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微博上瘾可能使大脑病变

发布时间:2012-08-04 19:15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对与婴儿的沟通比较忽视,这就使一些人成年后依然极度渴望被关注,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微博正是一个合适的平台。    ---心灵花园

 

微博上瘾可能使大脑病变
 

  
  “微博控”成年人唱主角
  
  与沉溺于过关斩将、打杀怪兽的网络游戏带来的传统网瘾不同,这次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是时下流行的“微博控”、“偷菜狂”、“发帖癖”等“新型网瘾”。而和大家熟知的传统网瘾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不同,织围脖、种菜偷菜、发帖回帖……这些新型的网络玩法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纷纷落网”。
  
  网友“天大地大我最大”,自己微博里有1000多个粉丝,每天发帖都有很多粉丝回应,一条条回复就要花去好几小时,而在现实中,她只是一个普通小文员,在单位谨言慎行,从不多话,生活中除了父母和仅有的俩闺密,再无朋友交流。“而在微博里,我可以和谢娜、张默这些明星交流,现实里明星知道我是哪根葱啊?”网友“HELLO 小K”也坦承自己“每天早晨上班前,几乎一条不落地把好友的微博看个遍。如果不看的话,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东西。”
  
  心理满足是上瘾原因
  
  心理专家表示,不要一提“新网瘾”就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事实上,人们喜欢微博、社交网、论坛等新型的网络交流、游戏平台,是因为人们需要释放压力,很多人除了在网络上没有其他的释放压力渠道,或者有渠道但不容易实现。比如很多人都说旅行可以解压,但是单位的假能不能请下来、旅行的经济负担能否承受,使得旅行很难实现,而通过写微博、种菜偷菜或发帖,可以迅速地释放压力,而且成本很低。
  
  心理专家指出,通过织围脖、偷菜也可以满足很多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满足。现代人在社会上难免会因自我保护戴上一些“面具”,而在网络上才可以卸下面具展示真实的自己。而像“天大地大我最大”这样,认为通过微博拉近了自己和明星的距离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也都是部分弥补了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满足感。
  
  同时,微博能够轻易地让人获得大量人群的关注,满足人被关注的虚荣心。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粉丝,能轻松体会到受粉丝们追捧的感觉。
  
  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对与婴儿的沟通比较忽视,这就使一些人成年后依然极度渴望被关注,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微博正是一个合适的平台。
  
  微博与QQ、MSN不同,后者的聊天记录关上页面就消失了,而且即使是群聊,面对对象依然有限。而微博上自己的言论会永久保留下来,而且任何人都可能看到自己的发言,带来很多受关注的机会。
  
  同博客相比,微博140字的限制,使得微博上的内容更像聊天,可以把自己事无巨细地“秀”出来。此外,与博客主体(博主)与客体(跟帖者)主客分明不同,微博的互动性很强,会使人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受关注。
  
  我们以郭美美微博炫富为例,其实她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了爱马仕和玛莎拉蒂这些奢侈品。否则“我得不到网友的关注,我多寂寞啊,我心中那个缺乏价值感的空洞如何填补?”这正是哲学上说的,“我得看到你存在,且你关注着我,这时我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
  
  “我要有影响力”
  
  仅仅获得关注还不够,微博控们还追求影响力。武志红认为,这些人往往比较自恋。他们希望自己有影响力,而自身价值就体现在微博影响力有多大,也就是微博粉丝有多少、有多少人收听。
  
  对微博控来说,微博上的勋章、经验值也很有吸引力。在两年时间里,KaNgKaN就通过完成微博任务,获得了76枚微博勋章,并且他在腾讯微博的经验值也是全国排名第一。这也可视为微博影响力。
  
  部分心理咨询师也表示,在虚拟空间的成就也能带来满足感。与一个人面对面给几百个听众讲课相比,微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可能更真实。因为你能够看到他人是如何回应你的,转发微博时是如何评价你的。这种感受在现实中,或者网络博客等交流形式中都是难以做到的。
  
  在微博中不乏“一夜成名”的例子:一不小心发个照片,就可能成为"微名人";一不注意提个问,话题就可能成为讨论的焦点;一不留神说句话,回帖就可能成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发,与明星“亲密接触”。
  
  为了在微博界具有影响力,得到更多粉丝、更多转发,可以像KaNgKaN一样海量发微博,但是更常用的方法,就是有人发布离奇、怪诞甚至耸人听闻的言论。
  
  一方面,这种行为诱导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种奇异的微博现象:从一开始“我有一个想法,所以发一条微博”,变成“我要发一条微博,所以需要有个想法”。这种行为固然可能得到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影响力,但也与微博促进交流的初衷相悖。
  
  交际障碍也会导致微博上瘾
  
  一个人希望自己被关注、希望自己有影响力,确实比较容易成为微博控。但是微博控这个带有玩笑色彩的中性词语,要演变为微博上瘾,有一个鉴定标准,就是看微博是否影响了自身的正常生活。
  
  2008年,我国出台了《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参与此项标准制定的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网络成瘾包括网络游戏瘾、网络色情瘾、网络信息瘾、网络交易瘾与网络关系瘾。而微博上瘾就属于最后一种。
  
  陶然告诉记者,不少有网络关系瘾的人现实中往往不善交际、比较内向、孤僻。他们为了缓解现实人际交往的不满,通过写微博等形式来缓解抑郁情绪,获得快乐感。此外,这些人现实感往往比较差,不能适应环境与自身扮演的角色。
  
  他坦言,现实中有正常人际关系的人是不会微博上瘾的,他们可以通过朋友聚会、喝酒等形式缓解压力。以KaNgKaN的例子来说,如果他不是有其他原因,比如网上有人怀疑他是用机器发微博或者是腾讯员工,那么现实中他一定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所以通过微博来弥补正常渠道未满足的交往需求。
  
  当然,在微博控中,这样极端的例子不多。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几个朋友聚会,却各发各的微博,偶尔才面对面交流一下。或者偶然登录不上微博,就感到无所事事。
  
  陶然认为,这些现象还不到微博上瘾的程度,不能断定存在现实中交流障碍,但是或多或少有面对面交流不畅的问题。对于这些轻度微博控,还是应该寻找其他健康的交际方式,走进现实、走进人群。
  
  心灵花园提醒诸位:微博上瘾可能使大脑病变
  
  微博出现的时间还很短,目前对于微博成瘾的标准并没有国际性认定。我们只能根据《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推导出微博成瘾的大致标准: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上微博时间过长、频率过大,放弃其他社交活动等。
  
  至于普通微博控与微博成瘾者的关系,就像亚健康与生病一样,虽然也对健康有影响,但还不到病变的程度。微博控也存在着上微博时间过长,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等问题,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不像成瘾者那么严重。
  
  一旦到了上瘾的程度,和酒瘾、毒瘾等上瘾行为类比,微博上瘾也很可能使大脑发生器质性病变。治疗起来要将心理干预、行为控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其实,无论微博成瘾还是微博控,找到自己之所以沉迷微博的内因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有的人上微博关注于展示自己,而有的人关注于互动。找出不同的动机,才是摆脱微博过分吸引的根本方法。
  
  不过,想要戒掉“微博瘾”或者使自己不再“控”微博,最主要的还是自身意识到过分上微博是个问题,否则,任何治疗方法都是无用的。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