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百科:叙事疗法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03-26 12:07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在近代哲学中,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及其有关心理现象的观点对心理学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洛克的“白板说”;贝克莱的感知觉经验实在论;詹姆士.穆勒和约翰.穆勒联想主义等。这些人物及其声音,我们在西方哲学史上见过听过,在心理学史上也同样地见到听到。那是因为,当时心理学生活在哲学的家庭中。    ---www.tspsy.com
  
心理百科:叙事疗法的发展

心理百科:叙事疗法的发展

  一、 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摇篮
  
  对心理问题的探究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三百多年的著作《论灵魂》就是历史上第一本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当古代思想家在理解自然、精神、社会现象作出最初尝试时,哲学与科学是一同发生、互相掺和在一起的。
  
  在近代哲学中,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及其有关心理现象的观点对心理学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洛克的“白板说”;贝克莱的感知觉经验实在论;詹姆士.穆勒和约翰.穆勒联想主义等。这些人物及其声音,我们在西方哲学史上见过听过,在心理学史上也同样地见到听到。那是因为,当时心理学生活在哲学的家庭中。
  
  进入近代,人们开始分门别类地研究各个自然领域,于是科学逐渐独立于自然哲学,这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标志。近代科学在十九世纪的最大成就: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而且启发着人们探索心理奥秘的智慧,对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向各个领域的胜利进军,显示了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强大力量,进而培养起了人们对其普遍的仰慕和青睐,并使人们对思辨的哲学形而上学体系发生怀疑,使传统哲学不断丧失它的声誉和世袭领地。一些哲学家们努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和探索哲学的出路,试图利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方法来研究或“治疗”哲学。冯特的科学心理学事业就是这种探索的特殊形式。它体现了企图在心理研究方面作突破性进展的学者们要沿着牛顿们开创的路前进的决心和行动。
  
  冯特对自己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天才之作充满了希望:“一旦我们把心理学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把心理学看作一门自然科学,那么这门科学也一定是完全能够充分应用实验方法的”。其后面的潜台词是:应用了实验方法就一定能够不辱科学家庭成员的名分,开创心理学领域牛顿、伽利略般的伟绩。怀着这一雄才大略,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一直为实证方法左右着。
  
  这一使心理学得以独立出去的实证研究方法,其实也离不开哲学,它来源于哲学的一个流派――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创始人为孔德。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极大成功,令孔德想到科学方法是一切领域要遵循的方法。他明确地把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认为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知识。正是实证知识能够成功地运用到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凡是没有把握这种知识的地方,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模仿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来取得这种知识。
  
  在实证主义的摇篮里,心理学家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研究心理学的模式,即以一门当时相对繁荣的自然科学分支为模板,在这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类比关系。我们可以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各种学派及其研究方法论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
  
  构造主义者认为化学是建立心理学的最好模板。冯特假设了一个统觉学说来说明我们意识经验的总和是怎样由基本的组成部分复合或构成统一的意识经验。机能主义认为生物学才是最适合心理学家的榜样。把心理过程看作是一种活的、适应的和整体系统的机能因素,是生物企图维持与适应自然界的有用的机能活动。行为主义宣称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的分支。它一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把人的行为视为与白老鼠一样的一堆条件反射。另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把人视为“机器”。格式塔心理学持有“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试图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来类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人的意识如同一个“物理场”。这种紧跟,清楚地体现了心理学渴望赶上自然科学的顽强意志。精神分析主义因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方法论,被学院心理学视为“圈外人”。但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仍然带有自然科学理论的明显痕迹。他把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应用于人和人的心理研究领域。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又使弗洛伊德坚信,人的心理和行为要受到原始的本能冲动所决定。他还认为人的心理能量不生不灭,符合能量守恒定量,由此创立了动力心理学和人格结构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试图通过把人脑类比作计算机来实现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理想。它所强调的人内部心理过程方面的研究,是在没有情感、意志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计算机模拟中进行,所以令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这场计算机化的过程中丧失。
  
  近20多年来,科学心理学研究在包括心理的神经机制、分子机制、神经系统本质和并行分布式信息加工的多层次上的扩展,脑成象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摸拟方法和启动效应方法等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以及研究的指标由意识外显的心理行为指标为主变为以物理、化学、生理指标和意识所不能直接外显的内隐指标为主,使得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揭示更加深入。但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意义”还是没有回到研究所关注的视野,而且越来越远离了。显然,其目标也是努力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
  
  二、 人类心理的叙事土壤
  
  然而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核心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所持有的一些主要原则立场,在现实研究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困境,遭到包括他们自身的各方质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定可观察吗?研究立场能绝对保持价值中立吗?客观普识性真理存在吗?实证方法以外的其它方法,如思辨方法、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叙事方法应该被抛弃吗?坚持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立场的后现代思潮对此大声说不,评判了认为科学认识是普遍的,因而它能够通过非语境的方式予以证实的主张。后现代思潮典型的口号是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依赖语境的” 。在科学主义的霸主地位不断被摇撼时,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新的范式就是叙事心理学,叙事的平民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始作为常客被推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了。
  
