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过时了吗?

发布时间:2013-01-16 07:27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说精神分析已与我们现在脱节是很不准确的。当代精神分析文献和当前分析性实践中主要关心的内容——主观性的性质、个人意义和创造力的产生、主体在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中的存身——实际上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关心内容。   ——www.tspsy.com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过时了吗?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过时了吗?
 
  每次参加精神分析的论坛或会议都会有人问这个问题,这次的注册系统会精神分析分论坛也不例外,只是这位学者问的时候比我以前听到问题更先进了一些,比如以前的问法是:“有人说弗洛伊德已经过时了,是这样吗?”,这次的问法是:“我看到一篇近期的神经生物论文中说精神分析已经过时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杨蕴萍老师的回答非常可爱,她说:“你说的是神经生物吗?那没什么奇怪的,他们一直都认为精神分析是’过时的’!你要看是谁在这样说。”
  
  为了广大挑战者和困惑者们,特此把斯蒂芬.A.米切尔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传达给大家,希望能够部分解开疑惑。
  
  这个误解基于的是部分事实。正统、经典的弗洛伊德主意精神分析的确已经过时了。这是因为正统精神分析不属于我们的时代;其方法和观点是在将近一百年以前形成的(现在来看已经超过一百年了)。随着周遭世界的变化,精神分析自身也改变,这些改变表现在应用精神分析的情境、实践精神分析的方式,以及精神分析所产生的观点中。
  
  随着许多其他心理治疗形式和精神病药物治疗蓬勃发展,随着保险行业和政府对付费控制的增强致使治疗频率必然降低、治疗方式必然大大缩减,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无疑已失去了曾享有的近乎垄断的地位。尽管精神分析和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数量都在稳定增长,(怕内尔,1978,;米歇尔斯,1988),但更为简短、问题取向、针对症状的疗法正在吸引很多人。现代世界急速变化,强调成本效益,执着地追求利润和生产率,在这样的世界中,精神分析那悠长、深思的特点可能像弗洛伊德那张盖着东方花纹毯子的维多利亚时代躺椅一样显得过时。
  
  于此同时,在过去的十年中,精神分析经历了惊人的大范围扩展。在严格意义的精神分析以外的各种心理疗法,大多数源于经典和当代精神分析概念,并仍持续受到它们的影响。特别是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对社会工作领域的个案工作以及几乎对当今使用的各种心理治疗形式(家庭治疗、伴侣治疗、认知行为流派、格式塔心理学和短程动力心理学心理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在临床情境以外的扩展更加令人赞叹。在弗洛伊德常常孤独而充满斗争的一生中,即使在精神分析影响最盛之时,他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而言也只是备受围攻的少数派。现在,弗洛伊德的贡献已经赢得了广泛接受,紧密融入我们的文化和自己的体验中,以至于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弗洛伊德主义者”。
  
  精神分析不仅是我们文化之内的一个专业二科学的学科,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理解人类经验的方式,已成为构成我们文化的要素,渗透于我们体验自身和心灵的方式之中。弗洛伊德著作中当时饱受争议的那些重要特点,在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日常观念:无意识动机及意义、性欲形式的无限变化、早期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生活中俄狄浦斯主题的核心重要性、幼儿和儿童经验中的性和感官因素、心理否认不愉快事实的能力,等等。
  
  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1986)曾经从文学角度指出,弗洛伊德的“概念……早已开始融入我们的文化,而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唯一西方神话”。在人工智能这个与文学极为不同但同样现代的领域中,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与丹尼尔.丹尼特认为,弗洛伊德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他对心灵的设想引领了在他的时代无法想象的发展方向:
  
  “当弗洛伊德最初假设无意识心理过程存在时,他的设想广泛遭遇全然否认和不解……弗洛伊德扩展了可想象的领域,从而变革了临床心理学。这种扩展也为更晚期的‘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现在,我们已毫无疑惑地接受了许多观点,即在我们身上存在着复杂的假设检验、记忆搜寻、推论——简言之,信息加工,尽管完全无法通过内省来觉察。”
  
  于此相符的一个现象是,当苏联倒向西方文化时,知性苏醒的最初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萌发了新的兴趣(巴林杰,1988)。
  
  类似地,精神分析对现代体验和文化的贡献并没有随着弗洛伊德的去世而终止。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提出的参与观察法和人际场域理论,对所有社会科学的当代方法学和当前社会建构论的概念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渐成论及认同概念影响了人类学、历史学和生物学。梅兰妮.克莱因对幼儿幻想生活的惊人洞见,玛格丽特.马勒对儿童从与母亲的共生嵌合中获得心理出生所做的有力而美妙的描述,广泛影响了父母和研究者对儿童、儿童的挣扎及其成长所需条件的理解。约翰.鲍比令人信服、论证丰富的依恋理论促生了针对母婴联结和亲子分离的专题研究,这类研究促进了关于孩子需求的政治和社会辩论。唐纳德.温尼科特对主观性的起源、“抱持环境”在母婴二元体中的地位所提出的理解,新颖而引人深思,已普遍深入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育婴经验(或许有时并未得到承认)。此外,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客体”和“过渡经验”的概念也已被早期教育学者和研究创造力、文化及审美体验的学者所吸收。
  
  当代修正弗洛伊德理论流派对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甚至常常是剧烈的影响。罗伊.沙弗将“叙事”(narratives)概念引入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传记故事,雅克.拉康根据当代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对无意识做出了引人争议、难以捉摸的说明,这些都得到广泛引用。海因茨.科胡特对自恋变化和自体所做的研究令人信服,被文学、历史和文化学者们所吸收和发展。例如,克里斯托弗.拉什在他颇具影响的《自恋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一书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科胡特和奥托.科恩伯格提出的自恋理论。
  
  精神分析与女权主义之间也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相互滋养。许多早期女权主义者以弗洛伊德对女性持有的父权主义的、轻视的观点为攻击目标是情有可原。但在精神分析领域外的女权主义提出批评的同时,精神分析领域内也发生着批评性修正。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作家在对性别和性欲最具创新的当前思想上起到了重要影响。由此,精神分析思想中后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渗入了当代生活和思想,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生活和思想的表现。
  
  因此,说精神分析已与我们现在脱节是很不准确的。当代精神分析文献和当前分析性实践中主要关心的内容——主观性的性质、个人意义和创造力的产生、主体在文化、语言和历史背景中的存身——实际上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关心内容。
  
  (文/心灵花园 心理氧吧)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