年版而已。过度包装下的精神消费品不断地告诉你:人活在这世界上,必须成功,什么是成功?就是不断赚钱,打败阻拦你的各种Bitch,打败那些曾经鄙视你口音,籍贯,家境还有身高的人。核心思想一句话:"你被人看不起,就是因为你没钱。"可,这还是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国家吗?
而另外一批电影投资人则认为无妨,票房就是检验好看的唯一标准,既然观众用脚投票,那就无可厚非,而且这部电影从营销来说准确定位,创造了"粉丝电影"的类型。
从我个人来看,这两个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也有其值得补充的地方。首先从第二点电影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富春山居图》票房也不赖,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处于市场化的开端,所以鱼龙混杂,甚至出现某些电影把大笔投资都花在营销方面,而不是内容本身,便可以取得不错票房。但是从长期而言,这种"营销为王"的模式对电影工业本身未必健康。
从营销方面而言,《小时代》确实做得很到位。郭敬明的电影针对人群很固定,锁定十几岁的少女市场。观众和电影的价值观高度趋同,就像电影中男演员动辄"戏不够,裸身凑"的方式娱人娱己,郭敬明恨不得给片中几乎所有男主角都起了三点水的单名一样:宫洺、顾源、简溪、卫海。噢,对了读者不同意了,还有一个是例外,周崇光;"周崇光"确实没有三点水,也不需要三点水,因为和"郭敬明"一看就是上下联,不是自我投射,就是爱的表达。
回到第一点,其实对许多文化人对《小时代》的批判我也不尽认同,的确《小时代》存在物质拜金的问题。但是,真就到了祸国殃民的程度么?这也不至于,毕竟大批有主见有独立审美的90后存在,不可能说去看了《小时代》就和吸了毒似的,倒不至于。
到时,从小读着《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和《新闻联播》成长起来的60后们真有资格去批判华丽丽逆天成长的90后吗?
我表示怀疑。所谓成长就是对于这个世界都会有一个去魅的过程,60后去魅的是大一统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而90后要去魅的则是物质主义。从这一点上说,谁也不比谁高级多少。谁年轻的时候没错爱几个呢?当年金庸邓丽君刚进国门的时候,不也和洪水猛兽似的,严防死守,现在倒成了流行文化的经典了。
当然,流行文化也有高下之分,能传世的流行文化也未必掌握在大部分人手里。汪国真、琼瑶、席绢们也曾经席卷天下,而今不是俱往矣,就是在俱往矣的路上。
年轻人的偶像化崇拜这是青春必然之路,谁年轻的时候没爱过几个偶像?这一点上没必要装"大尾巴狼",当然,只是这批郭粉爱得如此刚强与纯粹,动辄摆出与天下决裂的爱的姿态。但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孩子们都是当今时代的镜子,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宽容,越来越暴戾对孩子们的折射?在当社会流动趋向板结化的今天,色情低俗充斥网络主流媒体的首页,孩子们变成这样也无可厚非,你不能指望早上喝三聚氰胺,晚上看《新闻联播》,头脑分裂着就能培养出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小青年。
成年人在这个疯狂掘金年代的底线沦丧,不择手段的同时,还得强迫孩子们背过身去假装看不见?在这个上行下效疯狂趋利避害的时代,价值观向来都是从上而下毫无例外。
更何况,狂热郭粉们也不过是90后的一小撮儿,代表不了全部。
作为一个80后,我始终相信90后们会比我们更出色,因为他们活在一个市场规则更明确的年代,同时互联网扁平化更彻底的年代。简单的讲,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代,而我们是台式机互联网的一代。
这三十年以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当主流意识形态轰塌的时候,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便会甚嚣尘上。诸君也不必假装"外宾"。
既然90后比我们80后更物质主义,更富有个体精神,更具备市场契约论。那就太好了,他们更喜欢用脚投票,那就让我们用市场来驯化他们,而不是无休止的理论和批判。这既是我们这批与郭敬明同龄人的责任,也是义务,好在这一切都是以市场化作为游戏规则,而非意识形态作为规则。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它取代了之前政治挂帅的游戏规则;说它是坏事,则取决于将来会有什么更好的规则来取代它。
郭敬明是2001年前后来上海读书的,其实这也是80后这一代城市化的过程。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小时代》太合乎标准了,它就是这十几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物质对文化的投射。我尝试拿村上龙的写于80年代的青春小说和当下中国最流行的青春小说比较。
说真的,从城市化进程而言,我们当下的文化产品还及不上人家80年代的产品。当我们还沉迷于品牌消费的时候,80年代的日本青春消费品显然迈过了这道坎。
而从物质消费观上,郭先生和最近被人民网评论为有背景妖怪的郭美美小姐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物质注脚。当然了毫无疑问,郭先生显然比郭小姐更勤奋更努力也更有抱负和智慧。
可是这么久了,集齐网民智慧,最后连郭美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都说不清楚,反而迁怒于一直努力奋斗的郭小四,这换了谁都委屈。
所以,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如果没有郭小四还会出现郭小五郭小六,没有郭美美还有郭靓靓郭帅帅。他们早晚会出现,他们出现的原因和时机并不因为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一个地沟油、三聚氰胺各种新闻事件"乱尾楼"层出不穷的时代,偶尔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三聚氰胺从食品工业跑进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面对这个"浅薄和微小的时代"是所有人致所有人的命题,没有我们的无动于衷和集体不作为,就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现状。
郭先生今天在市场规则下赢得了巨大票房,那么我们首先祝贺他(当然在首先得是尊重版权的基础上),然后准备超越。有才华的艺术工作者用年轻一代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影响他们甚至改变他们,这就是我们明天该做的。走出电影院后,我信心百倍。
(文/张冠仁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