  叙事心理学的出现与其说是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思而引出的另种思考,倒不如说是这种批判使我们回到原来最朴实的基础来审视和理解心理现象和心理学。这种叙事转向使我们发现,心理现象本来就源于叙事的土壤。
  
  1、叙事与意识
  
  荣格认为,“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决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这正如透过小孔,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特定的范围;余下的一切便是黑暗,这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无意识的领域广大并且总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中,而意识则是瞬间视象的有限领地” 。
  
  荣格这里包含的意思是认为,意识是对无意识碎片的连接。这有如电影放映时,任何时刻胶片投影出来的只是一个特定的画面,是一张一张画面连续的投影才连接成活动的、完整的场景。意识的狭窄是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当人们企图通过默想把无意识中的记忆碎片提取到意识中连接成完整而有意义的事件时,认知资源的限制使得这种组织的深入和扩展也受到限制。叙事由于其在时间维度上的运动,使它能够有如电影放映一样,把无意识中存储的有关内容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逐一释放出来,构成完整而有意义的图景。当我们说意识是以语言为媒介时,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在把无意识碎片连接为意识中的充满着意义的情节。
  
  因癫痫病割除了联结大脑两半球的并抵体的裂脑人的奇怪行为,也说明了叙事在意识形成中的重要角色。让裂脑人左手握一把钥匙,用一块幕布挡住他的眼睛不让他看见自己的左手握着的是什么,然后问他手里拿着什么,他回答不出来;如果取掉幕布,看见手中的钥匙便能正确回答。又如,通过裂脑人的左耳要他指出天花板,通过他的右耳让他用手指在桌子上画圈。他都做了,但问他做了什么,他只说画圆圈 。这只能解释为,从左边进入的信息因为是进入非语言半球的右半球,叙事的缺乏使得尽管已经亲自实施的事件也无法成为意识事实。
  
  2、叙事与思维
  
  当人们面对需要理解、解释、乃至问题解决的情境时,总是先在长期记忆中已经储存的关于世界事物各种特性的信息进行扫描、比较、匹配。如果人们能从眼前的事物特性联系到以前经验过的事物,也就找到了理解和解决的线索。这就是模式识别。显然,人们的经验越多,长期记忆中储存的事物特性越多,理解和解决就越容易。这些经验从本质上是个人生活故事的积累、浓缩、整合而成为对认知加工发生重要作用的脚本、模式。脚本是指在某个具体语境下描述恰当的事件顺序的结构。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成分或部分按照特定关系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脚本强调的是预定的、程式化的顺序,而模式强调的是事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交流中要理解、使用成语或某些词汇时,诸如“画蛇添足”、“周瑜打黄盖”,也是以先前存储的故事为前提。叙事成为了认知系统中模式形成与模式识别的重要基础。
  
  3、叙事与情绪
  
  理解一个事件要求恢复称为脚本或图式的相对一般的知识,它是用以解释当前事件的框架。但压力情节零碎和紊乱的记忆不能整合为人们的自我图式,倾向于高度通达。也就是它们容易被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唤起到意识中。这些记忆是无意的,即它们不是深思熟虑努力回忆起来的,被称为闯入记忆。压抑到无意识中、与个体情感冲突的东西称为情结。情结常常会作为闯入记忆扰乱人的心境。闯入记忆特别有害,因为它基本上恢复了压力经验的相应情绪。强烈的负面记忆的不经意闯入,会打断性地影响整个认知系统当前的操作以及人们的心境。临床心理学家发现继续着的闯入记忆常常与长期的情绪困扰联系着。心理治疗师的目的是使情结成为意识。叙事通过语言来组织起散布于意识空间里的事件碎片,建构一个有关压力事件的一致的叙事,增加对事件的清晰意识程度,从而改善心理感受。
  
  4、叙事与人格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描述,而是客观世界事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不断建构的过程。人格或自我也不是稳定的、内在的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建构过程。弗洛伊德把人格视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相互作用;米德认为自我中经常发生着主体我(I)和客体我(Me)间的交流,“思考过程本身不外是一种进行中的内在会话,……在此交流中人与其他人对话同时也与他的自我对话” 。这种话语过程或叙事就是人格或自我得以产生、存在和发挥功能的条件。
  
  Bruner等人主张个人叙事是人的认同。故事临摹生活并展示内部现实于外部世界。但同时,故事也塑造和建构着叙事者的人格和现实。一个故事通过生活而得以创造、叙说、修改和再叙说 。这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当人们建构生活故事(经验)并把它叙说出来时,也就在反思和体验个人生命进程和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使体验得以进入意识层面而清晰化,从而建构着过去的事件与行为,获得个人认同和自我重构。
  
