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看过一个关于“你的压岁钱去哪里了?”的调查,其中,61.92%的网友选择了“被父母用代管的方式"没收",主动上缴给父母有10.92%%,自己支配花销的仅占11.45%,而在父母的指导下投资或储存的有15.71%,那么孩子的压岁钱到底怎么管才合理? ——www.tspsy.com
压岁钱孩子可以自由支配吗?
新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了,虽然大人们需要为年而忙碌,可是孩子们却为了过年而兴奋不已。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可以到处串亲戚,还有一点是他们可以收到为数不少的压岁钱。说到压岁钱,我倒是有点话说,当孩子每年收到一笔压岁钱后,中国不少父母都会对孩子说“孩子,我先替你保管着,攒着等你长大了再供你上学”““压岁钱我先替你保管,你用的时候我再给你了”,“爸爸妈妈帮你把压岁钱存起来”。我想问,有多少父母说到做到了?我认为,替孩子保管压岁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谎言,许多父母是打着‘替孩子保管’的旗号来达到防止孩子乱花钱的目的。
看过一个关于“你的压岁钱去哪里了?”的调查,其中,61.92%的网友选择了“被父母用代管的方式"没收",主动上缴给父母有10.92%%,自己支配花销的仅占11.45%,而在父母的指导下投资或储存的有15.71%,那么孩子的压岁钱到底怎么管才合理?
我们家宝贝今年已近六岁了,也许是因为一直衣食无忧而我们又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金钱意识的教育,所以我家小宝一直“视金钱如粪土”,就是去年的时候,拿了压岁钱随手就丢了。后来我们感觉到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我们有必要让她明白金钱的概念并明白如何理财,前一段时间在培训班参加了经济课,她似乎对金钱有了一定的概念,后来我们去三亚旅游的时间直接让宝宝参与到一些行程规划以及资金预算中去,我家小宝渐渐有了自己支配金钱的欲望。
眼下新年到了,宝贝接二连三的收到不少的压岁钱,小家伙拒绝交给我了,强烈要求自己来保存自己的压岁钱(用来存储将来买宇航服用)。面对这种情况我忽然想起最近网络上关于家长是否应该代替年幼的孩子保管压岁钱引起热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孩子或被监护人受赠与的财产是其合法财产,这些财产监护人只有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才能处分,否则处分行为便不具效力。“大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属赠与性质,形成赠与合同关系,压岁钱一经孩子接受,赠与合同就成立,家长无权没收。”说实话,长了这么大我这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孩子的压岁钱家长无权私自挪用呢,看到好多人讨伐挪用孩子压岁钱的家长,我不禁觉得好笑。
其实中国存在很多这种不为人知的边缘性法律,这种东西吧从长远来看应该是一个趋势或者是一个合理的东西,但是就中国现在的国情执行起来不一定就是那么的理想,他需要整个的环境跟上去。
想起我小时候的压岁钱是一元起价的,据我妈妈说那个时候我们家一年下来剩下的钱也不到二百元,每一元钱那都是要算计着花。当我跟我妈妈强调我需要自己支配自己的压岁钱的时候,我妈妈告诉我:孩子的压岁钱那都是相互换的,也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两元才是我真正剩下的压岁钱,我想想也很有道理,于是就放弃了争取。现在想想我依然觉得在那个经济困难的时候,恨不得一分钱都辦开来花,我一个没有经济头脑的小孩子当然需要把自己的压岁钱去让父母用来支配,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因为小小的我根本不具备那个能力,所以给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我想我们那个年代走来的孩子们肯定应该会支持我的观点吧。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多了,孩子们的压岁钱应该不会对一个家庭的生计维持起到什么重要性的作用了吧,所以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是那么的迫切需要回收孩子的压岁钱,而绝大多数父母还是把孩子的压岁钱回收,其实是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孩子们缺乏自己合理支配压岁钱的能力。如果把压岁钱全部给孩子让孩子们自由的支配,可能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长都会担忧,怕孩子乱花钱,而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会疯狂地把压岁钱用来吃喝玩乐。而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健康的成长,但是这就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我们的实际国情。
其实,我真的很支持把压岁钱让孩子来支配,即使在孩子尚小、不具备支配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压岁钱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给孩子存起来(配上赠予明细表更有意义),在孩子具备了支配能力之后再交予孩子保管。当然对判断孩子具备支配能力的年龄很多家长尚且存在不同的看法,更多的家长都是一直放不开手,其实不仅仅是对于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我们做家长的都唯恐给孩子想的不够周到,我们总是觉得他们小,我们总是想为他们做的更多一些……但是理智的看待这种情感会发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爱。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就应该适当地让孩子去认识了解钱,在上小学之前就应该让他们熟悉钱的概念懂得劳动才可以创造财富得到回报,明白钱需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去支配一些小额的零花钱,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做适当的引导,慢慢的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慢慢的去放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放心的把压岁钱教给孩子去支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