  自我反思是人类在其特有的文化世界中的精神性互动。这种精神性互动,使人能想象各种超越时空的事物,与他人交流当前时间之外的事情,说出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在当时当地由“我”说出关于“我”在另一时空的事。这一思想是Hubert Hemans的自我对话观点的核心。这观点认为自我不是单一不分的结构,而由动态多元、相对独立的“我”身份构成。自我的建构,是自我内部发生的各自不同身份“我”的多种声音的对话。其中一个“我”代表社会文化的身份而发出声音。它所叙说的故事参与到自我故事的建构中。Bakhtin's 的多声音小说(polyphonic novel)、Hubert Hemans的对话自我(dialogical self)、Hubert Hemans的心灵社会(society of mind),以及Mair(1977)早期所提出的自我社区等关于自我的隐喻,都形象地展现了个人内部世界中以叙事为媒介的社会互动。
  
  三、 心理学研究的叙事方式
  
  叙事心理学很难说是心理学一个新的分枝,更合适地说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取向。心理现象源于叙事的土壤,对心理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叙事的方式。
  
  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很早就表现在收集资料上。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口头报告法就是叙事资料收集的一种简单易用的方法。最先的构造主义者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测量,无疑可归到最好的科学传统的范围之内。但既然意识能为有意识经验的人最好地觉知到,那么研究这种对象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我观察法。内省法就是以经验为甚础的言语报告。事实上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里内省法一直在使用着,研究者问被试第二个乐音比第一个响些还是低些,或要求他用言语报告他的体验。来自病人的临床报告和对人格测验或态度量表的反应实质上也是内省的。这些都是基于经验的言语报告。机能主义者卡尔在讨论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时,既承认内省法的正确性,也承认客观观察的正确性。他看到实验法更合于理想,但认为,适当的心理实验研究,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行为主义者华生尽管反对内省,但还是不能排除在心理物理学的所有工作中也使用内省。他主张,言语反应终究是能够客观地加以观察的,从而言语反应也象任何共它类型的运动反应一样,对行为主义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他的狡猾做法是把叙说归入行为中,从而为自己使用内省法打园场 。
  
  如果说口头报告对意义的进入仅是浅层,那么对亲身经历事件的深描则在揭示深层意义中无可替代。当叙事方法为学院派心理学者小心回避时,人类学者却把它舞动得游刃有余。人类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经过在萨摩亚九个月的生活,深入了解那里的姑娘、家庭形态、双亲的地位和财产、姑娘们兄弟姐妹的多寡以及她们已有的性经验。她在其研究中描述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姑娘及其父母、兄弟姐妹的生活,向读者展现生活在活生生的社会环境之中的萨摩亚姑娘的风貌,描述她们从呱呱坠地到垂暮之年整个一生的生活进程,回答了有关青春期的问题:使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咎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咎于不同的社会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另一人类学者吉尔兹通过深度描写巴厘岛斗鸡习俗的种种场面以及参与者冒险的紧张、败北的绝望、胜利的喜悦等心态揭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果心理学者不把叙事当回事,文化心理层面的研究就只能恭手让出或任由荒废了。
  
  叙事方法在研究,特别是应用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干预变量发挥作用。广义的叙事应该包括叙事表达与叙事倾听,表达与倾听的媒体包括了文本的与非文本的。对于文本材料而言,叙事活动便是写作与阅读。阅读是一个认同创生、认同重构、认同协商,和认同审察的过程。个体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检查原有的认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完善他们原有的认同或创造新的认同,从而解决与认同有关的情绪困扰。而在被称为在纸上思考的写作中,作者首先与自己,然后与他人交流。作者在写中倾听自己,努力理解自己,是自已与自已灵魂的对话,是自已隐秘情感的宣泄。使认知、情绪和精神领域得到探索,并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自信、自我价值、生活动机。写作与阅读呈互相对话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作者对读者说话,读者在内心发出对作者的回应。当作者与读者合一,象日记、自传的作者那样,作者在自我阅读中又会在头脑里重写出不同的意义。
  
  当对话发生在来访者与辅导者之间时,辅导者引导来访者作意义的积极建构是关键。叙事辅导认为,人的每一经历就是一个故事,人生就是故事发展的过程。旨在解决人的内心困扰的心理辅导,实质上也可视为是人生故事的重新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自我内部各自不同身份“我”的声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声音对话倾向于达到自我社区内各种因素间的一种平衡。平衡的指向性(积极或消极)对自我的建构有重要影响作用。当自我的声音难以达到积极方向上的平衡时,辅导者声音的加入就成为必要。它通过解构优势话语,唤醒和增强当事人原先健康但微弱的另类声音而实现。
  
  当今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令这种对话与交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QQ、BBS、博客提供了人们叙事表达与叙事倾听的广阔平台;网络叙说的匿名性使心理表达因安全而更彻底;网络中的跨时空互动使心理支持的获得更及时。网络技术还在不断给叙事辅导与治疗打上E标签:博客治疗、E治疗、E辅导……。古老的叙事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必然显示出更大的威力,也给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拓展出新的领域。
  
  (文/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